无论是作为学生身处课堂,还是作为上班族蜗居办公格子间,身份的改变从来不会抹去捐款者的头衔。从道德层面看,捐款是一项公益,通过募捐等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我们传递了自己的爱心,受捐助者解决了燃眉之急,同时,“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是华夏民族秉持的优良传统,现代人有义务传承,并发扬光大。不过,捐赠自始至终应该是一种自愿行为,待其被套上强制的枷锁时,公益只能是一块变了味的蛋糕。每个人处在不同的工作岗位,拥有不同的家庭关系,背负或大或小的经济压力,捐款与否、数额大小自然都是量力而为,在这种情况下,富者可以多捐多赠,不要为富不仁。因此,不要时时刻刻给公益行为定额定量,任意上纲上线。
其次,对于“众人添柴火更旺”的募捐资金,大家都很关心它的流向。由学校、公司等牵头的募捐资金数目较小,没有复杂程序,能及时送达受捐助者手中。而由公益组织、政府牵头的公益活动却会受到质疑,一方面资金数额大,另一方面在资金辗转多方后会被腐败的可能,在以往地震救灾中就出现始末资金数目不一致的现象,这也导致了群众不愿再捐。在红十字会爆出丑闻后,捐款流向的公开化更加紧迫。我们的捐款去了哪儿?如何才能保证捐着放心,被捐者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