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准已不再局限于本土的工农业总产值。发达国家除境内工农业总产值外,还通过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知识产权输出等方式,在境外创造了巨大的隐形产值。这种全球价值链的布局,既是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实现向第一大经济体的跨越,必须构建自己的全球价值链。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提升本土产业附加值,提高( 增加 )人均工农业产值和收入,更要推动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创造产值。通过对外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和品牌输出等方式,将中国的发展红利转化为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当前,中国在 “ 一带一路 ” 倡议框架下的境外投资已初见成效,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全球价值链的掌控力和收益率上仍有差距。这要求我们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提升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制定,实现从 “ 产品输出 ” 向 “ 价值输出 ” 的转变,最终目标是巩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向第一大经济体迈进……
总而言之,构建全球价值链不仅关乎经济总量的增长,更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选择。通过境内境外两个维度的协同发展,中国将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对此,您说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人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当全球化浪潮从单向输出转向深度融合,中国企业出海也迈入“竞合共赢”的新阶段。 不再是简单的“走出去”,而是以更开放、更敏捷的姿态,融入全球产业链,与世界共舞。 这背后,是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的深刻转型,更是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积极拥抱。
故事跟中国与WTO有关。2000年左右,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加入WTO,国内其实有一场论战。当时也有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一种认知模式(假设A)认为,中国加入WTO,一些承诺条款可能会导致民族产业的垮塌,可能会造成外资控制中国经济的局面。 另一种认知模式(预设B)认为,中国只有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才能搭上全球化快车,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企业竞争力提高。 20年后回望历史,大家都认为预设B才是对的,但回到当年,可能更多人认为预设A更正确,或者至少是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正是不同的认知模式,或者说不同的预设,改变了我们对很多重大问题的看法,也改变了中国的政策选择,进而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作者:包刚升
中国正在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超级产业链”。这一进程不仅需要企业在垂直整合和全球化布局方面持续发力,还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开发上不断突破。通过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开放合作的生态体系,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将成为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引领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支点,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