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又更名为“武汉工商学院”,这也是该校的第三个名称。在中国,高校频繁更名堪称一道风景。对于很多高校来说,选择更名是有一定打算的,一个好的校名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地位,带来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现在越来越多大学选择用工商、文理、科技等命名。我们没有理由反对校名的更变,但却担忧更名只是虚有其表,校名与校风、校园文化、校园特色息息相关,如果单单只更换名字,学校的师资、课程、培养模式没有丝毫的变化,那么这样的频繁更名毫无价值。频繁更名有一定的功利现实土壤,高校试图用一个似乎高大上的校名来吸引考生和家长,这些考生和家长也常常陷入“望文主义”,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盲目地为校名所诱惑,忽略了自身究竟适合哪所学校、哪个专业。频繁更名不是在改善学校形象,而是败坏学校形象,高校领导应该把更多精力花在如何办好大学、如何教好学生上去。大学频繁更名为哪般?你有什么看法?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什么是二流大学? 杨卫为二流大学做了相当好但不完美的定义: 二流大学要求教师发表的论文,是在该领域里最好的、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上。如果某人一年能在这样杂志上发一二篇论文,他会被认为是国际知名的学者。 它不完美的地方,在“一年能···发一两篇”这句话上。我认为到了二流学校,基本上,已经不用简单的数字管理,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最好杂志一年能发一二篇,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是,别说二流大学的教师了。我下面会详细分析。我先分析一下三流大学与二流大学的不同。 三流大学,应该是像美国的California State,Kansas State,台湾成功大学、台湾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中国大陆的北大、清华、浙大这一类的大学。这些大学有一个共同特性,都是公立大学。公立大学是外行官员管内行学术专家,就是咱们所说的“红管专、外行管内行”。这些外行官员都要找一些“客观标准”来做管理依据,就自然的数字挂帅了。在美国这些大学都是资源较少的州立大学,这些大学,有些就被定位为教学型大学,像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ies。有些是小州的州立大学,像Kansas State。这些大学,校长底气不足,难以抗拒州政府与议员的干涉。天下英才有限,到了这些学校,能分到的人才,就微不足道了,数字管理,简单明瞭,成本低廉。在亚洲,官本位下,校长发挥空间有限,许多是新兴国家,资源也有限,发展学术的第一步,就是先让教师们有拿到学位后继续念书的习惯。 用SCI 数目来管教授,就如同用考试来管学生,没有太多的实质教育与学术效果,但总比不管好。到了不入流的大学,基本上就是随意管了。台湾的有些私立大学,大陆的大部分大学就是这一类。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s 的排名,是在美国最少争议的了。排名免不了主观判断,这个表只是例子,不是科学。表中的顶级与一流大学几乎清一色是美国学校,是因为美国有最好的制度设计,几乎把全世界的学术精英完全吸收过去。我在一流大学里,列了法国的Ecole Polytechnique,其实只是“公平”的考虑。法国的Ecole有点像中国的清华与北大,学生是最好的,不输给任何的一流大学,设备还不错,但是师资与学术环境就比美国的一流大学差多了。 亚洲的三家二流大学,香港的科大与中大,日本的筑波都有很大的美国影响。读者可以指责我有偏见。我走遍世界,在欧、亚、北美、南美各国中的顶尖大学都有些朋友,参观大学、分析学术环境是我的嗜好,本文只能说是我的看法,不能说是我的科学论断。学术是尽可能的寻找客观的数据,但是学术结论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作者丨李志文先生是美国杜兰大学商学院蔻翰讲座教授
1
共1条信息 |
1
共1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