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救济反射弧为何总迟钝?

发布日期:2014-06-23    浏览次数:2759

  

        自去年10月农民郑艳良“自锯病腿”事件后,日前安徽定远县又发生类似事件,一时间引来广泛关注。在聚光灯的打照下,安徽农民收获公众同情和救助,也迅速被定远县民政、残联列入乡、村二级救助对象,并由乡政府牵头捐款。可以说,他的命运自此迎来转机。在一片和谐美好的表象中,我们却不能掉以轻心,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度探索。从郑艳良到刘敦河,政府的救济总是出现在曝光后,救助“反射弧”未免来得太迟钝。经常性的迟钝往往衍生出反效果,有些困难者放弃正规的救助途径,却依靠极端的悲怆形式换取舆论关注,从而试图摆脱困境。这无疑是一种悲剧。要规避悲剧,有赖于基层组织建立完善的摸底、上报机制,并增强救助针对性,避免基本医保对困难群体的覆盖“遗漏”,实现社会保障和重点救助的无缝隙覆盖只有让制度性救济赶在前边,才称得上保障兜底。而事发并曝光后的救助,虽不乏善意,但也只是被动的补漏。救济反射弧为何总迟钝?救济制度该如何完善?

相关热词搜索:救济 反射弧 迟钝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69)  |  中立(2)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