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通常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自1999年开始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细数欧元成员,除了法德意等大国,还有像马耳他、斯洛伐克等边缘小国,世界舞台风云人物俄罗斯却不在列,这归结于两大因素。外因来自多数欧盟成员国的反对,俄罗斯的民族文化特征接近欧洲,但因绝大部分国土在亚洲境内,因此不被承认属于欧洲。同时,俄罗斯国内存在的贫富差距、经济改革和腐败等问题也是其加入欧盟的重要绊脚石。在内因方面,俄罗斯和欧盟的隔阂要追溯到历史原因尤其是冷战原因,它长期被西方作为东方大国和潜在威胁来看待,久而久之,它对欧盟的感情也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么放眼未来,俄罗斯是否应该加入欧元区,以此提高在西方的声名地位,还是一成不变独自雄起?你怎么看呢?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兔子急了,也会咬人,更何况是俄罗斯?这是一个在两百年前打败过拿破仑军队的国家,这也是一个在七八十年前打败过希特勒钢铁洪流的国家,这是一个不可能任人欺凌、予取予求的国家。美国在“冷战”后,没有真正想办法吸纳俄罗斯回归西方大家庭,而是继续孤立、打压、遏制、排挤俄罗斯,这是美国在“冷战”后犯下的最大地缘政治错误。今天的乌克兰危机,就是俄罗斯和普京本人,从“冷战”结束后,对美国和西方不满情绪的总爆发,也是俄罗斯在被美国逼到墙角之后进行的绝地反击。不了解这一点,不了解整个欧洲“冷战”后地缘政治的演变,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一味跟着美国的调子,去反对俄罗斯、去攻击普京,这是一种是非不明、对错不分的极其愚蠢的做法。(明叔杂谈)
17至19世纪中,远东地区的居民组成以当地原住民、劳改犯与躲避苛税或宗教压迫的流亡者居多,平日开发仅止于撷取自然资源,很少从事传统的农业活动。 为了扩张领土与布局亚洲战略,沙俄在19世纪中叶将触手深入远东地区。不仅鼓励人民移居黑龙江(俄罗斯称阿穆尔河)流域,也在阿穆尔河口与朝鲜交界处设置贸易站,并且针对该地区原生居民实施俄语教育,同时透过劳改犯推动土地开发。 在俄罗斯帝国持续向东扩张下,远东区开始逐渐由各式军营、哨所、医院与居民住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俄罗斯式部落。到了1858年与1860年,沙俄又分别透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从大清帝国手中获得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土地,以及乌苏里江以东至海之地,于俄中东段边境建立自由贸易区,并将太平洋沿岸的港口辟为自由港。 19世纪末,为了保障远东领土免受日本的侵扰,沙俄政府除了开始建设军事基地与部署海军外,亦积极建设如西伯利亚大铁路、中东铁路与海参崴港口等基础设施,以保障人员与物资供给无虞。日俄战争结束后,沙俄持续鼓励农民迁居远东,并发展远东地区的渔业、林业、海运与采矿等产业,试图为远东地区经济自主能力打下根基。从此时期来看,远东作为亚太的前缘,可说是在战争与世界霸权竞逐下,有了第一波由当局主导的开发垦荒。 十月革命后,苏联仍秉持沙俄时期旧则,将远东区发展重点定位为自然资源。然而,在革命后百废待举的情况下,政府没有能力给予区域开发相对应的支持,使得1923-1929七年间,政府仅在居民意识形态上架构社会主义,而几乎没有任何在远东土地上建成任何一栋民用住宅——远东依然是那个地大人稀的远东。 这段远东开发的间歇期,到了1930年至二战期间才进入了另一波以军事、能源、工业等现代化为主的开发。当时作为苏联的战略后方,远东地区扮演着原材料与军事工业产品的重要供给地。但在二战结束后,鉴于远东地区局势相对安全,苏联遂逐渐放缓远东地区的建设脚步,将资源权力集中重建欧洲部分。 1970年代,随着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大大刺激了油气资源丰富的远东地区经济发展,促使苏联于1987年出台《远东区长期规画纲要》,誓言在2000年之前将远东区工业产值上涨150% 。然而,随着苏联的瓦解,一系列目标规划随之告终。 苏联解体后,由于俄国工业制品质与量的竞争力难以与欧洲地区商品竞争,再加上亚洲崛起,远东地区与东亚邻国的跨境贸易日渐蓬勃。1996年叶利钦政府发布了“俄罗斯联邦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1996-2005 年及2010年前社会经济发展专项纲要”,策画此地区经济发展轮廓,誓言消除妨碍此地区适应转型后经济情势的各项因素,充分利用其发展条件。但综览叶式执政期间,联邦平均实际拨款根本不到承诺金额的6%,使得远东地区工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大型基础建设亦十分缺乏。(信息来源:头条号@跟着地图看世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