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千年目标制定以来 , 非洲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断提及的国际问题。从非洲独立后,世界各国一直给予各种各样的援助,然而,却并未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的承诺。向非洲输入人才和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力,或许比经济援助更能解决问题,您认为呢?
二战后的非洲,逐渐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枷锁后,已经高举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斗争的火炬,能否实在再一次的飞跃,并改善卫生状况呢?
长期的殖民主义,使非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经济落后又造成人均预期寿命低、社会暴力躁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近年来,非洲国家基于共同的地域和民族性,欲依靠集体的力量追求独立、复兴与统一,实现非洲的繁荣发展。
世界格局正悄然变化,被称为“富国俱乐部”的八国集团慢慢融入其他的“潜力股”,从G8+5组织也可见一二。最近几年,发达国家逐渐摆脱危机,同时不少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这些新兴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高铁不但能促进各地区人才、能源等资源有效流动,更能打造世界经济新的增长区,促进不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布局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南北美洲能用高铁连接吗,请发表您的意见?
印尼、越南和菲律宾都为东南亚的岛国,三国隔海相望,地理位置极其优越,连接亚洲和大洋洲,勾通太平洋与印度洋。它们的人口密度都在250人/平方公里以上,但长期偏重旅游业、基础制造业、农渔业,相对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经济较为落后。它们该如何运用人口基数优势,创造产值呢?
在争分夺秒的时代,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引擎,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和动力。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为左邻右舍,它们的劳动生产率似乎也如出一辙,整体都比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南美洲占据世界独特的版图和资源优势,有绵长高耸的折曲山地、古老的结晶高地、河流冲积的平原及盆地等,开发潜力极大。但由于受殖民地式经济与大地主制影响,独立后并未见经济腾飞,多为开发中国家。建议南美洲各国应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你同意吗?
二十国集团的GDP占世界的90%,人口占全球的三分之二,丰富了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影响力强,是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但金融危机、军事冲突等也暴露了G20各成员国之间的矛盾,要从概念走向务实合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非洲这个曾被遗忘的大陆,由于一直以“坐吃山空”的姿态,依赖外来因素和自然资源,不但经济发展缓慢,也遭受土地退化、灾害频发、空气和水污染、森林和野生动物减少等环境恶化的严重挑战,人民饱受贫穷和战乱之苦。
一直以来,阿拉伯国家依赖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在经济上实现快速发展,但由于人口增加、自然条件限制,特别是近些年来地区的持续动荡,粮食问题日益凸显。
蒙古国是草原之国,可能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民还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山的生活。自建国期盼的永恒之火并没有熊熊燃烧起来,经济发展迟缓,国家实力的提升迟迟找不到好出路。
菲律宾是东南亚的一个群岛国家,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多优良港湾,矿物资源、海洋资源丰富。然而,常年因为领土领海问题,从黄岩岛危机、交锋仁爱礁,到上诉国际法庭,争端不断,于邻国于己都造成不利影响,在提倡合作共赢的今天,菲律宾要怎么走?
目前,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15条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承担了超七成的全球贸易,是海上贸易和交通的“咽喉”地带,然而从布局来看,这些要道主要集中在西半球,东方国家正握拳擦掌,将目光锁定泰国。力图在世界航运格局中抢占先机,赢得制高点。
时代发展到今天,非洲动荡的政局形势有了很大的改善,步入了独立以来最为稳定的阶段,整体安全环境发生了崭新的变化。不过少数国家仍然战乱不断,如何保持政局稳定成为非洲各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非洲国家如何保持政局稳定?你有什么高见?
在野心和极限旅程中,迪拜城过去的成功让人们相信,这个依靠吸引更多人口来制造更大城市的迪拜“永动机”不会有停转的一天,债务危机的打扰也不例外,仍可实现强劲复苏。“迪拜模式”是否真的无坚不摧呢?
共绘网建议:阿拉伯人应该尽早摈弃坐享其成的懒散观念,加强团结勤劳致富,加快对外开放的脚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发展经济和工作上来,减少各种宗教活动,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你怎么看?
在经济领域,非洲国家的前景一直被外界广泛看好,但事实上,大部分国家仍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资源的不合理格局,这已经成为非洲经济腾飞的绊脚石,需要及时开刀治疗,向产业多元化发展。多元化产业发展道路,对发展非洲国家长期经济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非洲国家应调整产业结构?你有什么高见?
几十年来,中东地区硝烟弥漫,战火不断,塑造了世人眼中的混乱中东形象,然而也正是因为这刺激了以色列的军事工业和军品贸易的发展,促使其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共绘网建议阿拉伯国家尽快合并统一,在共同的管理体制下,融合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交流,也有力地避免了以往内部的频繁摩擦争端。阿拉伯国家尽快合并统一?谈谈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