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名家荟萃 > 名家荟萃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中央为什么要弘扬企业家精神

发布日期:2017-10-10    浏览次数:1426

925日,新华社全文发布了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是中央首次明确发文要求弘扬企业家精神,肯定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

那么,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何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弘扬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对此,我曾在《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一书用第11章《微观基础: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进行过分析,认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此书出版五年后,企业家精神终于正式写进了中央文件,令人深感欣慰。我将这两章的核心内容整理成文,对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加以解释说明,供关心这一中央文件精神的朋友们参考。

 

一、改变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的企业家:以华为为例

在利润驱动和市场竞争的内外动力共同作用之下,市场上的企业家们,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创造各种各样符合消费者个性需求的产品出来满足市场需求,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优化内部管理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满世界的去开拓市场、建立销售渠道……

这个过程,就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全社会生产效率的改进。

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步一步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逐步释放这种“企业家精神”或者说“企业家才能”来推动经济发展。

我们以现在中国最大的通讯设备制造商华为公司的成长为例来说明上面的分析。

年轻时候的任正非

华为公司的创始人叫任正非,是一个转业军人。改革开放初期,到深圳创业,于1987年建立华为。最开始做的事情,是给国外的通讯设备制造商做销售代理。按照一定的价格把国外的交换机(一种建设电话手机网络必须的通讯设备)买回来,然后在国内把它们销售出去,赚取一点中间价差。由于产品必须从国外厂商那里购买,国外厂商卖给各个代理商的价钱都一样,对于进货成本,华为完全不能控制。此时,华为的平均生产成本是它自己无法改变的。如果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华为此时面临着一条水平的供给曲线。

买进来以后,华为公司要想办法把这些设备推销出去,主要是卖给各地的电信局。这种“跑销售”的行为,就是一种为自己开创市场需求的“企业家行为”,它有效降低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使得交易得以达成。销售搞得好,就能多卖,或者卖个好价钱。

所以,作为代理经销商的华为,它的“企业家精神”主要就发挥在为自己创造需求上,而不用管生产成本。华为的利润,主要从挖掘市场需求、克服市场交易成本上来。

刚开始,华为公司的利润不错,但随着干这行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小的代理公司都从国外进口交换机来跟华为公司抢生意,拼命压低销售价格。这样,市场环境就恶化了,华为所面临的市场需求被大大压缩,利润空间变小。

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任正非就被迫要让华为公司转型。从一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代理公司,转变为一家能自己生产交换机的高科技公司。这样做很辛苦,风险也很大,但市场逼着他转。任正非经营多年的利润全都拿出来搞研发,而且还贷了一个亿的高息贷款。据说,做此决定之时,任正非跟他的创业团队说:“搞不成,我就从楼顶跳下去;搞成了,我们就在楼顶上晒钞票,免得太多了堆在房子里发霉。”

——市场竞争就是这样,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给企业家巨大的压力,也给了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企业家才能搞销售、搞管理、搞研发的巨大动力。

经过辛苦的研究开发,华为终于研制成功了自己的交换机,成本不到国外同样产品的五分之一。于是,它们的生产成本立刻大幅度向下移动,大概只有从国外进口的五分之一。

研发成功以后,华为公司的生产成本就大大降低,利润扩张。任总的日子立刻就更好过了。

华为自己生产的程控交换机,跟国外生产的质量上有差距。但由于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即使以更低的价格也能赚到更多的钱,华为的利润空间还是增加了。它不仅包括了销售的利润,还有生产的利润。此时作为企业家的任正非所赚到的钱,就是他开拓市场和组织生产研发的才能的回报。

有了生产成本的优势,华为公司的推销员开始全国跑,向各级电信主管部门推销自己的产品。中心城市的电信局比较有钱,也更信任国际知名品牌,这方面华为公司缺乏优势。任正非便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战略,重点打开市县一级市场。这些地方的电信局钱不多,又想发展本地区的通讯网络,廉价的国产货就是很好的选择。

能够跳出中心城市的激烈竞争,到小城市小县城去开拓新的市场,建立了全国性的销售服务网络,也就大大拓展了华为公司所面临的需求空间(同样的价格可以卖出去更多产品)。

同时,为了降低因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成本,任正非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来帮忙制定《华为基本法》,完善了华为公司内部的组织管理。通过类似的一些措施,管理结构理顺了,可以雇佣更多的劳动者而不会导致“边际成本”过高。技术研发和管理效率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华为公司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就这样,通过一点一点与对手的竞争和自己的开拓、研发、革新,华为公司逐步成长壮大。从一家微不足道的小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2010年,年销售额超过了284亿美元,雇佣人数超过11万。2011年,华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

总结下来,华为的成长,主要就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开拓市场,第二件是生产产品。这两件事看起来很简单,华为的所有竞争对手都在做。但华为做到了最好,这就是让它能够在竞争中取胜的原因。通过创造性的开拓市场和组织生产,超越竞争对手赚取利润,正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二、企业家利润与企业家才能的关系

任正非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回报。这种回报,现在的主流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因为,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竞争会让利润趋于平均。为什么总会有那么少数的大企业和大企业家能够获得“超额利润”呢?这是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所致吗?

企业家利润是客观存在的,动态的竞争会让某一些企业家的利润减少甚至消失。但从整体来看,竞争为何并没有使企业家利润消失?

其间的原因,我以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两个人,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为例来进行分析。

二人所从事的行业都是充分竞争的——软件产业和投资行业有无数的企业,有无数从世界一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跻身其中,有大量的资金涌向这两个行业。但几十年过去,人才和资金的流入,都没有让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获得的超额利润消失——不仅没有摊薄,反而越来越多。而这两个人,都是在一个比较公平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特权可以搞垄断。这样的例子并非特例——大部分知名企业家都是靠竞争积累起巨额财富,竞争并没有让他们的超额利润消失。

萨缪尔森在他的名著《经济学》中谈到“竞争导致超额利润消失”这一所谓的“经济学规律”的时候,这样说:

“这一分析结果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个人电脑市场。最初,电脑厂商,如苹果公司和康柏公司,赢得很大的利润。但后来随着个人电脑产业进入壁垒的不断减少,许多小企业也进入了这个市场。今天,这个产业有为数众多的企业,每一家只在市场中占一小部分份额,尽管它们不停努力,但仍然无法赢得与其努力相称的经济利润。”

如果这一说法成立,苹果公司的经济利润由于“市场壁垒的不断减少”将会被降低甚至消失。但是,2011年,苹果公司已经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在这期间,有无数的中小电脑企业诞生、壮大、破产,并未让苹果公司的超额利润消失,苹果公司乔布斯本人也成了亿万富翁,成百上千的个人电脑企业老板的资产加起来也不如他一个人富有。所以,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分析固然严谨,但所举的这个例证却与实际情况不符——激烈的竞争并没有让苹果公司的超额利润完全消失,相反,超额利润反而越来越多。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都不难发现这一的现象:竞争使不同企业或企业家获得的利润差距趋于扩大,而不是减少。

造成这样事实的原因是:资金的利息和普通劳动力获得的回报会趋于平均,而企业家才能的回报则不会趋于平均。

资本和普通劳动力可以近似的理解为具有同质性的东西。因此,资本之间的竞争和普通劳动力之间的竞争,会使得它们的回报趋同。但企业家精神或者说企业家才能,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它不能被复制,也无法被替代,因而也就无法通过竞争使它们的回报趋于平均。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行业:比尔·盖茨从事的软件产业和巴菲特所从事的投资业。这个行业里面的人的创造力并不相同,可以大概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盖茨和巴菲特这样的顶尖人物,第二个层次是该行业的一流企业家,第三个层次是普通企业家,第四个层次是这个行业的普通从业人员。

这四个层次人物所具有不同的企业家才能,而这种才能很难被复制和替代。于是就会出现如下现象:第四个层次人才的流进和流出,难以摊薄前面三个层次的人物所获得的企业家利润。同样,第二第三层次人才的流进和流出,也难以对盖茨和巴菲特这样处于第一个层次的人的企业家利润产生影响。

只有处于同一层次之间的人,才能进行有效的竞争。不断地会有处于底层的人物,通过自身奋斗进入更高的层次,但这种人始终只会是凤毛麟角。四个层次的格局总体而言是十分稳定的。

如果把微软交给一个处于第二或第三层次的人物打理,他就难以取得像比尔·盖茨这样的成就,并可能会最终把微软变成一个第二流的企业(这个预言看起来正在变成现实)。

人类的创造力千差万别,可以分为很多个层次。整体而言,这两个行业的人的收入水平将表现为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竞争并不能改变这种结构。而且,由于处在较高层次的人会拥有越来越多财富,可以用更多的部分进行投资,也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不同层次之间的财富差距将会拉大。

总而言之,竞争的最后结果将会是这样:

企业家才能处于同一层次的人分享差不多的企业家利润,无论他是做软件还是做投资还是卖报纸(比如《华尔街日报》)或者卖汽水(比如可口可乐)。那些才能处于较高层次的人,都会成为亿万富翁.

在同一个行业,企业家才能不同的人则分享不同的利润,竞争不会使利润趋同。较低层次的人才或者他们掌控的资金在一个行业进出,不会对较高层次的人物在这个行业所获得的利润构成威胁。

如果一个行业成为夕阳产业、无利可图,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发现转行的交易成本小于因停留在某个行业带来的利润的减少,他们就会立即进入新的、利润更为丰厚的产业。

因此,总体而言,标准化的资本和普通劳动力的所有者收入会趋于平均化,而无法标准化的企业家才能所带来的收入则不会出现平均化的倾向。

现实中的人是有创造力的,这是人与其它动物最根本的差异之一。不同的人在创造力上的差异,往往决定了其在经济活动中取得的成效。以创造力为核心的人类经济才能,在所有经济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不能将企业家才能和普通劳动力混为一谈,以此来简化经济分析。若如此,经济分析就会失去灵魂。

 

三、企业家利润长期存在的证实与原因分析

对于上一节的分析,可以以网络购物的数据来做一个初略的实证。

网络购物是一种交易成本很小的交易方式,看起来非常接近古典经济学家所描述的完全竞争市场。在淘宝网上,买家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极快地找到数十上百个销售同样商品的卖家,比较价格然后购买。由于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担保,交易的风险很小。无论买家在哪家店铺购买,其交易成本看起来都很低而且很一致,即“搜索成本+价格+邮费。而邮费也基本全国统一:快递费每公斤10元人民币左右。无论从广州到北京一千多公里的路程,还是从广州到深圳几十公里的路程,基本都可以做到当天发货第二天送达,时间成本也相差不大。

在此情况下,卖家之间的竞争会不会导致“超额利润”或“企业家利润”消失呢?

以一种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产品为例:日本佳能公司生产的新单反相机600D。之所以选择单反相机,有几个因素:

首先,它代表了人类目前消费类工业品的顶级品质。日本人在数码相机领域以其极为可靠的品质把别的国家相机生产商击败,占据了几乎全部的市场份额。而单反相机又是消费类相机中的高端产品,做工极为可靠,故障率非常低。

其次,售后服务主要由佳能公司提供。淘宝网上的卖家不需要提供维修服务(他们一般都只提供七天退换货的保证)。这种产品可以看成是接近于完全同质的,也即消费者无论从哪个卖家那里买到佳能600D相机,都是同样的东西。

第三,由于单反相机对生产工艺要求极高,此领域不存在假冒产品。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不可能买到假冒的佳能单反相机。这样,消费者与卖家之间的信息差距很小。本文在做数据采集的时候,600D相机刚刚上市,也暂时不会出现翻新机(以用过很长时间的旧机器冒充新机器)。

在这样一个价格比较如此容易、信息获取成本这样低、商家数量有这么多、产品几乎完全同质的市场里面,能观察到商家的利润趋于平均么?或者说,能观察到一种接近完全竞争模型所描绘的那种竞争结果么?

通过淘宝网的搜索引擎和销量排序,在2011621日下午421分可获得如下数据:

1.在淘宝网的佳能600D套机(也即机身和原厂镜头18-55 IS一起出售)这个名录下,共有534个销售条目,包括了325个卖家。

2.这325个卖家的销售价格略有差别,但是总体而言单机不含镜头的价格在5000元左右,套机(含镜头)的价格都在5500元左右——公开的竞争让价格比较接近。

3.销量最大的卖家并不是价格最低的,而销量最小的也不是价格最高的。

4.销量整体而言呈现金字塔分布。一个月内销量超过400台的有2家,300400台的有2家,100-300台的3家,50-100台的4家,2-50台的17家,1台的22家,剩下的275家在一个月内没有一台成交记录。

4点看起来完全违背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所希望得到的结论——自由竞争将会导致平均利润。通过对别的单反相机、别的非单反数码相机,以及一些不太同质但极为简单的日用品比如只卖一两块钱的白布手套(由于几乎没有技术含量,可以认为卖家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接近完全竞争的),所得到的结果完全一样。对国外网络交易网站EBAY的分析也是一样的。

这个结论是如此明确和普遍,所以没必要再举更多或更精确的数据来说明了。任何人都可以随时上网打开淘宝,随意挑选一个产品类目进行验证。几乎所有的产品类目下都会存在这样的规律:销量呈金字塔结构排列。

其间的原因,不在于卖家所销售的产品有好有坏,而在于卖家销售才能的差异。销售才能,是企业家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家改变他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一种能力。这种才能是不同质的、千差万别的而又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

什么样的卖家能够卖出更多的产品呢?本文主要讨论经济理论而不研究市场策略,因此只给出一些显而易见的直观的观察结果:

——那些把网页装饰得更漂亮的,网页上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甚至具有煽动性信息的卖家往往能卖出更多的产品;

——那些从早到晚都保持及时网络通讯工具在线的卖家。由于买家可以随时与之沟通,商讨具体的交易条件,他们就会比那些不怎么上网的卖家卖出更多的商品;

——那些更懂得沟通技巧、善于谈判的卖家也能卖出更多的商品,等等。

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企业家创造或改变自己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才能。

总之,在市场上,厂商不能指望只需要标出与别人同样的价格就把东西大量的卖出去,而必须想办法推销自己的产品。如果企业家真的像完全竞争模型所描述的那样只管埋头生产而不顾市场需求,企业就很有可能会破产。

同时,竞争中的“马太效应”也显而易见:那些销量较大的卖家由于有很多的成交记录、有很多买家的评价,也就容易卖出更多的产品。

如果网络购物看起来不能很好的代表现实的话,可以再来看一个身边的实例:

在每个大学校园里面都有很多小型复印社。由于学校里面复印打印的量非常大而校园又很小,同一个校园内有很多很小的复印社在进行竞争:他们的价格都差不多,也很便宜,单张复印或打印的利润都很薄。

在这种情况下,校园复印社是不是都在分享平均利润呢?从单价来看是这样,但由于每个复印社的经营者所占据的地点不同、服务态度、效率以及揽活能力的差异,他们之间的竞争同样不会导致利润趋同。

2000年,作者刚刚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本科学习的时候,在西区有一片破旧的平房区,被称作便民市场,里面有各种廉价的餐饮、书店和复印社。我时常去其中的一家打印复印,老板是姐弟两个,还有弟弟的女朋友,总共三个人。

他们家的价格跟别家一样,我一直选择在这家打印是因为它挨着一家小书店,在等待复印的时候可以到旁边的书店翻翻书。而且跟老板熟了以后,也可以节约“谈判成本”——每次复印之前根据自己复印的数量都可以大概知道自己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折扣。

后来便民市场拆迁改造,这家复印社也搬走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人民大学实验楼的一间小房子里面见到了那个弟弟的女朋友。她告诉我他们在这个小房间临时接一些业务,现在正在寻找更大的营业场地。

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我又发现他们家搬到了人民大学东区的另一个便民市场。这时,弟弟和他女朋友结婚了,营业场地稍微变大了一些,雇了三个人在经营,夫妻两个做老板。姐姐做别的生意去了。

又过了几年,东区的便民市场也拆迁改造,他们又搬走到人民大学南门外的一家民居继续办复印社。很巧的是,我硕士毕业后也在人大南门外租房居住,所以在打字复印的时候又找到他们家去了。

这时已经是2007年,他们的营业面积已经增加到了大约100个平方米,添置了大型的印刷机、装订机,电脑、打印机、复印机都购置了很多,可以制作很漂亮的彩页,服务流程也优化了,雇佣了七八个员工,每天都忙成一片,晚上十点过去还在加班。这时他们有了小孩,老婆一边照顾小孩一边盯着员工干活,老公则买了一辆中级商务车天天在外面跑业务揽活。

他们的业务还是以人大为主,主要是给人大的师生制作论文、印刷会议资料等等。但来自别的单位的业务也在快速成长,营业额已经相当可观,收入水平应该是很高了——至少肯定远远超过校园里普通的复印社。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中,一个很普通的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成长的故事。这个复印社到底如何成长起来的?如何拉到更多的业务?如何克服几次搬迁带来的麻烦?怎样找到更合适的经营地点?这些细节都无法知道。但可以明显看到:即使是利润很薄竞争很充分的校园复印社,也面临着非常复杂的经营状况,才能出众的企业家可以赚取相当丰厚的利润并且发展壮大。才能一般的人可以继续维持,而经营不善的复印社将会关门。

虽然不知道确切的比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市场中,竞争不会使所有的复印社经营者所获得的利润趋于平均。

2000年到2007年,校园打字复印市场的竞争使得复印的平均价格从每页0.1元左右下降到0.08元左右[],下降了20%,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这个下降比例将会更大。如果有复印社想收取每页0.2元的复印费,它很有可能失去所有客户。看起来竞争使得超额利润消失了而达到了平均利润

但这只是一个单位价格带来的假象。由于每个经营者的企业家才能不同,他们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也不尽相同,由需求曲线带来的边际收益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所代表的业务量也就不同,因此也就获得了各自不同的利润。在打字复印价格不断下降的同时,作者所观察的这家夫妻店却不断地赚到了更多的利润。这里面就包括了他们开拓市场和降低成本而获得的“企业家利润”,或“超额利润”。

这个事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能被解释为“特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们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的结果。

 

四、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来源

我们对企业家精神或者说企业家才能做一个归纳:企业家精神,就是克服各种实际困难(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克服交易成本)、改进企业所面对的需求(扩大市场)和生产成本的创造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将企业家精神归纳为5种情况,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改变需求的行为和改变生产成本的行为:

1.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前者是创造新的需求,后者则通过降低产品的可替代性使现有的需求变得更加刚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改变成本);

3.开辟一个新市场(使需求扩张);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改变成本,扩大成本与市场价格的差距);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提高生产效率、改变生产成本)。

熊彼特说“我们所叫做的企业家,不仅包括在交换经济中通常所称的‘独立的’生意人,而且也包括所有的实际上完成我们用来给这个概念下定义的那种职能的人,尽管他们是(现在逐渐变成通例)一家公司的‘依附的’雇佣人员”。

也即企业家精神不仅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有,企业的所有人员——只要他们发挥创造力改变了企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就都可以说他们有企业家才能,而且也可以分享“企业家利润”而不是劳动力工资。企业的老板的收入也有一部分作为无创造力的劳动投入的工资,而大部分企业的员工除了固定工资以外还会有奖金或某种“提成”,如销售提成和绩效工资,这是对他们企业家才能的回报。

但是,我们又不能同意熊彼特关于“创新就是创造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观点。这句话并不全面。企业并不仅是一个生产函数,它还要负责把它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企业家的职责是组合生产要素和开拓市场。创新除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改变供给曲线以外,还包括了改变需求的行为。

市场竞争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稳定是偶然的,变化才是必然的。企业家精神必须时刻保持。一旦企业家精神丧失,企业的需求就会失去刚性或者大幅度萎缩,利润就会减少和消失。

经济资源的组合,不仅是数学上数量之组合,不是“30%的资金购买土地+30%的资金购买机器+40%的资金支付劳动力工资这样简单。资源的组合,是企业家运用其创造力,克服各种交易成本而建立起来的。每一个企业,其资本与劳动力的组合方式都不完全相同。在每一个现存的点,都可能存在规模经济消失、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但是,企业家才能可以改变这种情况,使资源组合的规模经济边界扩大。而这种边界能否扩大、能够扩大到多大,无法在数学上定义,也无法被经济理论提前预知。

资源组合的规模经济边际,是企业家创造的。

以汽车产业为例。一般认为,汽车产业规模效应的下限是30万辆左右,但上限则无法确定。2007年世界上最大的三大汽车集团,丰田汽车年产量950万辆,通用汽车年产量930万辆,而国内年产量最大的上海通用年产销量约40万辆,最小的就更少。

这样巨大的差距到底是什么造成的?丰田汽车公司并非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年产量900万辆,而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则汽车生产的规模边界,即与过去几十年汽车生产技术的进步有关,更和丰田汽车公司不断变革自身生产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田模式。对一家汽车企业来说,它的产量在30万辆到900万辆这样一个巨大的区间内,规模经济的边界在哪里?它的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的交点在哪里?这主要不是现在人类的技术水平决定的,主要也不是可获得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决定的,而是这家企业的管理者的企业家才能所决定的。

生产汽车的利润很高,但是现在拥有一笔巨大的资金,就可以买地建厂、购置生产线、招工生产,然后去“摊薄”丰田、通用这样的汽车巨头的“超额利润”,最终和它们共享“平均利润”吗?答案是,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大部分人不行,也即只有具有极强的企业家才能的人才有可能。

因为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决定了:那些不能扩大规模经济边界的企业,其利润空间将会被竞争者逐渐蚕食,直至破产或者被兼并,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扩大规模经济边界的企业能够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如果一个产业本身的规模经济技术上限已经达到,企业家就会转而投资于别的产业。

则在宏观经济制度较为稳定的前提下,经济增长在微观层面可以描述为:由企业家在市场竞争机制下,通过创造性的开拓市场和优化资源组合,推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不断外移所带来的服务或产品的产量增加。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就是企业家在利润动机的趋势下、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推动了经济增长。

至于企业家到底是如何改变微观需求和供给的,并不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而应该是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范围。如果这种学问可以被标准化,它立即就会被模仿或复制,从而使创造者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企业家必须继续创造出一些非标准化的东西出来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经济学家永远只能对已经被创造出来的问题加以研究,而永远无法将创造力本身变成数学模型加以研究——除非企业家的创造力彻底枯竭。

在一个存在交易成本的、更为真实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家通过创新来克服交易成本来组织生产和开拓市场,优化劳动力与资本的组合来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的规模经济边界。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做得最好的企业家将获得最大的企业家利润,而做得不好的企业家就很难获得超额利润,甚至可能倒闭破产。通过这种优胜劣汰的机制,整个经济体系不断挑选出最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物来控制生产要素的组合以组织生产,并通过创新推动经济不断增长和结构优化。

从长期来看,企业家的创新行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使得大部分中国的企业家都能够努力经营企业,踏踏实实地从为社会创造财富中获利。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做过游走在制度和法律边缘的事情,这是整个制度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现象。但他们能够为自己赢得财富和名声,最重要的还是他们发挥了自己的企业家才能,创造出能够符合市场需求的质优价廉的产品或者服务。这样一大批的人物,也就成为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中流砥柱。如果没有这样一大批人物的成长,任何资金的投入、劳动力的投入、技术的投入,都必然是低效的。对企业家成长的制度环境的解读,应该成为解读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一环。

      (节选自李晓鹏《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作者:李晓鹏,经济学博士,国研智库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员(Research Fellow)。主要著作有《这个国家会好吗》和《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