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王兴东做了《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原创是竞争的力量》的大会发言。
其犀利、睿智、深刻的发言,直陈当前文艺创作中的某些不足,引起了与会委员一次又一次的热烈掌声,短短几分钟的发言,赢来了6次全场掌声。
会后有许多委员跑过来找他,夸他说得好。
也有委员跟他开玩笑说,老王,您这么多年一直“放炮”,您不烦?
王兴东有点倔强地说:“政协不就是让人说话的地方吗?如果不说话,不说真话,那还有什么意义?”
王兴东,何许人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
说这些身份,大家可能还有些陌生。
但如果提起《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建国大业》等家喻户晓的电影作品,大家就会感到很熟悉了。
这些电影的编剧都是王兴东。
他的这些电影每每都会引起讨论,其中《离开雷锋的日子》更是久演不衰,从1997年上映以来,每年都要播出一次。
那王兴东都说了啥呢?
“当下文艺原创疲软主要是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改编的多了,原创的少了;模仿的多了,创新的少了。”……
作为连任四届的老政协委员,王兴东一直在坚持呼吁保护文艺作品原创这件事。
为什么要保护原创?原创真的有那么重要?
在王兴东看来,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原创是竞争的力量。
原创的文学形象是影视文化产业的核心能源,是这个产业的核心支柱。英国作家J.K.罗琳笔下的《哈利•波特》可以做出解释,美国华纳公司因此原创而拍摄8部电影,创收票房80多亿美元,衍生产品达上千亿美元,作者获得10亿多美元版权收入。一个文学形象打造了世界文化产业奇迹,产生影响世界十年的哈利•波特文化品牌。
而我们的国宝大熊猫、花木兰却被好莱坞拍成了动画片,好莱坞以版权分账长驱直入,抢占我们的市场,影响我们的心灵。
王兴东对此非常痛心,“文艺关乎人民的心灵,如果我们不努力保护原创,就没有人愿意去做原创,就只能让我们民族文化中优秀的元素被别人所用,让别人来解读,自己没有话语权。”
所以,王兴东一直呼吁要尊重原创,鼓励原创,保护原创。
为什么中国缺乏原创?
保护原创的力度不够,王兴东认为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侵权现象司空见惯,导致大家都不尊重原创。只有高度保护原创,才能保护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2010年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王兴东就对电影原创疲软进行了发言,当时曾引起了很多的关注和重视。他所在的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还和国家版权局就原创的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2012年,王兴东又与国家版权局进行探讨,建议凡是侵权的要建立黑名单,用法治的方式来抵制抄袭。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版权保护落实得并不好,能
够维权成功的少之又少。
2015年,台湾著名编剧琼瑶诉于正剧本抄袭案就具有代表性。
在最终以琼瑶的胜诉而结束后,王兴东就说了一句话,琼瑶诉于正一案,比他们创作一部剧本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琼瑶是如此知名的作家,维权都不易,一般人就更别说了。
所以,王兴东呼吁要全面提高保护原创的法度,加强打击侵权的力度。
原创疲软的另一个原因,王兴东认为是作家“离银行近了,离生活远了”“离网络近了,离群众远了”。
王兴东说,原创有四要素,发现一个题材,发明一个形象,发掘一个思想,发展成一个故事。
而这每一个要素,都需要有很深的生活感悟和独到的艺术理解,这都离不开生活。王兴东说,作者只有迈入百姓家的门槛,才能走入百姓的心坎。所以,他一再呼吁原创要真正深入生活,要扎根生活。
他当年创作《离开雷锋的日子》电影剧本时,四次到辽宁省铁岭市采访乔安山,还在辽阳地区找到“雷锋班”的四位战友,了解他们一生誓作雷锋精神的传人、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由于占有大量生活素材,涌动着写作的激情,王兴东毅然把撞倒雷锋之后的乔安山形象搬上银幕,随着这部电影走向市场,雷锋精神也再一次走向无数观众的心田。全国掀起了雷锋精神的大讨论。由此,可见扎根生活的原创作品的影响力。
出台的《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各地主管部门要为电影创作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验生活等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帮助。王兴东希望这条法律能够落到实处,真正给予原创者、首创者以实际的帮助。
王兴东的发言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要求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重点扶持文学、剧本、作曲等原创性、基础性环节,注重富有个性化的创造,避免过多过滥的重复改编。
王兴东说这对繁荣文艺创作非常重要。唯有原创,文艺才能源远流长,才能体现中国文艺家的智慧含量,传播中国精神的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王兴东说这是至理名言。如何能深入人心,那就要深入生活。他始终认为,好剧本是用脚写出来的,不能闭门造车,要深入生活,走到生活的原野,拥抱生活。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从群中来到群众去,不要孤芳自赏。要盯着人去写,写时代中的人,写历史中的人。
只有了解人心才能为人民代言,才能以人民为中心来写作。王兴东说,这样的作品会展现出信仰之风,让社会有崇高之风,树历史之正气,扬人民之美德,从而彰显中国精神。他坦言,作为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文艺工作者就要写出这片土地上的精神。抗震救灾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雷锋精神等等都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有人问,做了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为保护原创不停地呼吁,会不会感到很疲倦?
王兴东说,他们这代人都学习过毛泽东主席的“老三篇”,其中《愚公移山》对他影响很大,那就是做任何事没有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的决心是完不成的。他说,他之所以能从一名边防战士成为一个专业编剧,是因为性格中有着绝不言败的特质。当初他写《离开雷锋的日子》就是凭这股坚韧的精神。作为政协委员,只要他提的提案有道理,对社会有益,他也会持之以恒地呼吁下去。
“我非常感谢人民政协。”王兴东说,“是人民政协给了我一个更高的平台,既让我对国家大政方针把握得准,又能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呼声,让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立体的中国。这样我才能写出真正的中国精神。”
王兴东创作的《建国大业》电影剧本就是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筹备的史实,表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展现了那一代中国人的精神。
那一代政协人的精神也深深感召着他,让他履行好政协委员的职责。
“要切实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以国家大局为重,以民生关切为念,深入界别群众和基层群众之中,多做雪中送炭、扶贫济困的工作,多做春风化雨、解疑释惑的工作,自觉做党的政策宣传者、群众利益维护者、社会和谐促进者,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到政协委员就在身边、人民政协离自己很近。”王兴东说,俞正声主席的这段讲话让他很受启发。
作为政协委员和作为编剧的工作有着相通的地方,王兴东说,那就是都要“心中装着人民”。文学写人,写中国人的事情,要紧紧联系人民;政协调研,了解百姓的呼声,也要走入群众,两者之间互相促进。
文艺创作是心灵工程,深入生活就是深入人心,投入多少感情就会产出多少感情。作者只有迈入百姓家的门槛,才能走入百姓的心坎,作品才会吸引观众迈进剧院的大门槛。一切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原创,必然植根于中国生活的土壤。王兴东说,有质量的政协调研、提案和大会发言也同样如此。
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的经历让他收获良多,王兴东说,为什么一直坚持不断地发言,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王兴东说只要做政协委员一天,他就要说话,就要说真话,建铮言,不为别的,只为尽好一名政协委员的责任,为中国,这一东方古国的发展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言者,可以兴东。
(作者:陶家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