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名家荟萃 > 名家荟萃

中国文学,到底该怎样“走出去”

发布日期:2017-10-10    浏览次数:1061


最近,多名中国作家出访拉美,这些曾深受拉美文学影响的著名作家,与拉美作家进行了文化的、文学的交流。不久前,一批国内文坛大家亮相美国纽约书展,尽管因为“参展者多是专业人士;加上缺乏宣传,很多读者不知情”等,有“中国作家纽约受冷遇”一说,但在书展期间,中国文学、中国作家受关注程度确实已经比过去提升很多。这样的中国文学、中国作家对外交流的文化活动,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文学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国文学应怎样被更广大的世界范围内的读者所接受的文化思考,以至“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这个话题,不断见诸文化媒体,成为文坛关注的一个热议焦点。

从美国参加完书展的冯唐谈起了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看法,“目前中国作家的作品在欧美国家的阅读量较少,远远不如日本作家,因为一些日本作家是长期在欧美生活。换一个角度呢,这种比较少的阅读并不一定是中国作家的损失”。冯唐这番话,其实也是说到了较之“中国的出版社翻译了很多外国文学,数量比海外的出版社大很多,这让我们能阅读许多国外的声音”,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存在着的“传播”、“传输”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的跨文化传输自然使中国作家、中国读者阅读到大量广泛的世界优秀的文学作品,接触到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但是,这真的“不一定是中国作家的损失”吗?

曾有报道说,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中国文学应当是极大的肯定,可当时在墨西哥城的书店里,一本莫言的书都找不到。

上个月下旬,铁凝、莫言和麦家三位著名中国作家访问拉美,这些作家在与拉美作家交流时,一些拉美作家非常惊奇这些中国作家对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波拉尼奥、帕斯等拉美作家的熟悉,但是,比较起来,拉美的文化界,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国,几乎是一无所知。孔子学院拉美中心执行主任孙新堂博士说,他接触过很多拉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包括学者、公务员,提到亚洲文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村上春树,“让他们说出一个中国作家的名字,太难了”。这反映出,中国文学还不止缺少着世界性的文学影响,缺少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中国作家更少了让世界上那些文化背景、文学传统、价值理念和生活经验差异极为悬殊的读者读到自己作品的机会,而且,这更反映了我们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文化软实力发展方面的欠缺,这难道不是一种“损失”吗?

619日《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刊发中国文学走出去征途有多远的文化报道:在纽约书展期间,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参加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亚马逊公司共同举办的、以新媒体时代跨文化文学作品翻译与出版为主题的论坛,论坛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在海外出版的中国文学翻译作品已有100余种,且逐步进入了大众阅读市场。此外,几位中国作家在国际上接连取得荣誉——莫言获诺奖、阎连科获卡夫卡文学奖、刘慈欣《三体》英文版入围美国星云奖等,这说明,中国文学正在面向世界走出去,世界也在渴望了解中国,但是,目前,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数量仍然很小,绝大多数图书都未能进入欧美主流图书市场。中国文学走出去仍然任重道远,需要中国文学不断努力、奋进。

有人分析,目前中国文学走出去碰到的主要问题,包括当前的世界文学体系是以欧美文学为中心、中外文学传播上不对等、翻译力量匮乏等,但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还是,不是时间上需要十年、几十年,而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不能一味追求契合西方口味,而丢掉中国文化的魂,丢掉中国人对真善美的理解,丢掉中国人的审美取向。”这正像铁凝说到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道路时所说:“文学的根本精神是让人们的心灵能够相通,我们应该敞开胸怀,与世界各国人民对话,我们要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富有创造性的文化成果,我们要在和世界各国的作家和学者的交流中丰富我们对文学的认识。但同时,作为一个作家,我也经常意识到,我的写作牢牢扎根于我的土地和我的人民。当我坐在书桌前,我的书写首先根本上是面对着和我分享共同语言、历史和经验的同胞们,如果我的感受、想象、思考首先能够在他们那儿得到呼应,我相信我就能够自信地面对世界其他地方的读者,如果我们能够经受住来自我们的语言、历史和经验的文学传统和文学标准的考验,那么我们就能够坦然地带着我们的作品加入到世界文学的行列。”

这正印证了人类文学上、文化上的发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终极性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杜浩)


延伸阅读1

文化输出的“醉翁之意” 文化输出的醉翁之意

(作者:渝文)

 中国20多位知名作家上月底在纽约的一项国际书展上签赠作品遇冷成为新闻。这个号称美国书展史上最庞大的中国代表团尽管大咖云集,汇聚苏童、冯唐、刘震云、麦家等的闪亮阵容,却竟然连白送自己的作品都被人婉拒,让作家们感觉很受伤。用苏童的话说:哪里是门可罗雀,一只雀都没有!作家遇冷现象的背后,其实凸显中国文化输出的困境——处心积虑要走出海外华人圈,但一旦离开这个圈子,就原形毕露。

犹记数年前,当中国最当红的某位女歌手在维也纳举办演唱会而在国内被捧上天后,与她齐名的另一位歌手不服气,策划并主演了一出大型歌剧到海外献演。官方媒体大书特书,指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促进了中美人民的文化交流。

然而熟知内情的人却说,这次演出尽管的确是在当地一家著名的演出中心举行,场地比唐人街的中学礼堂或社区大学的表演厅要“主流”,但观众还是同样一批华人同胞,全部门票也都是赠送,所谓与海外人民交流还是没有跳脱“文艺下乡”的窠臼。歌手不想落人话柄,在演出快结束时,突然向主办者提出要求:终场献花必须得是洋人,否则老娘就不谢幕了。主办者无奈,只好硬着头皮溜出演出现场,到大街上向路人求援。老天有眼,还真碰上一洋人妈妈带着两个金发碧眼的小孩路过。洋妈恻隐之心大发,同意伸出援手让俩小孩去救场献花。 这个珍贵的献花镜头,后来出现在中国媒体上,成为演出走向美国主流社会、“圆满成功”的明证,足以满足祖国人民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愿望。

由此事可见,演出是否成功,展览是否受欢迎,有时还真不能偏听偏信。

曾经有段时间,中国的画家、书画家时兴到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办展览,以抬高身价,因为那足以说明其创作获得了“国际承认”,比在一般画廊展览更“主流”。但看过展览的人都知道,那些展览,展出地点不是在联合国总部大楼的饭堂,就是在大楼的过厅。要说它有多主流,实在有些过奖了。

当然,画家们也心知肚明,他们选择到那里展览,压根儿就没准备卖出一张画,要的就是那个虚名。比方说,谁谁谁出席了,谁谁谁讲了话,那才是重点。通常展览一开完幕,就大功告成了,更何况精谙“功夫在画外”之道的画家,还可能意外收获到其他“边际效应”呢?

这个“边际效应”,或许才是画家的真正“醉翁之意”所在。某位中国画家曾打通关节,安排在展览期间与当时的一位联合国秘书长在联合国总部过道“不期而遇”,事先还通知两位记者“守株待兔”,以捕捉画家与秘书长握手的“历史性一刻”。

你若以为画家想要的效果仅此而已,就大错特错。只见在他与秘书长握手的一刹那,助理“顺手”递过事先准备好的一面奖牌,让他向秘书长介绍他曾在日本获的一个不知什么名义的奖。秘书长先生不疑有诈,按要求与他分别拿着奖牌一端,拍了张照。第二天,不明真相的媒体,除了到场的两位记者外,都按照他提供的新闻稿,竟报道成了“联合国秘书长✕✕亲切会见画家✕✕,并给他颁发杰出成就奖。有图有真相,谁敢不信呢?

文化交流,本是潜移默化,细水长流之事,若急功近利,就会给那些欺世盗名之徒可乘之机;文化交流,贵在民之相亲,若把它当成国家行为,一味强调文化输出,要抢占话语权,就难免遇到意想不到的窘境,轻则劳民伤财,重则丢人现眼,话语权未占到,反倒被人消遣一番;文化交流还在于本身的软实力如何,若一边穷国家之力,打造各种经典以示世人,一边却逆潮流而动,给人揪小辫,这样的交流也势必劳而无功。

                                                                                                                                                                                                                                                                       

 

延伸阅读2

别忙着在国外花钱赚吆喝

(作者:马朝虎)

      据报道,自从去年6月华鼎奖首次走出国门,在好莱坞为哈莉·贝瑞、奥兰多·布鲁姆等巨星颁奖之后,其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让不少好莱坞明星趋之若鹜。在刚刚结束的第16届华鼎奖某品牌之夜上,就连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都甘愿为华鼎当男配角。而华鼎奖组委会主席王堃继去年在洛杉矶第四届卓越华人奖上摘得世界最佳公众形象人物大奖后,刚刚又在洛城获封洛杉矶市终身荣誉市民世界和平文化大使称号,而华鼎奖则摘得美中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

 华鼎奖走出国门,在美国举办颁奖典礼,还邀请到了那么多国际级的明星大腕,而作为华鼎奖组委会主席的王堃,又斩获了那么多的荣誉,看上去确实令人精神振奋,但如此“大手笔”、“大动作”,自然被网友戏谑为“土豪奖”,并引来众多的质疑。

 照理说,走出国门举办大型的文化活动,有利于推介、传播我们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输出的不仅是物质商品,更是文化思想、精神符号和生活方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认同度,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当下“走出国门”变得越来越“土豪”,也越来越自娱自乐。就华鼎奖颁奖典礼在美国举办而言,看上去似乎是“文化输出”、“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烧钱”为自己“镀金”。

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井喷的态势,但中国电影的质量仍然低下。拿2014年来说,在296亿元的票房中,国产片票房达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4.51%看上去很美,但国产片之所以还能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主要是因为政策对国产片的保护以及进口大片受配额限制。近年来,虽然一批国产片相继突破了5亿元的票房大关。但十分吊诡的是,像《富春山居图》《西游·降魔篇》等所谓的票房大片,都是口碑不佳的烂片。而且,中国电影的国际认同度非常之低,2013年,中国只有45部影片销往海外,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仅有14亿元人民币,不到国内票房的7%,这与电影大国的地位严重不符。

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数据证实,中国电影的外销呈“三少现象”:海外票房少、连续增长少、进入海外主流院线的少。扩大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份额,有赖于宣传、推介,在国内外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当下中国电影质量不高、创新不足的情况下,哪怕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国外举办再多的颁奖典礼,只是一味追求亮相世界舞台,对中国电影走向国际也是于事无补的。长此以往,不仅对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文化推介起不了多大作用,反给海外观众留下中国电影水准整体低劣的印象,得到的只有花钱买吆喝的自娱自乐。

       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先静下心来练好“内功”,“酒香不怕巷子深”,到时候,人家自然会找上门来。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