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的“逆全球化”思潮
发布日期:2017-10-27 浏览次数:2199
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拖累下,美欧主要国家推进全球化的意愿减弱,形成了一股“逆全球化”思潮,并逐渐升级为一些国家的国家意志和政府政策。全球化向何处去,既关系到我国的发展利益,也关系到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我们要密切关注这股思潮的发展,准确把握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明确应对“逆全球化”的方略。
一、“逆全球化”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总体上有助于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增进世界人民的福祉。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的资本在技术推动下向全球扩张,给这些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客观上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特别是二战结束迄今的70余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以及一整套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建立,人类经历了有史以来经济最为繁荣、整体发展最快的时期。从历史视角看,西方现代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正是建立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那么,为什么恰恰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呢?这要从资本向全球扩张的历史说起。
500年前,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资本开始了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形成了一轮以美国/美元中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为特征的全球化。在这一轮经济全球化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从全球获取高额利润,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廉价资源和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不断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结果却导致了本国的“产业空心化”。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资本避开了利润率相对较低且充满经营风险的实体经济部门,转入金融投机活动,导致工人失业率上升,政府财税收入减少,从而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而放松对资本的管制,使得资本抽逃到国外,在全球金融市场上从事“钱生钱”的游戏。资本的金融化与虚拟化加剧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直至爆发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危机的蔓延导致失业和贫困加剧,而难民问题和移民问题则进一步恶化了形势,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16年,英国公投选择脱离欧盟,美国大选特朗普获胜,欧洲一些国家民粹主义政党强势崛起。美欧这种政治变动,折射出经济全球化在这些国家的民意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国内阶层分化、社会分裂日益严重,人们开始质疑甚至反对全球化,于是民粹主义、保守主义、孤立主义等呼声四起。当这股思潮通过民众的选票上升为国家意志和政治行动的时候,就演变成了“逆全球化”思潮。
“逆全球化”思潮凸显了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所包含的深刻矛盾,暴露了西方国家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现实以及西方民主政治的弊端。在西方一些政治势力看来,抽象地反对全球化,显然比直面具体的政策问题容易多了,一些人扯起保护主义的大旗,高喊反对全球化的口号,甚至到处寻找替罪羊,无端指责发展较快的国家,试图掩盖国内经济发展和利益分配存在的问题,把民众注意力从国内引向国外。这种变动,也反映出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从未遇到过的系统性危机。“自由经济”和“民主政治”本是西方世界推动全球化所信奉和推崇的两个支柱,如今却发生了动摇。“自由经济”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两极分化,让曾经的中产阶层感到失望;“民主政治”则为少数主流精英所操控和利用,让广大民众感到厌倦和丧失了信心。2016年美国大选再次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这件“皇帝的新衣”。特朗普在竞选中遭遇了来自权力结构中“建制派”的阻挠,于是动员被边缘化的群体,利用现有政治机制获得了国家权力。在民粹主义裹挟下,公投和大选被当作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暴露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困境,也表明企图“终结历史”的西方民主政治至少不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唯一选择。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活动能力不断增强,进而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的限制,使生产国际化成为可能;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扩展和深化,加深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依赖,使得经济全球化成为客观趋势。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西方一些国家及其学者把困扰当今世界的很多问题简单地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纵观当今世界,在科技进步引领下社会生产力加速发展,正在不断加深人类社会的联系和互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客观上会加速突破各种人为的限制和保护主义的壁垒,促使形成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同时,各国间业已形成的紧密联系和依赖关系,使“逆全球化”面临着高昂的代价,这导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真正推行保护主义政策时往往心存忌惮、行动迟疑。跨国公司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获益者,是“逆全球化”最有力的反对者;而不属于发达资本主义阵营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了高速发展,同样也是“逆全球化”有力的反对者。
但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一个主权国家对外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少数发达国家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旧的国际规则下不平等竞争的过程。在释放市场力量的过程中,市场竞争对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并不相同,导致不同国家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贫富分化,政治矛盾因此不断积累、扩大乃至激化。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坐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而严重忽视了上述问题的解决,导致来自社会边缘地带的反全球化运动暗流涌动。2016年西方主体部分的“沦陷”表明,此前被人们偶然谈及的“反全球化”正在被“逆全球化”所取代,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的教训十分深刻,需要各国认真反思。
“逆全球化”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凭借强大的资本和实力支撑,“逆全球化”思潮很容易演化为实际的政治行动,由此注定了未来一个时期全球范围内的摩擦、冲突、碰撞将前所未有。分析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的困境,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两极分化,南北差距扩大,无疑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显然,这些问题靠“逆全球化”无法得到根本解决。随着美式体系的衰落,许多边缘地带的国家在经济、政治与安全事务中将更多地依赖自身和区域合作,这决定了世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一个多极化、多元化、多中心的过渡期,才能进入新一轮全球化。对于积极倡导包容性全球化的中国而言,这既是一次重大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三、中国方案引领全球化发展新方向
把脉当前世界经济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三大突出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即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和全球发展失衡。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二十国集团峰会和世界经济论坛等多个场合阐述了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的看法,提出了解决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中国方案,指出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中国方案倡导均衡包容,是解决当前全球化问题的治本之策。与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导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贫富分化不同,中国倡导的经济全球化兼顾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是一种均衡包容的全球化。均衡包容的理念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观念中,经过几千年岁月磨砺而历久弥新;均衡包容的理念还源于中国共产党秉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落实于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中国主张建设“美美与共”的和谐世界,主张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在这方面,中国既是倡导者也是贡献者。中国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和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动力;中国推进减贫事业并同一大批国家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包容。中国方案不仅能克服“逆全球化”的问题,而且能够引领经济全球化向一个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当前推进新型全球化最实际的行动。“一带一路”建设注重推动沿线国家提高发展水平和让沿线民众广泛受益,通过与更多国家开展深层次合作,推动沿线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减少贫困,引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向着更加均衡包容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注重“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通过发挥各方比较优势、鼓励各方创新合作模式等,努力为世界经济发展打造新引擎。与过去经济全球化中往往用一种强制性的、硬约束的统一安排要求其他参与方不同,“一带一路”建设寻求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之间建立一种联通关系,坚持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实现互利共赢,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哲学智慧。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初见成效,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将从中受益,中国倡导和参与的新型全球化理念和实践将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广泛认同。
中国方案不仅有其经济价值,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找到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发展道路。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指出,道路决定命运。中国所走的发展道路,是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的道路,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14亿中国人即将实现全面小康,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并将进一步对经济全球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之际,中国呼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推动其向更加包容和普惠的方向发展,并为此提出了实实在在的思路和方案,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股“清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比较中,正在不断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制度优势。
(作者:杨国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来源:《求是》2017/10】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