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量,就是交换意见、讨论计议。商量是聪明智慧的汇合,是正能量的汇聚,是无穷力量的汇集,是好办法、好点子、好措施的不竭源泉。早在“五帝”时代,就有每遇大事而召集部落首领商量的传统。三国时期的《易•兑》中出现了商量一词:“商,商量裁制之谓也。”老一辈革命家也始终把“商量”奉为决策的法宝。1956年12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同工商界人士谈话中指出:“我们政府的性格,你们也都摸熟了,是跟人民商量办事的,是跟工人、农民、资本家、民主党派商量办事的,可以叫它是个商量政府。”邓小平同志曾经感慨:“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可见,遇事同群众商量,倾听群众呼声,获取群众智慧,是我们的民族美德,是科学决策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新论断,被概括为是集中华文明精髓要义的“中国式商量”。在我国改革进入突破险滩、啃硬骨头的攻坚期、深水区,不可避免要动部分人“奶酪”、伤部分人“筋骨”。一些地方屡屡出现好心办坏事、“钉子户”以死抗拒拆迁、群众围堵建设工地,以及一些局部的矛盾冲突等事件。说到底就是因为个别干部作风粗暴、一厢情愿替群众作主、拍脑袋做决策,没有从商量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毛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如何顺应民心所向?如何让人民群众所拥护?唯有商量,真心实意地商量。只要商量的功课做足了、做对了,就没有解不开的死结,没有破解不了的难题。遇事能不能想到群众、能不能同群众平起平坐商量,是判断领导干部心中有没有群众、群众分量有多重的试金石。领导干部必须恪守遇事同群众商量的工作“新常态”,出台有事好商量政策、制定规划、决定事项都要同利益攸关的群众及时商量、充分商量、广泛商量,重大事项不商量不拍板,民生政策不商量不出台,重大改革不商量不决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协商就要真协商”,“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商量就不能让人民群众仅仅过嘴瘾、说了白说,而是要动真的、来实的、说了算,让有价值的意见进入决策;商量就不能提前定调子、画框子,而是要让人民群众敞开讲、放开说,讲不同意见、讲真知灼见;商量就不能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而是要与人民肝胆相照、拜人民为师,把人民真正摆在主人翁地位。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只要不打折扣、持之以恒地践行“有事多商量”,诚心诚意倾听群众愿望和呼声,汲取群众智慧,那么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中遇到的一切矛盾、一切困难都不是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