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名家荟萃 > 名家荟萃

天坛文化絮思

发布日期:2017-12-09    浏览次数:830

我管天坛叫“圣坛”,因为从表面看这里“祭”的是天神,但实际上,祭拜的是大自然和宇宙的规律。


1962年,我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来到天坛公园工作,一待就是40年,我对这里很有感情,也较为了解。有人曾问我:你说天坛是什么?我说:天坛就是天坛,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我管天坛叫圣坛,因为从表面看这里的是天神,但实际上,祭拜的是大自然和宇宙的规律。人只有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存在,才能发展。人要想去颠覆自然,就会颠覆自己。

北京天坛虽只有500余年历史,但它蕴涵了中华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当然,其中有糟粕,也有不少为精华。天坛文化是了解中国古人如何看待和处理天人关系(自然科学)、人际关系(社会科学)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天人文化的前瞻性

天坛崇尚的是“天人文化”,即尊崇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天人合一”的观念,从广义上讲,“地”亦“天”的一部分,地上的人类当然也是“天”的一部分,应该整体上和天保持和谐一致,这样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反之则受灾祸。

古代,荀子就有“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的说法。如今,人们对“天人文化”更加清楚明了:古人所谓的“天”是大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要求人们在不断探索认识中,要顺应规律有节制的利用资源,而不是无限制的索取。当今世界上资源枯竭、水源短缺、环境污染,正好证明我国古人看法的超前和正确。

天坛,是历代皇帝于孟春举行祈谷大典的场所,祈谷大典的目的是“风调雨顺”,这绝不是祈求天上会掉下馅饼来。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来天坛参观时,曾在祈年殿前向我提出问题:总能听到其他国家祈求“雨”,为什么中国古代皇帝还要祈求“风”呢?当她得知,五谷都是风媒花,如果没有风的帮助将会减产时,非常感慨地说“中国真了不起!欧洲历史上各国都曾经求过雨,尚未见求风者。风和雨是一系列的,中国,并非要单向的追求!”

其实,风调雨顺,在我国是一个非常久远的愿望和口号,它不仅表述了愿望,也说明了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水平,并提倡以协和促进发展的方向。包括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的故事,都展示中华古人的愿望。这些愿望、想法都具前瞻性和方向性。

 

融入精神,也融入科技

古人在崇敬大自然的同时,仰观天俯察地,对大自然进行观测和研究。《尚书·尧典》中有“乃命羲和,钦若吴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是说通过长期观察,以总结出星斗运转与年月周期变化、寒暑往复变化的关系。斗柄东向为春,南向为夏,西向为秋,北向为冬,周而复始。古人观察持之以恒,不仅最早制定出历法,还进一步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的观点,认为人应以此为范;“地势坤,厚德载物”提倡人应为社会奉献的精神。今清华大学仍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百年校训,这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自强不息精神、奉献精神。

天坛文化,不仅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的设计还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不少建筑,成为科技的“载体”。

比如说,圜丘的造型、鸳鸯尺的运用,以及“九”的文化发挥;祈年殿建筑中阴阳、五行、四季、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的各项表述,绝不是阴阳先生谈相、算卦之士的迷信行为。而是古人对时间、空间,对宇宙大构架认识的记录,是古代科技成果的载体。

古人就是依据这些天文学、数学、各种认识创造出这宏伟神圣的天坛建筑的。而这些又蕴涵深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它将永久给后人以史料、借鉴和教育三大作用。

正像世界遗产委员会所作的三条评价的第一、二条所言:“天坛是景观设计的杰作,它简洁而生动地表达了一种对一个伟大文明的进步产生过伟大影响的宇宙观。天坛具有象征寓意的规划设计,对远东许多国家的建筑和规划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人民大会堂门厅采用九间,毛主席纪念堂面阔九间,表明了人民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对领导人无比的崇敬。天安门广场节日花坛的数字形象都有一定寓意。这些,都是天坛寓意文化的延伸。

 

天坛文化里的“统一”和“中和”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四次战乱、五次一统(战乱700年,一统4200余年)。由于文化的统一,才有幅员广阔、长期凝聚的历史。中华文化是其主要基础。

天坛建筑形态,充分展现阴阳五行的认识,是整体思维的体系。中华众多民族都以泰山为崇敬中心,都以“天”为崇高无上,都有祭天的历史。这是文化的一致,使得多民族国家保持团结、统一。

天坛七星石不仅表示祀天之源,清乾隆皇帝弘历又增置一石,其意义更加深远。以示东北长白山和泰山的龙脉关系,进一步表述了发源于长白山的满族,亦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个较小的成员,强化了统一思想,直到今天仍有着深刻的意义。

天坛建筑的设计思路,展现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再仔细翻看和天坛有关的历史书册,我们会惊喜地发现,“中和”是无处不在的“调调”。

明清两朝的南郊天坛大祀均用“中和韶乐”。较前朝各代乐队减掉宫悬形式(古代钟磬悬于木架,列陈四方像宫室四壁,称宫悬),只以编钟一架、编磬一架,到了乾隆时期又增加了镡钟、特磬。这是一个庞大的编钟乐队,是十分隆重谐和的编钟乐舞。明代用“和”字为乐章名,清代自顺治元年就定用“平”字乐章——祭天乐章为“始平之章”、“景平之章”,咸平、寿平、嘉平、永平、熙平、清平、太平九个乐章,总体突出中和精神。

中和,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中”,古人云“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过而无不及,为中”。“中”,即最佳位置状态。“和”,则指不相同的各种事物共存的关系。中和,是世界本身应有的关系状态。天人要谐和,人与人也要谐和,也可称人际也要谐和。世界要和平,社会要和谐,家庭要和睦,个人心态要平和。这是社会人际关系之道,是国际相处之道,是承认不同又承认共存、协调共进的理念。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是此理。对自然界,既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也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达到与自然谐和。

“天人谐和”、“人人谐和”,和谐社会才更能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共同发展。天坛文化中的“中和”正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色的重要内容。

 

(作者:徐志长,民盟盟员、天坛公园原总工程师)【来源:《中国政协》2015年第8期】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