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名家荟萃 > 名家荟萃

知识,不等于教养

发布日期:2017-12-15    浏览次数:1075

在生活中,常常见到这种情况:

坐了一屋子知识分子,却找不出一位绅士;遇到一车厢文化人,却没发现一位君子。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知识,不过是知识,它只是人的综合素养的一部分,与人的情操和德性无关,至少关系不大。你在学校学到了知识,只意味着你在智性方面得到了补充和提升,丝毫不代表你在品性方面的卓然与优越。当你获取了用以谋生立足的知识,不等于你拥有了做人的美德与教养。

同样,文化不过是文化,它也只是人的情感、思想、心灵的外衣,就像人的肉体需要穿上衣服才能上街,走进社交圈子一样;人的精神也需要一件外罩来修饰、包裹, 才能显得得体一些,我们暂且称之为文化。当你被文化所熏陶、浸染,这当然是好事,但它不代表你的本质特征。文化,不等于人性与人格。

古人所不齿和唾弃的衣冠禽兽,不光是指身着物质衣衫的禽兽,还包括包裹精神衣衫的禽兽,后者比之前者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知识分子中的顽劣分子的危害 性与破坏性,远远大于无知者中的败类之所为;同样,文化人中的流氓无赖的毒害性和灾难性,远远超过没文化人中的罪孽者之行径。

于是,接踵而来的,是一个需要我们全民族面对的冷峻的社会问题:

我们这个偌大的现代经济体的国家,已经拥有、正在拥有、将来还会更多地拥有知识分子群体、文化人群体,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升华、思想境界的高超与情感世界的丰富?

答案,不用我说,大家的心中自然明了。

还是那句话:

知识,不等于教养;文化,不等于品德。

于是,我们的先哲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才会说:

“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孔子说得好哇,他老人家多么具有先见之明,他伫立在当年齐鲁大地的山冈,俯瞰流水而喟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纵览天下而忧心礼崩乐坏之道德沦丧,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唤与嘱托给后世后人,而我们无论如何也该洗耳恭听、细细斟酌才是,他说道:“尊德性而道学问”。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儒学创始人,汉语天地后人尊崇为“大贤至圣先师”、英语世界惟一有英文名字的孔子,他的尊知识、重学问、推理论、崇学术,当 是不言而喻、顺理成章之事。然而,我们万万没有想到,却是惊讶地发现,他居然很果断、很干脆、很决绝,亦不由分说地将“德性”放置于“学问”之前,也就是 将道德排序在知识之前。

——“尊德性”而后“道学问”。

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和与教育相关的职业人,在追忆、怀想先贤的时候内心应该有愧,应该是不得安宁的。我们真正做到了“德性”为先,如同马首是瞻了吗?我们当真履行了“做人”第一,犹如空谷寻芳了吗?

没有,没有啊!

我们却真正做到了“分数”为先,“升学”第一,而且做得有板有眼、一丝不苟,乃至全无纰漏,甚至尽善尽美,我们无情无义,更像是义无反顾地将“德性”与“做人”扔进了校园的垃圾桶里,甩到了果皮箱中。

倘使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受过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经受过痛苦与甜蜜交融、失败与成功交替、烦恼与喜悦交织、沮丧与希望交错的历练与考验,并且一再被事实所检 测和验证,我们都是善良的、正直的、从不说谎、真诚无伪的人,那么,我们的内心就该十分的笃定,且不可置疑地宣告:品德,往往决定一切;品德,其实就是一 切。

与孔子基本同时代的古希腊先哲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同样以教师的身份,在他建立的学园讲坛上,将道德,即善的理念放在第一位。他说:“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关于正义等等的知识只有从它演绎出来的才是有用和有益的”。他的所谓道德(即善)包含四项内容:

第一,智慧;

第二,勇敢;

第三,节制;

第四,正义。

这 里需要说明的是,智慧并不等同于知识。许多人有知识,却缺少智慧;许多人有智慧,却不以知识见长。勇敢,指的是为国家、民族的献身精神。节制,强调的是理 性,对美好秩序的认同与对一己之欲,即欲望的控制。正义,即心灵之美善;不正义,即心灵之邪恶。正义的人生活得好,不正义的人生活得坏。

孔子曰“仁”,柏拉图称“善”。

世界东西方两位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尊德性”、重道德方面,竟然惊人的立场相同,态度一致。

可以说,人类数千年知识的传承、文化的延续,全都凭借着“仁心”与“善念”的引领,如同日月经天,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否则,思想的宇宙与精神的世界将会是一片阴森与黑暗。

 如果说,我们这些智能生命所寄寓的茫茫宇宙还有法则可寻亦可循的话,那么,这个法则是什么呢?

——道德。

道德,是宇宙的法则,而且是终极法则。

我 相信,在每一个微小、甚至微小得看不见、现代技术还无法观测的微子、质子、中子、粒子中,都会有道德感和道德秩序在其中;在每一次流星雨的飘落、每一次望 海潮的涌动、每一次北极光的迸射和每一次七彩虹的建构中,也都会有道德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参与;每一个季节的冷暖晴晦、花开花落,每一个日子里的昼夜更迭、 晨昏轮值,每一座火山喷发礼炮似的鸣响,每一条江河奔腾钢琴似的演奏……这其中难道没有一颗至高无上的“仁心”在鲜活地跳动、没有一个完美无瑕的“善念” 在潜移默化的操控?!向日葵,不是它自己有意向往光明和温暖吗;水仙花,也是情不自禁地探出身子向天上的恒星问候;角马即便在艰难的迁徙路途中也会以花蕾 为食;而可爱的大熊猫则不可居无竹而又不可食无笋……正像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公元1809年~1882年)所言:“生物有一种内在倾向,使它朝着进步和更完善的方向发展”。——这难道不是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使然?!

我 们每个人心灵的土地上都有“仁爱”的种子,我们每个人脑海的波浪中都有“善良”的水花,只不过有的种子还没有发芽,或是遗憾地发了霉,而有的水花还没有真 正绽放,或是过早的凋谢。而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就是做美好的种子和美丽的水花的催生液和营养基,而我们真的做了吗,做到了吗,做好了吗?!

道德,是生活的原则,而且是生活的铁则。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早晨明白做人的道理,晚上即便撒手人寰也没有什么遗憾的。道德无他,不过是做人的道理而已。

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说得同样直接与透彻:“人类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每天能谈谈道德方面的事情。无灵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价值”。

东方一部《论语》、西方一部《圣经》,都堪称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道德之书”或“道德手册”。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朴实无华之道德训诫,基于人性而直抵人心,不惟青衿学子、簪缨之辈所认领、折服,田间荷锄戴笠之人亦无异议,虽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之流可闻而颔首,老幼妇孺听之亦可感知于怀抱。——“道不远人”,此之谓也。

耶稣关于处世的黄金律,竟然与孔夫子的为人准则一般无二:“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德国哲学家、道德哲学的研究者费希特(公元1762年~1814年)曾这样说:“耶稣把属天的道德带给人类,比所有哲学家还多”。

道德规范之于人类社会生活秩序的作用无需多言,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获益于道德准则良多。

而今天,最让人伤心、痛心、寒心的是,社会上冒出来这么多怀揣大学毕业文凭,以及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文凭的人,却是道德意识与信念全无的人,或是人格与品性 值得商榷、有待修复的人,或是总以自己为圆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半径划圆的人,或是高智商、低情商、理解人不行、误解人在行的人……我们的教育制度的丰功伟 绩,如今真是得到了无所不在的彰显,身边尽是些受过高等教育而又品行低劣的生命现象。他们无论写文章还是口头发表言论,都可以无视事实的存在而信口雌黄, 适应权势者的需要而诠释一切,讨得头顶上司的欢心是思考重心,总之,自我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胜过道德自律的需要……对他们来说,改造社会不如适应社会来 得务实而没有风险,移风易俗不如人不免俗更加便利、稳妥,正直、诚实都是些撞墙、碰壁的个人偏执,而真知的寻觅和真理的追求早已经是天方夜谭的虚幻,要不 就是二傻子的任性和愚蠢。我们真是见得太多了高等教育下生出的有大脑无心肝的畸形生命,好像他们所受的教育越是高等,他们的品德与行为越是低劣,好像他们 肚子里的知识越多,他们对世事人生的领悟就越少。那么,他们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他们都是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文雅的粗俗市侩,知性的心灵暴君,聪 慧的权力之鹰犬。

我们这么多年整个教育的道德缺位,造成了今日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最终形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德危机。而在这种受教育的人口数量攀升、有德性的人口数 量下降的危机下生存的人,除了人人自危以外,也就只能人人自救。那么,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办法就是让全社会都重视人之为人的教育,一起来培养品学兼优的高 素质的人。也就是说,让知识、文化、品德三位一体成为做人的三要素。

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全覆盖、全天候地提倡做真人。

所谓真人,即是“四真”之人:真诚做人、真心待人、真情处世、真实做事。

正如现代教育家、美国伊利诺大学毕业的陶行知(公元1891年~1946年)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又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真人教育”的传统,文献记载了许多感人的“真人事迹”:“尾生抱柱”的传说,说的就是用生命坚守信约的美好品格;“季子挂剑”的故事,同 样是表达信守承诺的君子德操。一说到春秋战国,我的耳畔就会想起这段往事,也总是为之感动不已:“严陵季子兮不忘故,摘佩剑兮挂丘墓”。——我们今天的真 人教育,一定要从母亲哺乳的怀抱开始,从婴幼儿的养育开始,我们的儿歌、童谣、童诗、童话、漫画、动慢等等文字与音像出版物,需要一整套类似“尾生抱 柱”、“季子挂剑”的生动教材做支撑,而青少年的影视剧作品、文学作品、音乐、舞蹈、绘画作品也要不断地演绎“真人形象”。而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 媒体,便是“真人意识”、“真人理念”的教育思想的有力、有效传播者和普及者。

从母亲的怀抱到7岁学堂,从初中校园再到高等学府,我们都要提倡“真人品格”的培养和塑造。

社会物质产品有假冒伪劣一说,人的培养教育同样有假冒伪劣之虞。

因 此,我怎样地呼吁、倡导“真人”的出现都有理由,怎样渴望和期待人的“真性”、“真情”、“真意”、“真知”,恐怕都不为过。相信有了“真人”的这么多个 “真”的存在,“善”和“美”也会相伴而来。因为,没有了“真”的“善”,只是“伪善”;没有了“真”的“美”,也就是“不美”。这么说,所谓“真人”, 实质上就是“真善美”之人。

总之,要想让知识、文化、品德三者集于一身,我们只有寄希望于出现真人。


(作者:彭俐,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北京日报高级记者)【来源:《中国政协》2015年第20期】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