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婚姻关系,《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才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才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才有夫妇,有了夫妇才有父子,有了父子才有君臣,有了君臣才有上下。也就是说,所有的人伦关系,都是要从男女夫妇这一对关系开始的。所以,古人认为,婚姻是“人伦之基”,是伦理关系的基础,是万事之始,是理之本。
六礼
婚姻是社会的细胞,婚姻美满,则家庭和谐。家庭和谐,家族和社会就和谐。所以,古人相当重视婚姻。男女之间,不能草率地苟合,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6道程序,婚姻关系才算确立。
纳采。男家看中了某家的女孩,就要派一个中间人充当媒介,到女家去提亲,说明情况,征求对方的意见。纳采不是送彩礼。采是采择、选择的意思。纳采是女家谦虚的说法:我家的女孩,恐怕配不上你家的公子,不过是聊备你们采择的对象之一。男家行纳采之礼,带去的礼物是一只舒雁,也就是野鸭。女方如果同意议婚,就把礼物收下。
问名。问名就是询问女家的姓氏,祖上原来住在哪里?跟哪些姓氏有过婚姻关系?目的是弄清彼此在血缘上是否有联系。古人对血缘关系区别很严,要求“同姓百世不婚。”只要是同姓,就是过了一百世,因为血缘相通之故,也不能结婚。血缘关系近的就更不允许通婚,比如姑表亲,或者是什么别的亲,看起来很美,是亲上加亲,但是不利于优生优育。因此,一定要问清楚对方的姓氏。
纳吉。如果对方的姓氏没有问题,男家就要通过占卜来决定是否定亲。如果得到吉利的卦兆,就要派使者到女家去通报,称为“纳吉”。女家依然非常谦虚,说:我家的小女不堪教育,哪里配得上你家的公子!但既然你们得到吉兆了,那我们也同有这一荣幸,这是我们所不敢推辞的。
纳征。“征”,是成的意思。纳征相当于今人说的定亲,婚事确定,这时男家要派人到女家致送聘礼,就是玄色的和纁色的丝帛一共五匹,幅宽是二尺二寸,另外还有两张鹿皮。这就算是彩礼了,很简单。
请期。女家收下彩礼后,男方要挑选娶妻的日子。古代女孩子十五岁就可以许嫁,而结婚的时间则要另外决定。婚期也是要通过占卜来选择的。婚姻是双方的事情,所以日子选好以后,要派使者到女家去通报,征得对方的同意,以示尊重。男家的使者说:我们是否挑个吉日,把婚事给办了?请问哪天最合适?当然,这是客套话,但不说是失礼的。女家回答说:既然你们已经选好中了吉日,还是请你们决定吧!男方这才把婚期告诉女家。双方有商有量的,日子就这么确定了。这个仪节叫做“请期”。请期,就是请女方确定结婚的日期。
亲迎。这是新郎迎娶新娘的仪式,今天叫“迎亲”,是六礼中最核心的内容。入夜时分,新郎驾着车子前往女家迎亲,随从驾着车子在后面跟着。队伍前面有人点着火把照明。车子到达女家门口,新娘的父亲要到门口迎接,把新郎带进门。这时,新娘正在房内等待新郎。新郎上堂后,给岳父、岳母行跪拜礼,感谢他们对新娘的养育之恩。然后进房接新娘。新娘跟着新郎出来的时候,她母亲正在门口站着,于是在女儿的衣服上别一块丝巾,并且告诫道:“孩子,到了丈夫的家里,要跟公公婆婆、妯娌把关系相处好。每天要勤勉地做事,要让家里和谐,千万要记住我今天的叮嘱!”新娘的父亲在堂东边的台阶上站着,女儿过来时,也要教导她一番,希望她到了夫家以后,事事要顾全大局,要把上下的关系都处理好,并在她身上别上小物品作为纪念,让她日后看到这些物品,就想起在出嫁那天父母对自己的教导。
随后,新娘跟着新郎从西边的这个台阶下堂,出门之后,新娘上车,新郎亲自驾车,在车轮转了三圈之后,新郎下车。根据当时的习俗,新郎的父母要第二天才能见新娘,这时不能露面。所以新郎必须另外驾一辆车提前赶到家,以便迎接新娘。为什么新郎要在车轮转了三圈之后才下车呢?这是表示迎亲的车是由新郎亲自启动的。新娘的车由新郎的随从负责驾驶,把她送到目的地。
新娘到达夫家后,夫妇要在房内一起吃新婚的第一顿饭。夫妇对席而坐。每人面前有主食、酱、醋和调料,还有几样家常菜。古人很讲究卫生,平常吃饭,很像是今天吃份饭,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不在一个碗里夹菜。可是今天有些特殊,在两人的中间有三个“俎”(古代盛肉食的餐具),其中一个俎上是几条鱼,另一个俎上是一只风干的兔子,还有一个俎上是一只乳猪。三个俎上的东西是夫妇共同享用的。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同牢而食”。“牢”是动物的肉。为什么要同吃同一份食品呢?因为古代男女之间不交往,所以彼此不认识,如今骤然成了一家人,因此需要通过这样的仪节,让夫妇之间的亲密程度迅速提升,尽快进入状态。今天的婚礼,在闹新房的时候,总是要让新郎、新娘一起咬苹果。表示从今天开始,双方就是亲密无间的一家人了。这种习俗,正是古代“同牢而食”的遗意。
新婚第一餐,吃法也很简单,先吃一口饭,吃一点菜,再蘸一点酱吃,然后喝一口汤,这叫一饭。然后再吃一口饭,吃一点菜,蘸一点酱,喝一点汤,这叫二饭。一共三次,就不吃了,叫作“三饭告饱”。这是礼仪性的场合,吃饭只是象征性的。饭后要喝一点酒,漱漱口,古人叫“酳”,既可以清洁口腔,也可以安食气,这是古人的一种养生方法。此时,要将一个葫芦剖开,夫妇各执一半,添上酒以后,同时喝下去,这叫“合卺而饮。”卺就是葫芦剖开的瓢。“同牢而食,合卺而饮”,是表示夫妇一体。今天的婚礼,让新郎新娘喝交杯酒,也是这个意思。
拜见公婆
新人吃完饭以后休息,但是婚礼并没有结束。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仪式,就是第二天要拜见公公婆婆。我们有一句老话,叫“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哪个新娘子都不能赖着不见。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新娘梳洗、沐浴,打扮好之后上堂。这时,公公婆婆已经在堂上等候,公公坐在阼阶的上面,这是主人的位置。婆婆坐在东房的门口。新娘拎着一个篮子上前,里面放着红枣和板栗。新娘恭恭敬敬地把篮子放在公公面前。公公用手抚摸篮子,表示收下。新娘拿起另外一个篮子,里面是肉干,献给婆婆。婆婆抚摸篮子,表示收下。
接着,公公婆婆让人倒一杯酒,请新娘喝,表示接纳她为家庭成员。于是,新娘开始行使媳妇的责任,伺候公公婆婆。她要把一只剖开的乳猪的一半献给公公,另一半献给婆婆。公公婆婆回敬媳妇:你也辛苦了。对女家过来送婚的人,每人发给小礼物,犒劳一下。这个礼节就叫拜见舅姑。拜见舅姑完了,婚礼才算正式结束。接着,舅姑下堂。以往,公公婆婆是从东面的阼阶上下的,因为那是主人专用的台阶。婚礼结束后,公公婆婆要从宾阶,也就是西边那个台阶下堂了。而新娘则要从东边这个台阶下去,因为家庭主管者的传承已经完成,公公婆婆退居二线,内主人由新娘来接替了。旧时农村,拜见舅姑之后,婆婆要把家里面所有的钥匙交给媳妇。媳妇接手了这些钥匙,成了新的内当家了。
如果公公婆婆已经死了,无法拜见,这个程序也不能少。中国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即使父母已经去世,但是他们九泉有知,这么大的事情,一定要报告他们。变通的方法是,到家庙去拜公公婆婆的牌位,这就是所谓的“庙见礼”。古代家庙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祭祀一次。因此,新娘最多在三个月之内,就可以碰上一次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