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名家荟萃 > 名家荟萃

236个中国农民不如一个美国农民?

发布日期:2018-01-05    浏览次数:1043

很多人不知道,当下中国最大的危机或许不在于房地产,也不在军事政治,而是在餐桌上。

 

世界正遭遇饥荒

今年上半年,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你在中国感觉不到的事实:世界正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大饥荒》的文章。

报道中提到,“也门、南苏丹、索马里和肯尼亚有2000万人面临饥荒和疾病威胁,世界正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大饥荒。

报道说,在肯尼亚北部,由于严重干旱,270万人缺粮,4月这个人数可能达到400万。

也门3/2的人口——相当于1880万人面临饥荒。

索马里62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和保护,其中近300万面临饥荒威胁。

索马里摩加迪沙居民努尔·易卜拉辛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情况十分紧急,很多人可能要饿死。这里没有水,索马里青年党把道路都封死了,无法获得食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日前表示,索马里正在被世界忘记,“我们有责任救救他们”。

联合国早前还宣布南苏丹出现大饥荒。英国《金融时报》说,这是6年来首个宣布遭遇饥荒的地区。南苏丹政府和联合国的报告说,100多万人处于内战和经济崩溃造成的饥荒边缘。南苏丹的饥荒是人为的,是冲突导致的饥荒。

《金融时报》说,上世纪大饥荒导致七八千万人口死亡。1965年前,约6600万人死于9场大饥荒。20世纪后半叶,粮食危机集中出现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全球65次饥荒中有34次发生在这一地区。

 

粮食进口量呈上涨趋势

中国人对于遭遇饥荒这件事情,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危机感。因为今天的国人不仅吃得饱,还吃得好。

据统计,2016年,中国人外出就餐消费金额达到3.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5070亿美元)。除了饮食消费的升级之外,中国人对粮食的信心也来自中国农业的不断进步。

比如,今年袁隆平院士透露中国最新研制的“超级稻”非常成功,每亩产量高达800公斤,比日本最新研制的越光水稻足足多了一倍。

在老百姓眼中,中国似乎永远不可能出现粮食危机。

但是,事实好像没有那么乐观。

中国海关总署早前公布了20176月份粮食进出口数据:

1、中国上半年小麦进口同比增5

1—6月小麦进口总量为262.85万吨,同比增长48.06%

2、中国上半年玉米进口同比下降75%

1—6月玉米进口总量为73.52万吨,同比下滑74.69%

3、中国6月稻米进口量同比增加4

1—6月稻米进口总量为212.22万吨,同比增加6.52%

4、上半年中国大豆进口继续增长

1—6月大豆进口总量为4480.82万吨,同比增加14.19%

5、中国6月油菜籽进口狂增

1—6月油菜籽进口总量为263.54万吨,同比增加32.14%。主要原因是国内油菜籽压榨利润良好刺激进口量增加。

6、中国上半年大麦进口大增,高粱出现下降

20171—6月大麦进口总量为452.08万吨,同比增加106.43%

不难发现,在这组数据中,除了玉米进口总量下降之外,其余粮食进口总量均呈上涨趋势,并且,还有部分粮食进口总量的涨幅相当惊人。

中国为什么需要进口粮食?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逐年增长,2015年,中国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但令人尴尬的是,粮食的自给率在下降。

从统计局对“十三五”期间的粮食产量和消费量的预测来看:中国玉米、小麦和大米的进口量都在翻倍增长。而大豆需求更是在过去的十数年间激增,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贸易国和消费国。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需要进口如此多的粮食?

原因有两点:一是饲料用粮;二是工业用粮。

随着中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对肉禽类的需求越来越高,农场主为了缩短成长周期,便大量进口大豆等饲料,促进猪、鸡等农产品的生长。另外,中国工业的快速升级迭代,部分产业工业用粮的的需求逐年扩大,进而也加大了相关粮食的进口。

 

如此下来,中国粮食大量进口就自然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但这些都是客观原因,真正的原因离不开下面三个方面:农村人口,耕地面积,技术进步。

 

中国粮食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

首先是农村人口的下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不可避免的出现下滑趋势,统计局数据显示,1996修订城镇化数据以来,乡村人口数目和占比均持续下滑。

而与此同时,2001年以来,全国耕地在不断减少。2007年起,在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下,农村土地整治在全国展开,要求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但是2009年以来,耕地面积依然在持续下降。

既然耕地面积、乡村人口都不乐观的话,那么提高技术水平,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就成了目前唯一的办法。但是,任何技术都不是一天能成的,尤其农业技术更是如此。

那么,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的粮食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一场新的粮食危机很有可能在今天上演。

中国粮食危机有多严重?

2011年的时候,有人做了一个调查:中国的农业人口为6.7亿,而美国的农业人口仅为284万。中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之比超过了236∶1

尽管人口比例差距如此之大,但美国的农业远比中国的农业强大。美国以不到300万农业人口,成为了世界粮食生产出口第一大国,其一个国家的粮食出口,就占到了世界粮食出口总量的一半。

当时得出的说法是:“236个中国农民的生产力不抵1个美国农民!

虽然,用从这样的数据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准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美两国农民生产力上的巨大差距。可怕的是,这种差距,竟然在不断拉大!

 

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2006年的时候,中国的粮食还完全自给自足并出口了一千万吨粮食,可10年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2015年,我国累计进口包括大豆、小麦、玉米、大麦在内的粮食及谷物粉1.2亿吨,同比增长20%

除了粮食,中国还大量进口肉制品。

根据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总体进口猪肉以及猪杂碎137万吨,其中猪肉进口量为56万吨,进口猪肉的主要来源国为美国、德国、西班牙以及丹麦,分别占我中进口猪肉的20.7%18.9%16.2%以及11.9%

2015年,上述数据更新为,全国进口肉类总量244.79万吨,其中,进口牛肉48.53万吨,同比增长40.6%;进口羊肉、猪肉、禽肉分别23.26万吨、133.71万吨、39.30万吨。

 

生产力落后于美国

为什么一个“农业大国”的农产品要依靠进口,表面上是价格推动了市场,归根结底是“生产力”远远落后别人。

中国的养殖业产能占全球50%,但养猪成本却大大高于国外。2015年,美、德、巴西、越南的成本价只相当于人民币4.0-4.5/斤,而中国的成本价是6.0-6.5/斤,一度还达到7.0-7.5/斤。成本的控制能力就是生产力的直接体现。这种差距在农作物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中国农业和美国农业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小农经济与资本经济的竞争。美国的家庭大农场,都在1000-10000英亩之间,1万英亩以上的农场也非常普遍。

1万英亩相当于中国的6万亩,而中国农民种植的土地,只有区区几亩几十亩,流转后也就百多亩地,只有内蒙古、东北等地才见到千亩以上的家庭农场。

另外,美国农民种地是有补贴的,他们收入的40%来自政府补贴。也就是说只要种地,这40%就是纯利润的,怎么都跑不了。因此,美国会有人长期从事农民的工作。

 

中国将逐渐丧失粮食自主权

中国的粮食最需要担忧的还是中国正对美国的出口粮食产生较大的依赖。没有美国粮食,中国的农业、工业都可能面临相当大的损失。这样的现象会造成一个极其严重的后果:中国的粮食自主权逐步丧失。

举个例子,1964年中国大豆基本不需要进口,1990年代中后期,大豆进口量迅速增长,2011年中国进口大豆占消费的比重超过了80%,这些豆子以超低价摧毁了整个中国大豆市场。

如今,中国已经是一个完全依赖大豆进口的国家。中国消化了全球大豆国际贸易的60%,但整个大豆价格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为基准。

可就在我们担心大豆之时,更危险的一幕很有可能就要上演。720日,经过十多年的谈判,最终允许美国向中国出口大米。

美国可以向中国进口大米意味着什么呢?众所周知,日本是美国最忠实的“小弟”,通常情况下,日本对于美国都是言听计从的。但是,有一件事,不管美国怎么说,日本就是不干,那就是进口大米。

在日本,每千克糙米的价格高达258日元,分别相当于同期美国和中国成本的约7.5倍和5. 4倍,换言之,进口粮食更有利于日本民众。

但是,为了保护日本粮食安全,日本进口大米的名义关税高达490%,若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税计算方法,日本的大米关税已高于700%

从日本的强烈抵制可以看出,美国大米进军他国市场,从短期来看,的确有利于民众,但长期来看却不利于国家。

危害是什么?

那么允许美国向中国进口大米又有什么危害呢?

有专家分析,一旦美国“把持”住中国主要粮食的进口份额,其低廉的价格必然会打击中国农民的积极性,一旦中国农民都不愿意种地了,产量大幅下滑,粮食不够吃,就得买美国的粮食。

等到中国过度依靠美国的粮食才能存活的时候,那就是美国说了算了,想卖给你就卖你,想卖你多少钱就卖你多少钱,到时候中国只能任由美国摆布了。

也就是说,吃饭是天大的事,这样的命根子却放在了别人手里。

所以,这样看来,如今的中国人对于粮食不能过于乐观,因为中国的粮食还远远达不到安全的地步。

 

(作者:罗晨曦)【来源:加拿大中文报】

相关热词搜索: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