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魏复盛
■专家名片
魏复盛
四川简阳人,1964年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5月调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先后曾任分析研究室主任、监测总站副站长、研究员、总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他先后承担了国家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近十年来他关注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研究,开展与美国的多项合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2010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统计,过去60年里,中国书写了用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全球1/5人口的奇迹。而今天,包括这7%耕地在内的全国土地,正遭受着来越来越多的污染。在“土十条”(《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及“土壤污染防治法”热议之际,本刊就土壤污染防治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魏复盛。他表示,我国土壤污染急需治理,但所需周期长,成本高,绝非一日之功。
土壤状况总体良好,局地污染严重
中华环境:2014年4月,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报告指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魏复盛:公报的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 万平方公里。调查采用统一的方法、标准,基本掌握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
16.1%的点位超标,表示有可能是一个项目超标,譬如重金属超标,一种或多种重金属超标,也有可能是有机污染物超标,如六六六、DDT等,但不管怎样,只要这个点位有一个以上项目超标,就计为一个超标点位。
其中,耕地超标点位是19.4%,高于全国其他土地类型。但细分起来,耕地分为无污染、轻微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五个等级,其中轻微污染的比例比较大,真正受到中度或者重度污染的,环保部调查结果占2.6%,国土资源部调查,占总点位的3.0%,两个部门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总体来看,中度和重度污染的比例比较小。另外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显示,我国适用于农业耕种的土壤有87.9%,有环境生态风险的土壤大约占12.1%。这个结果表明,我们有85%以上的土壤是适合耕作的。
但还是有百分之十几的土壤存在问题,特别是,有3%的土壤污染严重,属中度或重度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从地区分布来看,集中在中南部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西南的云贵川等地。这些地区一是因为污染严重,另外也与其本身有色金属、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比较高有关。有些地区的土壤背景值上限本身就超过了土壤环境的标准。
另外,我国局地污染比较突出。超标不止2%、3%,甚至高达百分之几十的超标。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有八大类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分别是重污染企业用地、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采油区、采矿区、污水灌溉区和干线公路两侧。这八大类土壤,尤其要重视,特别是在城市中,许多地方土地污染超标严重,是高风险土壤,但因其位于黄金宝地,成为商业、住宅、公共设施的开发用地。不加以修复就使用,会有很大的健康风险。
中华环境:这类污染土地的二次利用都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风险。
魏复盛:对。土壤是大气、水、固废、化学品等污染物的归宿地,又是其他环境介质的二次污染源,它会污染水、大气、食用农产品等,影响人体健康。人类的吃穿用,穿和用有一部分是化学合成品,但吃不行,没有干净的土壤,就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生活。况且我们人均耕地占有量十分有限。土壤污染后,还要“带病坚持工作”,通过农业措施改进来生产合格的粮菜,这些土地不能被丢弃,也不能彻底停下来接受修复。土壤是我们生存的根基,根基要牢。
政府是修复主力军
中华环境:牢固根基,除了要保护好未污染的土地,还要修复污染的土地。目前污染土地,都是谁在修复呢?
魏复盛:分几种情况。一种是这块地价值很高,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开发商和卖地方共同来处置,解决风险,清除风险。
还有一种,关乎民生的 ,譬如,废弃的矿山,堆积了很多尾矿砂、污染物,雨一淋洗,冲进江里,污染江水,威胁下游人饮水、生产生活的安全,这时矿都废弃了,找不到责任人。怎么办?只能国家出资来解决。
另外,轻微污染的耕地,这些污染地生产的粮食可能超标也可能不超标,这与耕作方式有关。如何保证这些轻微污染、轻度污染的土地生产出安全的粮食?这就需要监测并采取一些农业措施。比如南方有些地区,通过撒石灰来提高土壤pH值,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降低毒害,或者增施有机肥或固定剂等来解决生产安全问题,这也需要国家投资补贴,帮助农民进行土壤修复。
还有一种,中度、重度污染土壤生产的粮食不能吃,这就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比如将水田改成旱地,将水稻改种为不易超标的玉米、小麦,还可以发展其他经济作物。
中华环境:总体来说,土壤修复最大的投资者还是政府?
魏复盛:对,政府还是主力。
土壤监测怎样执行
中华环境:修复土壤得先找到污染源,进行源头控制,土壤监测就显得特别重要。环保部、国土部、农业部三部委都对土壤进行过调查,有人提出将土壤普查集中到一个部门,这样是否合适、可行?
魏复盛:在土壤监测上,建议各个部门分工负责。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农田监测,环保部门主要管污染源,评价土壤环境治理状况,判断污染趋势,布设一般的有代表性的点位。另外,对高风险的土壤进行监测和重点监管。这些,农业部门是不管的,环保部应该管。国土资源部对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和变化趋势做的很细,同时也做了重金属监测。
土壤监测的方法、标准、技术规范我认为应该大同小异,但监测目的不同,选点、布点的原则不一样。国土部可能侧重于几平方公里一个点,一步步在做,一年年分步做。环保部要做全面的调查,可能没那么细,先考虑哪有污染源,要选有代表性的点位。
各部委的工作有重合也不可避免,国务院也在努力推进这个事情,标准要统一,技术规范要统一,数据要统一共享、统一公布,各部门会商总结。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就采用这种合作机制,将来土壤也应建立这种机制,每年对土壤和粮食作物的监测报告评价、汇总、公布。这样一年年累积,全国土壤污染和粮食污染情况就会一清二楚。这需要由一个部门牵头,国务院进行分工,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要积极协作,数据共享。
中华环境:环保部表示,将在第一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但1995年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被指不够与时俱进。详查,应如何布点推进?
魏复盛:标准是一个问题,不过新标准正在修订,今年已经出台征求意见稿。标准做起来难度很大,要包括所有的情况,是比较难的。新标准应该会增加新的影响因素,方法、技术会比以前更先进,分级也会更详细。
环保部要做土壤监测,怎么布点?我认为应进行多层次的考虑。一是所选点位应反映全部土壤污染成分空间变化趋势,比如北方、大西部布点可能少一些。南方重点污染省市,背景值比较高,污染严重,布点会多一些,密一些。布点稀会有偏差,不能代表这一区域。要注意布点的规律,哪些地方是重点,哪些地方不是,哪些土壤质量好,哪些质量差。二是时间变化趋势。比如,多年在此点位做监测,可以看到在时间这个尺度上的污染变化趋势,污染在减轻还是在加重,时间变化趋势还可以检查我们的保护政策和技术是否有效。
时间、空间的变化,可以发现全国的整体状况。这为我们决策及环境治理政策制定提供一些评判的依据。这是一般的布点和监测。
另外,从环保的角度来看,我们要保证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老百姓健康安全,对那些容易出问题、出事故的地方应加强监测。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八大类土壤,这属于重点控制土壤。政府如果掌握了这些区域的数据,就可以采取有效的监测预警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也有利于依法追究责任。
中华环境:北京市环保局日前表示将布设一批土壤监测国控点位,这些监测点位包含基础点位、特定点位和背景点位三大类,监测的土壤类型包括水源地、污染场地、耕地等。您是否认同这种分类?国控点位选取应遵循什么原则?
魏复盛:现在选点已有一些原则。北京市考虑到了一些问题,这是可以的,但全国还不太一样。北京的情况相对比较单纯,全国的类型更多,更复杂一些。但这种思路是可以的,以后随着改革深入,还会进行调整。比如国控点以后怎么分,地方管还是环保部管等诸多问题。
全国布点已经在做,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有个初步的原则,现在让各个地方上报方案,然后一起研究,最终确定全国的。原则有了,但要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过程。
修复产业有待强化内功
中华环境:土壤监测及治理是不是任重道远?
魏复盛:应该说前边有二三十年的发展,现在条件还是成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在亲自抓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目标是在本届常委会(截止到2017年)通过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明年年初可能颁布“土十条”,土壤治理已经纳入议程,大家都很关注土壤问题,相关部门也感受到了压力。
目前全国在各地做试点,比如,长株潭地区。长株潭地区污染比较重,湘江流域有几十年、上百年的污染历史,河里底泥和农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现在国务院的农业部和财政部在此做实验,花大力气进行治理,去年投了11.5个亿,今年投了15.5个亿,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中华环境:“土十条”如果出台,能否大幅推进土壤修复产业?
魏复盛:应该会有所推进,不过也不会那么快。土壤修复不是短时就能见效,有的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
另外,治理水和气方面,我们有二、三十年的治理经验,技术储备比较多,但在土壤修复上,我们技术储备比较少,缺乏专业性,很多人抱着赚钱的心态进来。实际上你有没有核心设备、核心技术,这都需要研究。现在一听土壤修复,几个人就成立个公司,在那修复,没有多少研究,现在真正能够称得上土壤修复公司,做出典型案例,有成绩的公司还不多,而且现在市场比较混乱,我们的标准和市场的有序化还是比较缺乏,急需规范化。
土壤修复难度也比较大。一方水就是一吨,一方土就不止一吨了,治理难度比水、气大,成本高,时间长。
(作者:刘建珍)【来源:《中华环境》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