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离人
在香港的马路上,是不会有行人的,也就是说马路是汽车的专行道。行人不是“上天(桥)”,就是“入地(铁)”。香港的天桥不仅多,而且每座有很多的“出口”;不大的城市已建有九条地铁线,八十多个地铁站。上下天桥,进出地铁特别方便。
车离人——车与人的分离,使得司机可以放心大胆开快车,如此提高了道路的利用率,也避免了道路的拥堵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车找人
火车本来是城际间的交通工具,在香港,它却公交化,每隔几分钟就会有一趟火车,如同火车在追逐着找人。
与火车相比,香港地铁承担着更重要的作用。香港地铁的最大特点是在换乘时特别方便,乘客在换乘车站下车,对面站台就是你继续乘坐的路线。
这种“车找人”,并非“人找车”的安排与设计,为乘客最大化节省了时间;同时还省下兴建地铁的资金,大大节约了城市建设成本。
车接屋
在香港由于道路窄,同一方向只能有一辆汽车行驶,也就是说香港的道路是“单行道”。这种车与车的分离,不会有车并排着行驶,超与被超的尴尬。车要分流去各自的目的地,香港自有其“微循环系统”——没有围墙的“单位楼”。
香港所有的高楼大厦的院子皆是敞开的,因而在它们的四周全是四通八达的道路。即使偶然路上出现事故需要处理,汽车通过这些遍布城市的“微循环系统”马上选择另外的道路。除此之外,许多地铁的车站也连接着屋。乘客下了地铁,只要一出站,就是大型商厦,或是汽车站。
高楼大厦是道路的延续,或者索性充当道路的一部分。节约修路成本,方便了乘客。
车古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环、湾仔、铜锣湾等最热闹的地区,古老的有轨电车还堂而皇之行驶在大街上。这种电车分为上下两层,速度很慢,不时发出“当当当”的铃声,因而当地人称它为“当当车”。
“当当车”行驶于街面上,既保留了香港的历史风貌,又为居民购物提供了方便。
车尚美
在香港,出行的环境极具“审美价值”。
香港每座天桥都长得有个性,部分天桥还兼任画廊。在香港几乎见不到外观雷同的天桥,如铜锣湾人行天桥包括外装饰都是环形的,荃湾建爱村人行天桥顶棚为拱形,尖沙咀梳士巴利道人行天桥则被人形容“跳跃的阶梯”,上环西港城的人行天桥好像被旁边的历史建筑传染了“历史感”。此外,人行天桥还有彩虹状的、不规则几何形的、通体透明的……
香港的地铁就像一个不断更换展品的艺术馆。地铁线八十多个地铁站中已经有三十二个设立了永久艺术品,作品数量达到了四十多件。比如位于中环站的壁画《山高水长》,位于太子地铁月台的壁画《心花怒放》,位于佐敦地铁月台的香港本土艺术家廖东梅创作的《柿子树》,长沙湾站出口的大型陶瓷版画作品《茶壶、碗、茶杯及匙羹》,油塘站A出入口的一排户外雕塑等等。这些艺术作品除了出现在月台、车站大堂的墙壁上、出入口处,就连车站调度室的外墙也会装饰上一幅或是几幅。
同时,地铁车厢里,有米奇脑袋造型的车窗和拉环,星星图案的长沙发,粉红色的车门上也镶嵌着米奇米妮公仔,迪士尼站台也像一个童话小王国,魔法帽造型的柱子、复古的弧线形穹顶、流线形的花样大理石板……
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不会觉得时间过得慢,也是一种精神畅通吧!而所有这些,更是全面提高了市民的精神风貌和素养,市民的素养反过来又促进了道路的畅通。
堵车与否,与道路的宽窄没有太多的关系,而是与管理水平及市民的素质有着必然联系。
(作者:段奇清)【来源: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