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名家荟萃 > 名家荟萃

道德不是人类独创的

发布日期:2018-01-22    浏览次数:1025

道德不是人类独创的,放弃人类在道德上优于其它动物的观点。诚然,我们聪明的大脑赋予我们高度复杂的是非感,但同时也赋予我们更大的操纵他人的余地——作弊、欺骗、试图从不道德的行为中获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的道德可能比我们自身的道德“纯洁”。

共享成果

谁能有这样的美德呢?很不起眼儿的蚂蚁。当一只工蚁在路上发现糖水,它会先吸饱了,回窝以后再把糖水吐出来分配给全窝的蚂蚁。怎么验证的?动物学家威尔逊为了知道糖水分配的详细情形,故意在糖水中放入放射性物质,而后用特殊仪器追踪。结果发现,一只工蚁带回的糖水,在一星期时,糖水已平均分配给全窝的蚂蚁了。

善良的小动物保护协会的成员们,很可能抗议如此残酷的试验。可由此反观人类的社会,固然有所谓的分工合作的行为,很显然太缺少分享食物的品质。地球人目前所建立的种种制度,解决了生产的问题,却发生了分配的难题,吓人的贫富分化鸿沟仍在一个劲儿地拓展,“共享文明成果、共同富裕发展”在很多地方被演绎成曲高和寡的情调了。说到这儿,相形之下,我们真该虔敬地给蚂蚁跪下!

合作共赢

这方面,值得说的可就多多了。

世界上有7种不同类别的鹈鹕,它们不会潜水。鹈鹕捕食的方式非常有意思。其中,只有分布在美洲沿海的褐鹈鹕选择单干,就是潇洒地从空中俯冲而下插入水中捕鱼,其余的要靠互助合作。怎么干得呢?一二十只鹈鹕,在水面上围成一个半圆形,边游泳边伸开宽大的翅膀,用力拍打水面发出声响,为的是把鱼群驱赶到水浅处。然后就简单了,它们张开大嘴巴子,把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捞入戽斗型的红色喉囊里(其容量可达八至九公升)。再一收缩喉囊,把水从嘴里“哗”地排出,即可饱餐一顿了。采用这样的方式来捕鱼,省时省力且能收获多多,既有益于同伴,又能帮助自己。

蜂鸟的最爱是蜂蜜,却又怕蜂群攻击。穴熊也喜吃甜口的,它不怕蜜蜂可找不到蜂巢在哪儿。于是双方取长补短,有了合作:蜂鸟先引导穴熊找到蜂巢,只见穴熊大大咧咧从蜂巢里掏蜜吃,蜂群大惊便向穴熊攻击蜇刺,皮厚的穴熊毫不在乎地继续忙活享受。就在蜂群的子弹(尾针)逐一用尽之时,蜂鸟再乘机无忧无虑地飞到蜂巢内大吃一顿。

海里的三个小家伙儿,也颇懂得互利共生。海葵除了落脚在岩礁之外,会依附在寄居蟹的螺壳上。而寄居蟹生性好动,在海中四处游荡,这样一来,原本不移动的海葵随着寄居蟹便扩大了觅食的范围。寄居蟹也聪明着呢,一可用海葵来伪装,二来海葵能分泌毒液杀死寄居蟹的天敌,自身安全大有保障。对了,还有一位要出场表演呢,当海葵依附在岩礁上动弹不得时,红身白纹的小丑鱼会在漂亮的触手处游走,以引诱其他的小鱼上钩。海葵在捕捉到猎物饱餐之后,小丑鱼则不嫌弃地捡点残渣吃吃。另外,小丑鱼遇到敌人攻击时,就赶紧逃到海葵的触手间躲避。就这样,小丑鱼以海葵为避难所,而海葵借着小丑鱼以获得更多的食物。

应该承认,动物之间的这种合作关系彼此心照不宣,并且屡试不爽。而作为人类的我们呢?是的,思想家、法学家们一说起分工合作,就特兴奋,大谈“社会连带”理论(如法国的孔德、涂尔干和狄骥),一个劲儿地强调社会合作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客观事实(不止是个道德概念),人们有共同需要,只能共同地加以满足;人们有不同的才能和需要,只有通过相互服务才能使自己得到满足。可残酷的实践,让人脸红和心寒,满眼里都是激烈的竞争,合作的身影成为稀缺,抱有一锤子买卖想法的太普遍了。现实真真切切地证明,咱们并没有真正具备“帮助了别人实际上也就帮助了自己”这种互助合作的精神。

见义勇为

在这个问题上,动物做得,让我无比感动并生出无限感慨来。

先看貂的。貂生性慈悲,看到有人卧在雪地里,它们会麻利地从温暖的洞穴里跑出来,“朋友啊朋友,你哪有我们不怕冻的本领!”说着,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那些佯装冻死的人。这时,捕貂者一个利索的大熊抱就十分轻易地抓到了貂,还嘿嘿乐着,不仅觉得“貂够傻人多精”,而且完完整整的貂皮会卖上好价钱的。就这样,朴素无华的兽德与丑陋险恶的人道并立着彰显着,夜幕降临时,猎人穿上厚厚的棉衣出发,到貂类经常出没的地方躺下,而老实巴交的貂仍一如既往。传统捕貂的方式,竟流行了上千年。

是不是有人想说什么了?先忍着点儿,也好多攒些。

那接着说大象。要是一头象落入了陷阱,其他象会不遗余力地伸出援手。有的象为了搭救同类,往往抻裂了自己的鼻子,鲜血滴滴。实在救不上来了,它们又往往会四处寻找并巻回好多食物,送入深坑。最后要走了,集体扬鼻悲鸣(保重与遗憾之情皆有),而后恋恋不舍地离去。令人惊讶的还在于,一头幼象受到狮子的攻击,公象或母象发现了,定会冲过去加以保护,不管幼象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它们这样做不是为了感激,也无求回报,而是遵循一种群体的原则。数千年来,这原则几乎不曾变过。在人类中越来越被讥讽为“傻帽”的人性原则,在象群中得到了永远的继承。数千年来,我们在本性的原则方面究竟有多大可引以为荣的进步呢?

再看海豚的(在智慧方面,海豚可能排在人类、黑猩猩之后)。它也害怕孤独,喜好群居,经常几只到数百只地扎堆儿。请注意了,假如有一只海豚受伤,就会有两只海豚前来相助,一左一右扶持着,使受伤的海豚不致沉入水中淹死。另外,当小海豚出生时,若离开母体而没有立刻浮出水面呼吸时,母亲与其他的大海豚,就会一起把它推到水面上,以免小海豚窒息而死。更可贵的,海豚还会救助人类。自古以来一直流传着海豚救人的故事,美国的《博物学》杂志曾刊登过海豚在岸边救助一个少女的故事。[6]传说不算?真的也有,台风“风神”20086月下旬席卷菲律宾时,内格罗斯省的一艘渔船立马儿被掀翻,卡拉达奥在慌乱中抓住一片木筏,可34岁的塞斯多里奥两手空空,眼看要遭巨浪吞没。千钧一发之际,一只海豚奋力把他托起,并拽着朝布里亚斯岛游去。不幸的是,数天后,人们发现海豚和塞斯多里奥在抵达岸边前遇难,遂把这俩儿难友一起埋葬在岛上。

还要论论爱交朋友的鲸鱼。当同伴受伤或生病时,鲸群非但不会弃之离去,还会一起把它托出水面,让它能呼吸并逐渐恢复健康。198512月,一头抹香鲸在福建海边被渔民用渔网捕获,结果有12头抹香鲸赶来营救,搁浅于海滩,全部壮烈牺牲。[8]人类的无情与鲸鱼的有义,中间的反差就是这么地大!

最后呢,谈谈宠物狗和猫。20081025日,澳大利亚南部城市墨尔本一户居民家中发生火灾,居住在里头的一条小猎犬“里奥”,在家中着火后不肯独自逃生,而是一直守护在旁边,勇敢保护4只刚出生的小猫,差点丢掉性命。直到消防员破门而入,将它们从浓烟弥漫的房间救走。感人没问题的,有狗救狗的吗?也是在同年(确切日期为124日),圣地亚哥一条高速公路上的摄像头拍下了这样的画面:一只显然是无家可归的小狗从穿流不息的车流中跑来跑去,努力地把被车轧死的另一只狗的尸体,成功拖到了公路的中央分隔离带内。这一举动让它成了智利人心目中的新英雄。官方称,一些人在看到这段“见义勇为”的画面后,打电话说要领养这只狗。但这位狗后来却跑走了。美国也有条“壮士狗”,现在想想真是一桩奇事。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当时,残疾妇女汉森正在家中看电视,她养的一只狗和一只猫都呆在身旁。突然,调皮的小猫跳上桌子,碰到了烛台,正在燃烧的蜡烛引发了火灾。汉森一着急,从沙发上摔了下来,无法拿起放在桌子上的假肢。就见小狗杰西机敏地叼下假肢给她,并咬来电话送到女主人手上。汉森装上假肢后,由于房间内到处弥漫着浓烟,惊慌失措的她晕头转向,根本无法找到出路。看到主人陷入困境,杰西又快速冲到汉森身边,带着她穿过浓烟和大火,逃到了大门口的安全地带。然后,小狗连歇口气都没顾上,又奋不顾身地冲入火海,试图救出被困在火中吓得喵喵直叫的小猫。火势越来越旺,小狗和小猫都被大火烧死。女主人汉森悲伤地说:“杰西救了我,本来它已经脱险了,它是为了救小猫才死的。”[11]杰西,我们在这向你三鞠躬了!“光说猫被救了,也没有猫的什么壮举呀?”问的好!有一个小猫救主人的事儿,发生在201047日凌晨3点,新西兰南岛阿罗敦。当时一个家庭着火,相隔3米远的邻居加托尼和加兰两口子正戴着眼罩睡得香着呢。名叫马塞奥的小猫,估计光靠叫唤不行了,急中生智,将爪子伸到抽水马桶里沾湿,接着用湿乎乎的爪子踩着主人的脸来回走了几遍,直到主人醒过来。“我取下眼罩,看到大火快烧到了我家的栅栏。”加托尼表示:“在我的世界里,它是个英雄。我认为它太棒,它会得到很多饼干。”

当人类在为“见危不救”到底要不要入罪争论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在我们这片土地上“要不要扶这是个问题”的当口儿,这些动物们默默地本分地在做着它们的事儿、尽着自己的责任。要是能把它们聚齐再开个“表彰暨经验交流会”,我们能从发言中听到些什么呢?“你们,人类啊,就会耍嘴皮子,本来就该这样子嘛,说来道去的有一毛用吗?!”行了,行了,我们必须拷问拷问自己的灵魂了!

可持续发展

“哎,这不是咱们的口号吗?动物也懂这个?”

非洲大陆有一种甜瓜,正合土豚的口味。有意思是,吃了甜瓜之后,土豚并非拍拍屁股就走(好多人这样),而是把自己吃了甜瓜后拉下的粪便用泥土埋起来。“已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因为粪便中有未消化的甜瓜籽。就这样,土豚顺手“种”下了很多甜瓜。那些种子有土也上了肥,来年便结出更多的甜瓜,土豚于是就有了更多的食物。土豚和甜瓜互利互惠,彼此的依存链条从未断过。

螃蟹在陆地上也可以生存,但离开水的时间不能太久,所以它们就一路不停地吐泡来沾湿自己和同伴。当然了,一只螃蟹吐出的泡沫是不可能把自己完全掩盖起来的,那就几只螃蟹一起吐呗,那些泡沫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大泡,螃蟹们也就营造了一个富含水分并且能够容纳它们每一个于其中的空间,彼此都争取到了生存的机会。

蚁熊就好吃蚂蚁这口儿,其舌头动得很快,长达六十公分的粘性舌头,每分钟可伸缩150次。要提醒的是,蚁熊不会破坏整个蚁穴,当它吃掉蚁穴的一部分后,就会离去再找其他的蚁穴。这个被攻击的蚁穴,很快就能恢复旧观,等蚁穴复原之后,食蚁兽才会再度光顾。它们从不一次吃光整窝的蚁类,因为那会损蚁又不利己,将来要断粮的。这一特殊习性,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德籍客座教授华莱士大吃一惊。而且他还观察到,蚂蚁虽小,有时竟集合起来把鲜活的大蚯蚓拖入蚁窝吃掉,蚁熊见到此情景从不惊动,让它们饱餐美味佳肴。华莱士对此十分感兴趣,研究其中的道理:蚁熊为何大讲“蚁道主义”因为它很清楚,要使自己的种群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须让蚂蚁家族子孙生存繁衍下去。它的仁慈宽厚,实际上来自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生物链自然平衡现象。最后,他得到这样的启示——人类要节制地利用地球上的有限资源,尤其是日趋减少的资源;斩尽杀绝,吃光、采光、用光,最后斩杀的是人类自身。心急火燎的华莱士,赶紧向美国政府提出两条建议:(1)立即封井停止开采仅有20年储量的本土石油,给子孙后代留作遗产;(2)大力开发水力、风力、潮汐、太阳能、海洋温差发电等这类不花钱的自然资源。美国政府听明白了,结果是美国本土的油井于200011日全部封井停钻。“蚁熊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珍惜地球上每一滴资源,不要把它变成人类最后的一滴眼泪!

说实话,自从看过华莱士的发现和呼吁后,我好像得了一种极度敏感的恐惧症。一见到新闻里报道咱们这儿又发现了什么亚洲最大铁矿(辽宁本溪2009年)、“亚洲第一气田”(重庆2009年)、280亿吨煤矿(内蒙2009年)、超大型金矿(青海玉树)之类的消息,心里老是憋得慌、紧得很。都多少年了,“靠山吃山”的采矿运动轰轰烈烈,或规模开采,或原始挖掘,均以对大自然的贪婪攫取作为获益乃至推动地方GDP增长的代价。炸药和钻头所及,绿色的山峦消失了,清澈的溪流干涸了,大地干疮百孔,天空乌烟瘴气。实际上,让人担忧的不止如此。同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土地,也没有受到应有起码的尊重,大片大片的商品房矗立在本应种庄稼的可耕地上,据说过去的地主都不舍得如此“败家”,而是将不长粮食的沟沟坎坎填平了砸实了盖房子……

到底是什么束缚了我们?毫无疑问,束缚人类的并不是外界的客观因素,而是我们自己那颗急功近利、不肯与人方便的心。


(作者:史彤彪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来源:特别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