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实现中国制造2025规划,不仅要继续提高产业规模、技术水平、资源结构等硬实力指标,更要努力提升质量品牌、知识产权、创新潜力、服务能力等软实力指标。而要想提升工业软实力,有效途径就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一、精益求精、自主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从历史上看,工匠精神伴随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产生。为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人类必须提高自己制造、使用和改进工具的技艺和能力,由此形成了技术和工艺的进步。这其中,工匠是推动进步的主力,工匠的集体成长中孕育出了精益求精、自主创新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只有把工具看作思想的载体,才会注意产品制作的每一个细节,期望使它更完美。工匠从学徒到大师的历练恰恰是沉下心来对细节的长期揣摩和精雕细琢,因而,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是工匠精神的首要内涵之一,也是提升工业软实力的法宝。德国在19世纪80年代后,通过培育崇尚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规范管理引入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和服务环节,崛起了一大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企业,逐渐塑造了“德国制造”技术先进、品质优良的国际声誉。
精益求精并非墨守成规,对质量的自豪首先来自于技术创新。工匠精神在精益求精的匠艺活动中孕育,在为产品质量的自豪感中得到升华,同时这种荣誉感又不可或缺地蕴含着自主创新的内在要求。
二、提升工业软实力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跨界融合不仅改变着科学、技术与工业的传统关联方式,还促使文化、经济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我国已经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先进工业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不但体现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资源结构等硬实力指标上,还体现在质量品牌、知识产权、创新潜力、服务能力等软实力指标上。工业软实力强调的是吸引力、凝聚力、创新力,这会带来更强大的创造力,并有效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无疑,工匠精神是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和弘扬的“精气神”。中国历史上过去有四大阶层“士农工商”,“工”即工匠。古代中国很多发明创造出自能工巧匠之手,他们为世界贡献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把工匠精神作为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的文化钥匙,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和弘扬工匠精神,既有历史的基础,也有现实的要求。
三、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提升工业软实力的有效路径
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创新、英国人规范、日本人敬业,这其实都是工业文化中“工匠精神”的体现,其内涵就是对精益求精、自主创新的坚守,其外延就是对产品质量的自豪感和满足感。中国工匠还没有普遍建立起这种自豪感和满足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制造”被贴上了廉价的标签,在品牌竞争中与其他国家拉开了一定的差距。要弥补这些差距,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能仅仅依靠个别工匠,“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使每一位劳动者都确立精益求精的态度,注重细节、严谨专注,每一件产品都能达到较高的水准,产品标准就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品质也会随之总体提升。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还意味着营造尊重工匠、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尊重创造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氛围。工匠的劳动得到尊重、知识产权得到保护、社会地位得到认可,有利于促进工匠钻研和创新技术,有利于企业脚踏实地提升产品和服务,在精益求精—技术创新—自豪满足的良性循环中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作者:袁继红)【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