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决定着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和党组织的根本价值取向。自1945年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起,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历程中始终坚持和践行这一根本宗旨。此后历次党代表大会都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写入党章,使之成为我们党一以贯之坚持的唯一宗旨,成为我们党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人民立场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着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实践中,全党同志始终坚信人民是党的根基、人民是党的力量所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之一。全党同志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讲话就首次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如何明确改革发展的目的、调动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公平分配改革发展的成果等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提出来的,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饱含着真诚的民生情怀,时刻彰显着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为举全党和全国之力做好民生工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行动指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核心在于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一系列利民惠民举措,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业,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B 不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必须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总体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基本方针: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改进的艰巨任务,需要拿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勇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好民生建设。在既有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发扬“愚公移山”和“水滴石穿”的精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做好。搞好民生工作不是哪个人、哪个单位或哪个部门一家之事,而是全党、全国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完成的一项重任,要求各方共同参与、共建共享。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制度体系,应包括公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体系、高质量的就业体制和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体制、完善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精准扶贫脱贫的工作机制、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等。其中,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地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关键所在。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必须坚持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期盼解决的突出问题。推进民生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总体的规划设计,也要有重点推进的工作任务。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人民群众在民生建设领域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聚焦于教育、医疗、住房问题上。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群众关注教育的焦点问题是教育公平,如何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如何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如何能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由于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医疗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原因,目前存在着民众反映比较突出的看病难、看病贵、药价虚高、过度医疗和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
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的商品房价格呈现持续快速上涨势头,一线城市和一些二线城市的商品房价格远远超过所在城市人均收入水平的数倍,导致一些对住房有刚性需求的群体特别是青年群体买房成为“老大难”问题。针对广大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的严重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回应了人民的诉求,指出了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方针政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重视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等;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C 坚决防范和纠正不正之风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必须坚决防范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发挥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党员和领导干部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最反对不正之风问题,特别是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少数党组织、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不正之风问题成为隔开党群关系的一座无形的墙、隔断党群关系的一把无情的刀,成为影响党长期执政的定时炸弹,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驰而不息纠正不正之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点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上率下,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决防范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党员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和自觉遵守党章党纪党规,切实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守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一言一行都要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以扎实有效的工作业绩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形成对党长期执政的根本认同,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作者:赵绪生)【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