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一词对关注健康人士并不陌生,三高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也是常见慢性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可引起血管硬化,影响心脏血管、脑血管及周边血管,与致死致残率高的中风病与冠心病(心脏病)息息相关。——註册中医师蓝永豪
都市人生活节奏急促,或会倚赖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高盐分、低纤维的快餐解决三餐,加上学业和工作造成压力,每每透过饮食减压,却不自觉地进食过量。另外,饮食不定时并缺乏运动,导致肥胖症患者与日俱增,更有年轻化的趋势,不单成为都市病,更增加了患上三高的风险。
高血压:养生降低发病率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病位在心、肝、脾、肾,临床诊治首当辨虚实:实则肝阳亢盛,常夹痰浊上蒙,瘀血阻蔽,治当平肝潜阳,祛痰活血通络;虚则多见肝肾阴虚,心脾血虚,所谓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脑髓失养,治宜滋补肝肾兼以养血安神。现代研究显示,中药治疗高血压病,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具有调节血脂,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作用,冀能减少西药的长期服用量。
从预防而言,前期患者宜利用中医的养生方法,以降低发病率。先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工作量超负荷;适量活动放松身心;控制体重及热量的过度摄入。减肥降脂须严格执行少盐饮食;戒烟少酒,都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已患高血压病的人,如已开始服西药,务必按医嘱定时定量,勿自行减停。患者及早介入中医针药治疗,发挥中医药“治本”的优势,例如按辨证属实证者,宜痰瘀同治,以温胆汤为主方,酌加丹参、川芎、山楂、三七、陈皮等,并配合浴足保健,以防治高血压病。
高血脂:重点调理三脏腑
高血脂症即血中脂肪含量过高,当中包括胆固醇(Cholesterol)及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临床发现,假如血液中的胆固醇过高,便有可能积聚在血管的内壁上,使这些血管变得狭窄甚至形成闭塞。若这种情况发生在供应血液给心脏肌肉的冠状动脉内,便会引致“冠状动脉心脏病”,亦即“冠心病”。
中医学认为“肝藏血,脾统血”,肝、脾、肾共同调畅体内气血津液;若人体胆固醇过高,相当于血脉痰浊瘀阻,多为“肝郁、脾虚、肾虚为本,水湿、痰浊、血瘀为标”,因此,调理肝、脾、肾三脏是防治重点,尤以“行气健脾化湿”为关键。常用清热消脂的中药有菊花、荷叶、决明子、茯苓、泽泻、忍冬藤、薏苡仁、玉米鬚;补虚清脂的中药则为淫羊藿、女贞子、菟丝子、生首乌、黑芝麻、生地黄、泽泻。
糖尿病:及早察觉免恶化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属于内分泌失调的代谢疾病。其主要成因是身体胰岛素分泌不足(Insulin Deficiency),或体内对胰岛素产生抗拒(Insulin Resistance)。目前,香港每十人中便有一人患有二型糖尿病,于成年人中最为常见。近年此病更有年轻化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主要成因与遗传、不良饮食习惯、肥胖以及缺乏运动有关。部分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多吃、多渴、多尿(小便频密)、体重下降、容易疲倦以及易受感染等徵状。然而,大部分患者没有徵状,往往延误至併发症(糖尿眼、中风、心脏病、肾衰竭、糖尿脚)出现后,才察觉患上糖尿病,它亦是导致肾衰竭、失明、截肢、心血管疾病及中风的主要成因。因此,早期检查和预防调治至关重要。
中医学在预防糖尿病与稳定血糖水平上,对轻微的糖尿病,中医透过辨证论治使用针刺、艾灸、中药,并配合情绪调节、饮食调理、适当运动等,能控制患者血糖、缓解症状、预防糖尿病血管病变及併发症。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发病隐袭,缠绵难愈,病情多变,最理想是透过养生方法预防糖尿病。患者尽早介入中医药的治疗,对稳定血糖、防范併发症等,有积极的作用。从预防糖尿病而言,环境和起居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疗效与康復。患者宜于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整洁安静、室温及湿度合宜的室内环境中生活,同时通过心理调适,保持开朗恬静,做到清心寡慾、安和静谧,则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于血糖水平的稳定。
肥胖症:採综合治疗手段
除了三高,肥胖也是多种慢性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如糖尿病、心血管病、关节炎以及某些癌症。中医认为,过食肥甘加上静而不动导致膏脂堆积,引发肥胖症。肥胖症多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肺、脾、胃、肝、肾、三焦,防治肥胖症须兼顾多脏腑,标本兼治。一般而言,中医透过中药(如处方、茶疗、药膳)、针灸(体针、电针)、手法、拔罐、刮痧等方法,并按患者的病情、体质而酌情综合应用以上的方法治疗肥胖。
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对健康威胁不小,大家不容忽视。
(作者:註册中医师蓝永豪)【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