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古老的文明,有当代的最优实践,但没有知识体系来解释。对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经验的解释权似乎永远在外国人手中。
没有知识体系的一个严重结果就是中国没有自己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努力借用外在世界的尤其是西方的知识体系来认识自己,解释自己。借用他人的话语权来向他人推广自己,这是中国知识界所面临的一种困境。
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经济学家们意识到了西方的经济学解释不了中国的经济实践,社会学家们意识到了西方社会学解释不了中国的社会实践,政治学者们发现了西方政治学解释不了中国的政治实践。
但是在实践上怎样呢?
他们不是努力去发展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是继续使用西方的概念和理论。
结果呢?大家越说越糊涂,越解释越不清楚。
当然,也有一些人想关起门来,搞知识层面的“自主创新”。其结果也只是自说自画,说一些除了自己之外谁也听不懂的东西。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
简单地说,这是一种思维、思想“被殖民”的状态。
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就一直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国家被西方所产生的新形式的国家所打败。遭受连续的失败之后,中国的精英们开始向西方学习,即所谓的向“西方寻求真理”。
西方就是真理,就是科学,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心理状态。学习西方,便是政治上的正确。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政治精英们并没有大的分歧,他们的分歧在于向哪一个西方学习,或者象西方的哪一个方面学习。
马克思曾经强调过,哲学家有两件任务,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都想充当公共知识分子,但在中国,知识分子人人都想改造世界。他们没有能力来解释世界,却有高度的自信来改造世界。
结果呢?越改造,这个世界就越糟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很多的问题和很多的政策失误,决策者要负责,但提供知识体系的知识界也有一份很大的责任。
一个文明,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不可能变得强大。
自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是随着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出现而开始强大的。任何一个知识体系都是基于自身的实践之上。正因为如此,其有能力解释自身,有能力聚合各种力量。
实践是开放的,知识体系也是开放的,这就决定了基于实践之上的知识体系具有无限的创造能力。在国际舞台上,则表现为强大的软力量。
现代中国的大转型并没有造就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应当是中国知识界的羞耻。也很显然,在能够确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前,中国没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单纯的GDP成就不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那么如何重建中国的知识体系,实现中国的文明复兴呢?
《中国的知识重建》和《中国的文明复兴》可能会给你答案。
中国向世界解释自己,为什么往往都是错的?
《中国的知识重建》书中对此做了很形象的比喻:西方“看着苹果(西方)来论述橘子(中国)”,中国“依葫芦画瓢”致使中西方相互“误解”。这里边包含着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问题。书中都做了精彩论述。
知识就是权力?
对于上述问题的出现,就不得不强调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担当问题了。作为知识生产者的知识分子,他们和权力之间是什么关系?此书对两者关系之间的分析可谓精辟深刻。西方知识分子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权力如何实现?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又是如何?作者在《中国的知识重建》中都做了深刻的分析。
中国知识体系的未来:解释比改造更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很多问题和很多的政策失误,决策者要负责,但提供知识体系的知识界也有一份很大的责任。
在《中国的知识》重建结尾,解答了 “知”与“行”之间,智库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解释好中国首要任务又是什么,中国“走出去”的现实路径及中国教育哲学的未来这些重要问题。
中国的文明复兴需要重建中国道德体系。
就中国而言,没有人会认为,简单的金钱就可以组织和支撑起这个社会或者文明。没有道德体系,这个社会和文明就是一袋松散的“土豆”。社会“共同体”衰落了,何来文明的复兴呢?
当代中国的两种显著并存的现象就是: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道德体系的解体。重建中国的社会道德体系迫在眉睫。
中国必须提升国际话语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领导人全力推进全球化进程,把中国融入全球体系看作是中国成为强大民族国家的必经之路。在国际层面,目前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有利因素主要是经济实力的增长。
近年来,无论是大国外交还是周边外交,中国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
不过,在西方社会看来,中国的外交开始具有了“自信性”甚至“进攻性”。作者在本书中深刻分析了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不利因素,指出中国提升话语权的难点在于如何让中国能够被世界尤其是西方所理解,如何让国际社会相信中国的崛起是对这个世界有利的。
崛起的中国和外在世界的互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这些也都表明中国迫切需要明确的大外交战略。
告别百年悲情,从文明角度把握中国的未来!
帮助中国寻回文明自信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文明的每一次复兴都和开放政策紧密相关。在全面开放政策环境下,中国世俗文明再次显现其优点来。世俗文明包容一切,各种不同的文明因素纷纷走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来,并且正在得到有机的整合。
尽管外来文明的进入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传统本土文明,在很多方面,中国传统正在急剧地消逝,但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正发展着新的文明因素。
【来源:智谷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