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名家荟萃 > 名家荟萃

为什么中国人执著于买房?

发布日期:2018-07-05    浏览次数:1085

年初,一位中国人在日本一口气买下一条街,引起日本华人圈的不小轰动。

事实上,不仅在日本,据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学会2017年的报告显示:

2016年,大中华区购房者在美国购房总交易额达317亿美元,占所有国际买家成交总额的26.6%

而加拿大《环球邮报》的调查显示,在加拿大购买房产的海外买家,来自中国的就占了70.6%

澳大利亚某银行数据则显示,有近75%的在澳华人拥有自己的房子,而非华人群体中只有61%

中国人对于土地似乎有种天然的情结。

在古代,商贾们赚了点钱就开始置田买地,到21世纪的今天,买房依旧是多数中国人的不二之选。

据报道,中国人平均初次买房年龄在27岁,是全球年龄最小的,甚至比某些发达国家的早了一代还多。

不仅如此,有些中国人宁愿在一线城市花一辈子甚至两辈子(两代人或者三代人)的微薄工资去买房。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执著于买房呢?

 

中国人:有房才有家

中国人于对房屋的追求,很多都来源于“本性”,而并非来源于后天的教育。

它是“领地”“安全感”“舒适感”这三个原始需求的综合产物,来自人类基因的深处。

一个远方的亲戚,最近因为孩子高考志愿,联系到了我。

交谈中,他说起前不久,自己已经贷款在当地的市里,买了一套房,每个月有3000多的还贷压力。

他其实并没有固定的工作,每个月的收入不仅不高,而且也极不稳定,和当地坚挺高昂的房价相比,他应该还有不小的差距。

于是,我问他,为什么要买房呢?

那位亲戚回答说:

出来打工多年,一直游离于当地的租房生活,没有一点生活的感觉,孩子渐渐长大了,房子迟早总是要买的,

于是,咬咬牙,就买了,想慢慢的稳定下来。而且出来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

在当地生活多年,没有房子就一直感觉是漂泊,心里也没有一点底气。

这位亲戚的买房经历在目下中国,应该不是孤例。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过去几十年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如今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很多人开始梦想着进入城市,

于是,原先居住在农村的,稍微有点条件的人口迁移到了城镇。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买房更多的是作为城镇人口,希望能在大城市里落脚扎根,寻找到生存的安全感。

有了房子,腰板能稍硬,心里也更有底气。房子,成为他们在城里获得尊重、感受到存在、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标记。

于是,没钱的,宁愿每餐吃着10块的盒饭也要攒钱买房;而刚花了300万买了房的,继续每天吃着10块钱的盒饭,准备再买套房。

人们还是执着地认为“有房就有家”。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买房,似乎是绝对正确的选择。

可是买房就真的安稳了吗?

很多农村来的在大城市扎根的人,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每个月都没有固定的收入,几十年间承担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巨额的房贷,

虽然房子是有了,心里上获得了安定感,但其生活的压力却可想而知。

 

房子:财富的象征

最近,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在《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中就“年轻人应该租房还是买房”问题的回答,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在节目中,樊纲回答说:

“这要取决于你自己的很多因素,比如说年轻人如果工作还不是很稳定,还在变化、迁移过程当中,就不如租一个小房子住。

但是如果说要结婚了,并且小夫妻俩上面的六个钱包都能起作用,

父母算一个钱包,爷爷奶奶一个钱包,姥姥姥爷一个钱包,爱人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和父母,这六个钱包凑在一块儿能够帮着支付首付的话,建议还是买房好。

买房子每个月要交一笔钱还房贷,但是交够20年或者30年这个房子就归你了。”

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多持反对的观点。

毕竟在崇尚独立自主的当下,如此明目张胆地支持广大年轻人啃老,还啃到了爷爷辈,能不激起众怒么?

但愤怒过后,冷静下来想,这位专家在说“6个钱包买房”时,其实也说出了一部分赤裸裸的现实。

几年前,顺子爹带着20万来了北京,想给儿子在北京买房。那时候,20万在乡下当地是一笔巨款。

顺子和爹转了一圈,发现即使掏空爹娘养老钱,也买不起北京城里的房。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北京七环——河北燕郊。

当时,顺子说起自己的燕郊初体验,就一句话:

“连坟都不会有人买在这。”

不过顺子就把房买在这了。

20万块钱,付完首付,还有点富余。燕郊房价如今已翻了好几番。

顺子这笔啃老的收益,普通的工薪层恐怕十年都换不来。啃老族早早买房,三年结婚,五年生娃,十年房价翻十倍,家产迅速过千万。

在中国,很不可思议的就是,这些年来,从来没有一种投资把戏像楼市这样,长达数年地陷入了全民狂欢。

全民谈房子,连扫地的大爷,农村买菜的阿姨都知道买房子赚钱,

一个东西持续涨价快20年,你看着房价飙升,你的钱原来可以在三环买一个3居室,慢慢变成2居室,最后变成42居室,

如果,家里有个小孩子,在读大学,看着房价涨了,你手上刚好有首付,你买不买?不买!看这趋势以后可买不起了。

现在结婚,一谈他条件好,就是他有几套房,现在人和人谈家庭,往往炫富或者表明其过的很好就是其又买房了,其有几套房。

房子俨然成为了财富的象征。

 

房子:成功的标志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是悬挂在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生物。”

或许人类真的是特别的,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活着的“意义”。动物只有吃饭和繁殖的欲望,所以只要满足食欲和性欲,就一切安然。

人类更加贪婪,我们不肯承认生活即是生存,所以要拼命找寻出一些意义出来。

比如幸福,比如平等;而对于大多数人,生活的动力,其实源自于攀比和妒忌:

我要生活得比别人更好。

在当下的中国,房子就是比别人更好的一个等价替代物。这种攀比,点燃了焦虑,这种焦虑,又引发了执着。

这又与中国的传统宗族观念和传统相关。

中国人喜欢脸面,这在生活实际和心理状态的占比很大。所以,为了面子而买房的人很多。

其实不只是买房,豪车、名牌服饰、首饰、珠宝、手表的人也有很多。

不过这些虽然能从外观上彰显其价格,但却并不像房子那样,能够支撑一部分人群基础的形象。

在某些情况下,房子才能彰显其巨大的财富实力,所以有不少追求面子的人选择了房子,奢侈品的选择则留给了一部分高端人群。

前几天看到一网友在上海的遭遇。

一位女生,上海户口,去提取公积金出国留学用,为了省事儿在房产申报一栏写了“无房”,结果办事的大妈,嘲笑般的问说:

“上海户口没房啊?”

听到肯定的回答之后,大妈直接翻个白眼,

“上海户口还没房,怎么活的”。

一个90后的女生都被陌生人嘲讽成这样,很难想象如果是婚龄男生,周围人会怎么议论。

在金钱的社会里,人人都想证明自已是一个有钱的人,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有几套房子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有钱第一件事情就是买房子,来证明自已是一个有钱的人,来证明自已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你的房子买在那里,别人就知道你的阶层,买在北上广一套房子值上千万,买在三线、四线城市最多一百万。

人与人之间都要有什么可以比的吧,想证明自已比别人混的好,混的成功,买好的房子,别人就知道了,多么好,并不要告诉别人我很成功。

想证明自已比身边的人成功,有本事,买一套高价值的房子就可以。

房子变成了社会的成功标准。现在的女人,男人有房、有车才会嫁,为什么,因为现在混的好的人都有车有房。

我们执着于买房的原因,恐怕是源于整个社会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

房子的多少,才是迈向成功的标志,否则只是个loser.

 

房子:基本生活服务的保障

此外,房子在中国并不单单是个住处,而是一整套的出生、落户、教育、医疗、养老、求职、乃至婚姻资格证。

目前的国情就是,所有和一个正常人生老病死相关的各种资源分布,是极其不平衡的。

大城市和小城市、一线和二线、城市和农村、往往是天壤之别,

尤其是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最为明显,而要获取这种资格,房子是最基本的一个入门证,一套几百万的房子,

即使不看它的投资属性,单单这个"入门证"的属性,就物有所值。

所以对于一部分国人来说,追求房子,其实是追求的基本的生活服务,是很正常的选择。

“学区房”就是这这种氛围下催生出的新产物。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同样也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不惜花费重金购置一切属于教育质量好的学校学区的房产。

先来看看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

为了能让孩子上到一个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家长们各种方法手段用尽“批条子”也好,“送票子”也好,这些求爷爷告奶奶还不一定奏效的方法,与有一套学区房相比,便能妥妥解决孩子的上学的问题。

这也使得各种名校附近的学区房房价飙升。

2017年,在北京,某家长以530万元的价格,在北京西城区文昌胡同的深处一个杂草丛生的院子里,购买了11.4平方米的一个仅能放下一张床的屋子,为了孩子能就读北京实验二小,每平方米46万元的单价创下了学区房单价的最高纪录。

“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教育”这也促使很多普通老百姓终其一生,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买上一套房子,只为了教育。

为了教育而买房,不仅仅在一线城市,即使是一些二三线城市也难逃“噩梦”,以有着“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之称的安徽省六安市的毛坦厂中学为例。

虽然它位于大别山深处,但是毛坦厂中学附近的房价已经直逼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啊!

镇里正在销售的高层楼盘售价已经超过5000元一个平方。“跟着毛中赚大钱”“考状元住桃李园”等售楼广告随处可见。

刘先生在毛坦厂中学附近拥有一栋五层楼房,总共28个房间,靠出租每年就带给他40万元的收入。

租房致富的神话在当地一再被渲染。

房租成了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这里以“到学校需要N分钟”来形容距离,以“学期”作为租房的时间单位,距离学校最近的房屋,租金在每学期1万元以上。

陪读家长王雪梅选择在学校对面住下。

这个三层楼房被隔成了15间,每间6500/每学期,一间的面积8-9平方米,屋里有两张床和一套学习桌椅,没有空调、电视等其他电器。

随着陪读越来越多,这个小镇的房价也一路飙升,超过了六安市区。

 

租房市场:混乱、无保障

除上述之外,从另一个方面来考虑,国人执着于买房,恐怕是和国内租房成本太高、租房市场混乱、租房享受的权益太低等不无关系。

目前,私人出租的住房,存在着产权人与使用人分离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出租住房的日常监护常常处于缺失状态。

如出租房的设备老化(如热水器超过使用期、煤气自来水软管老化、空调室外机托架锈蚀),产权人不知晓或无心知晓,承租人也因房屋产权并不属于自己和非长期使用而疏于检查或乐于滥用(如乱拉电线、超负荷使用电器),导致出租住房存在大量安全陷患。

这类问题在群租住房中则更为集中。

同时,出租住房中的居住人处于一种相对匿名状态,为其实施不法、不轨行为提供了较便利的条件,因此,出租住房内的社会治安也存在很大隐患。

近年来,出租住房内居住人因煤气泄漏、坠楼、强奸、凶杀等致死事件屡有发生,正是这类安全隐患的表现。

此外,长期以来,国内租赁登记备案制度远没有得到落实,普通居民在进行住房租赁时,不办理租赁合同备案的情况十分普遍。

据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出租房屋备案率不到7%,合肥市房屋租赁备案率约为10%,沈阳市房屋租赁备案率也只占20%

另外,据中国人民银行对杭州租赁市场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所有被抽样的租赁交易样本中,只有28%进行了租赁登记备案。

而根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对上海租赁住房的抽样调查显示,上海也仅有30%左右出租住房进行了备案。

由于租赁合同备案率低,房地产管理部门无法掌握住房租赁市场的交易情况。

由于大多数住房出租人是私人,工商、税务部门也难以掌握出租人情况,同时,公安、计生、街道目前也缺乏对租赁住房的承租人进行管理的有效制度。

不仅如此,当前我国法律上对于租房人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比如租房无法入户、无法接受当地公立教育、租房合同毁约成本低,没有长期租约等等问题也是普遍存在、无法忽视的问题。

可以说,租房市场的混乱,不成熟也是国人执著于买房的另一隐性因素。

我们的词典中有个词叫“安居乐业”,而其中,安居又是乐业的基础。买房,好像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技能。

人们执著地坚持着“有房就有家”,有家就是有“财富”、有“安定感”、有“成就感”、就是取得了城市资源的“通行证”。

对于国人这种追求安定、追求城市富足生活的心理,本无可厚非,只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们很多人都为这种追求都背负了太多。

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在日本地产泡沫崩溃前夕曾说过:

我还从来没有像这个时期一样,对时代感到如此不对劲儿。

我感到“不对劲儿”,是指“明明是异常现象,但所有的人却都将其视作理所当然”的状态。

土地价格不可能高到这种程度。日本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竟然能够轻而易举地买下圆石滩和洛克菲勒中心,这太不正常了。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却接二连三地发生,而且谁都不以为怪。这就是我所说的“不对劲儿”。

走在日本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一栋又一栋的房子被夷为平地,或空置,或是被改建为停车场。

虽然我们有特殊的中国国情,不能简单的和日本作一对比,但是在当前中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将远超日本的情况下,

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为房子背负的重压却仍然不得不让人思考。

期待着某一天,房子不再是作为中国人一个最起码的梦想,“买房之痛”不再是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