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名家荟萃 > 名家荟萃

经验的汲取---精神现象零拾之三

发布日期:2019-08-07    浏览次数:1382


人类社会能不断前行,原因之一是在记取前人的教训。所以古人有“吃一堑,长一智”;“前车覆,后车诫”;“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一些聪明的谚语与箴言。中国重史,历朝历代修史不断,固然有颂功德、立贤传的意图,但以史为鉴,以正得失,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目标。故司马光编成《资治通鉴》后,上表道:“伏望陛下……时赐省览,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一部好的史书,如果不能给后人留下经验与教训,只一味歌功颂德,是不会有长久价值的,而因风转舵,反复编造史实以媚上,更适足遗讥于后人。

但精神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同样的历史事实,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司马迁的《史记》,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今天已为定评。但当初看法并不相同。有人说他“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赞成他对历史实事的陈述与评价;也有人认为他违背了当时社会的正统观念,思想没有与当权者完全一致,即所谓“是非颇异于圣人”,因而只是文辞可观,思想则过于“自由化”了;更有甚者,一笔抹煞,称之为“谤书”,甚至其人也该杀。东汉末年,司徒王允伙同吕布杀了董卓,同秉朝政(这事在《三国演义》里写得绘声绘色,那连环计的故事成了后世戏曲中传演不衰的剧目)。当王允掌权之时,蔡邕因为对杀董卓表示了一点惊叹,王允就要杀他。有人为蔡邕说了两句话,意思是说,蔡有史才,又掌握许多史料,留下他,让他续成后史,也是一桩好事。现在为了一点小错杀他,不是太失人心了吗?不料王允回答道:“当初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作谤书流传于后世。今天不杀蔡邕,难道再让他写书来讪议我们吗?”于是,蔡邕终于丢掉了性命。王允以杀戮来统一思想,因此我们今天无法再看到蔡邕对汉代史实的评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

复杂的精神现象,不能以简单的办法对待。一件史事,一段历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看法,依据于各自掌握的不同史料以及不同的侧重点,并非只有一个结论,一种观点。就像一部《红楼梦》,犹如鲁迅所说,可以“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如果再做补充,还有考据家看见曹氏家史,政治家看见四大家族,臆想家看到太极结构,等等,等等,何况当代人人经历的史事呢?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往往并不是当时就可以看清的,即便后世,许多事情如秦始皇的功过,争论了两千余年也不见得就能一致,又何必强求一致?允许不同的看法存在,给后人留下些检验、思考的余地,会更有益于经验的汲取,也会使后世的步伐走得更坚实一些。

世界是复杂的,反映复杂世界的精神现象也是复杂的。因此处理精神现象问题,不能简单、划一,要求完全的一致,禁止发表不同意见,如中国几千年只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只会导致精神之花的畸形与凋残。诗曰:

复杂问题复杂看,简单划一实堪叹。

千年不醒圣人梦,赢得东园百卉殚。


(作者:陈四益 文丁聪画)【来源:《炎黄春秋》2003年第6期】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0)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