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文化基因与精神纽带

发布日期:2017-12-09    浏览次数:773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群众素质的大幅提升,社会需求的日渐深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坦然面对这些问题,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完善和改进,才能将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更美好。

从当下的一些外在的社会现象中可以看出一些精神文明建设的缺失之处:成都的“路怒”暴打女司机事件,“扶不扶”典型案例彭宇案,苏丹红、毒奶粉、地沟油、工业添加剂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贪污腐败深层次上的思想建设不足,幼儿园教师虐童,普遍存在的自行车失窃,乃至于最基本的闯红灯,排队加塞等行为,不论大事小情,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很多可以花心思、费工夫的地方,正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当然这里要说我们绝大部分群众是有道德的,是较为高尚的。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焦点,就是因为他们挑战了大部分人的底线,拨动了广大群众的神经,违反了做人的基本原则,正因为他们是少数派,所以才影响如此之大,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但是建设困难,毁坏容易,这少数派依然对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就是这些人的脑子出了问题,思想出了问题,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够正确,是基本道德的缺失,更谈不上是否具有中华传统美德了。除个体内在原因之外,整个社会对这些人这些事也是负有责任的,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中华民族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了只属于她自己个性的生活习惯、语言、婚姻方式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经过历史的演变,逐渐形成区别其他民族的独立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范围涵盖很广,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伦理、典章制度等的集成。在这个庞杂的体系中,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思想观念、方法理论和我们今天已经渐行渐远,有的甚至走到了我们的对立面。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是代表民族文化先进性和发展方向的,是和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因此也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基、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纽带、价值源泉。

当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我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力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修身自强。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四书》的第一本《大学》一开始就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强调“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做人必须自觉地致力于提高自身价值。儒家思想的精华就是这种积极向上、入世有为的精神。《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为了实现很高的自身价值,在中国历史上也的确有很多人做到了。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并且把这种信念付诸行动,这才是实现了很高的自身价值。

传统的修身之道认识到道德修养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修身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有其现实的价值,当下习总书记讲的“三严三实”第一条就是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由全党的修身要求可以推至全民全社会,都需要以修身为本。“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社会主义道德的培养和形成,能够而且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道德中汲取养分。人们为“修、齐、治、平”而努力奋斗的过程,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水平越高,成就越大的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就越大。

天人合一、以和为贵。虽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有本质的不同,但是这种思想也是一种和谐的体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启迪和借鉴的作用。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中国社会和谐发展,应当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的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化、现代化不仅对土地、森林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且对水、大气、各种生物等造成了全面性的损害,酿制了当今时代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态灾难。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不像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与自然的严重冲突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智慧。

以和为贵就是论和谐,和谐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界生存变化的基本规律,还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自从有了人,就有人与人的矛盾。毛泽东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此人活着就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又必须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怎么解决矛盾?解决矛盾的手段就是。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所谓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的团结合作。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西方也不是不讲“和”,但更强调“争”,把利益和力量之争看得很重要。而现在的世界更需要“和”,而不是“争”,如果再继续相互残杀,那么人类就没希望了。“和”才是持续发展的准则。以和为贵的思想赋予了中国人化解现代化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方法论智慧。

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仁”是儒家管理的核心。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即好事要与别人分享,不可独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即坏事不可强加于人。“仁”还有“克己”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私心、欲望膨胀,不择手段。“仁者爱人”,强调要善待人、友爱人。儒家的理想就是要通过“仁”的方式,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使各不同类别的人能够理解沟通,同一类别的人之间能够协作配合。

这就引导我们要树立更好地为他人服务的一种价值观,要认清幸福只是有所获得,只有付出才能真正体现人生的价值。是要引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比较典型的就是“达则兼济天下”,但是不能忘记“穷也要独善其身”。孔子在《论语》中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个性化十足的社会必然更加需要依靠“和而不同”的思想来包容,用中庸的思想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保留“不同”的基础上达到“和”的目的,求得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才能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诚信友善的各取所需,和谐的持续发展。

 

(作者:王新陆,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委)【来源:《中国政协》2015年第23期】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