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东方,有这么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有这么一个特殊的文字:“和”。
“和”为形声字,从口禾声。小篆“和”可看作为由“千”、“人”、“口”组成。千人一口,同声同应,同气相求,和谐也。“和”的本义是和谐、协调。《说文·口部》中讲:“和,相应也。”“禾”是麻、黍、稷、麦、豆等五谷的总称;“口”为进食的器官和发声的主要器官之一。五谷为生存之本,只有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天下方能和谐安定。五谷为素食,口吃五谷,寓意不杀生。“和”在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以上本义延伸开来,“和”便有了广泛而丰富的引申意义。这都是人所皆知的事情,恕不一一赘述。
中华文明经过五千多年的演变发展,“和”成了中华民族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并形成了独特的“和”文化。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和为贵”。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体系儒释道有一个高度的共同点,就是将“和合”视作最高智慧。儒家讲“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佛家讲“因缘和合而生诸法”、“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法界同融”。“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她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与对立的消解,是一种人与人相和、物与我两忘、天与人合一的圆通完美与生生不息的境界。追求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
传统的“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政德政风的淳化、民族的融通融合、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等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以至未来,“和”文化以及她的价值取向,依然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源泉和支撑力量。
在有着“和”文化的这个国家,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人民政协,她的核心和本质,可以用一个字来表示:“和”。
1949年9月,在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国成立了一个特殊的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这一个特殊组织,它的人员组成体现的是“和”:各级政协的委员,都由社会各界组成,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宗教界人士等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
这一个特殊组织,它的性质和职能体现的是“和”:且看它的三大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且看它的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
这一个特殊组织,它的重要任务体现的是“和”: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拥护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基础上,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实现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任务而奋斗。
由此可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无论是它的职能,还是它的实践;不管是它的人员组成,还是它的运作舞台和形式;甚至从它名称的概念,都可以看出,它生命的内在和外在,都写着一个大大的字———“和”;“协”者,和也。
在人民政协这个特殊的组织里,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力量:“和”力量。这是一种伟大的软力量。
人民政协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就在运用和发挥着一种特殊的力量,做出了许多群体难以做到的大事情———
它吸引了全中国、以至于曾经在世界各地生活的大量的杰出人才参加它的组织,凝聚了全球华侨华人的各类精英力量;
它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
60多年来,不管在哪一个时期,它都以它特殊的形式,对它的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对它的民族和人民,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其实,它只是一个“会议”,而且是“协商”会议;如果说“权”,充其量也只能是有一种特别的“话语权”———说话的权利,提建议、提意见的权利。然而,它拥有一支伟大的队伍,拥有取之不竭的聪明才智,它巧妙地利用这些元素凝聚成了一种力量,一种软力量,一种伟大的软力量。正是:天地人和,政协力量!
这种力量,我们昨天需要它,今天更需要它,明天,我们同样需要它———我们永远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