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苏立文在去世前不久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这样说:“20世纪的中国艺术没有走出中国,对于世界的影响比较小。只是最近10到20年,世界才开始关注中国艺术。”如果在世界前加上“西方”这个限定词,应该是准确的。20世纪的中国艺术没有受到西方世界的关注,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一直被排斥在世界之外,没有进入这个“世界”的话语体系。
很显然,最近10到20年,世界开始关注中国艺术,但并不是这之前的中国艺术都没有价值。被称为“20世纪系统介绍中国现代美术的西方第一人”的苏立文,他在选择5位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家时,说到的是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林风眠、吴冠中这些名字。在他的当代艺术的概念里,中国画当然是属于其中的种类。可惜他只是少数的知音,即使是最近的10到20年,西方世界对于中国艺术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西方概念的“当代艺术”当中。
是时候提出我们自己的价值判断了。一方面,以淡定与沉着的心态,不理会西方世界对我们的误读,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当代中国画家中的“莫言”最终获得世界的普遍承认;另一方面,以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构建当代中国艺术评价的标准体系,以此丰富、完善世界的评价评判与艺术认知,更应当成为一种积极的姿态,并成为21世纪中国艺术家肩上的重任。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
中国文化的辉煌过去,使我们一直置身于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轴心。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旧有政治、经济制度走向灭亡,中国文化饱受质疑,备受冷落,以至于走到了被全盘否定的边缘。伴随着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与艰难交融,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
在文化大革命的特定历史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新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这一次,不再是少数精英知识分子留学西方,而是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主动走向世界市场、融入世界经济。国门大开,仿佛一夜之间中国已在世界当中。西方的文化艺术也以一个又一个思潮的形式,席卷了中国特别是青年一代。中国文化身份失落,当代中国艺术始终无法摆脱被评判、被边缘怪圈,更多时候表现为主动迎合西方口味。全面向西方当代艺术学习,完全认同西方的评价标准,借此走入西方艺术世界,参加西方艺术节、艺术展览、拍卖会,博取西方评价认可,成为八十年代以来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轨迹。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当代中国艺术越来越屈服于市场的指挥棒,由西方藏家首先参与并以市场价格逐步确定的新的艺术规则,仍然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只不过金钱成为原动力。
但社会的发展从来都不会是单声部的。历经一个多世纪中西方交流的剧烈碰撞,每一次新的讨论、每一次新问题的提出,都不仅仅是老问题的重复,而是有了新的层次与高度。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另一种声音,以反思传统、回归传统的姿态,形成了越来越强大的社会文化思潮。包括中国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热情,拍卖场上持续走高的近现代中国艺术作品价格,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持续不断的国学热,特别是以全民参与的形式掀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都是全球化时代文化自觉的证明。在冷战思维逐步打破的进程中,中西文化的关系逐渐脱离了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更多转向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艺术界理论界的思考更为深入,一些有识之士更为主动地推进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在全面学习西方文化艺术的同时,中国艺术也在走向传统,重新发现传统的力量,并力图从中挖掘出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元素。中西关系、古今关系,不仅从理论上得到了深入阐述,一大批扎根中国的实力派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更在实践上有了成功的例证。这股力量与声音,越来越汇聚为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主流与强音。
确立中国身份的文化自信
一百多年来,我们已经慢慢习惯于用西方的座标来看待一切。西方的一切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与目标,“言必称希腊”。我们就像一条江河中的鱼,一直朝着大海的方向前进。因为,那就是唯一方向。但当那条鱼从黄河、从长江游进了大海,突然失去了方向。这个大海,就是全球化所带来的趋同的生态与文化环境。当我们需要跨越西方的桎梏,置身于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从何确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座标?
一个显而易见的误区,就是艺术的“先进”观念。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造型艺术协会主席黑米•艾融在参观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之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以前,人们总是认为艺术也像科技一样,可以不断地进步、前进、发展,现在发现,文化、艺术领域不同于科学技术,并非后者一定比前者先进,今天的艺术比昨天的艺术更好。杜尚的出现,曾经被认为宣告了架上绘画死亡,但今天我们发现,架上绘画仍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艺术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要出自心灵,最古老的情歌也一样打动人心。有着深厚艺术传统的中国,又何必妄自菲薄?
变化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就在这几十年中,世界已经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趋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互联网的存在,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存与交流的空间,世界突然变得没有距离,不同角落的人们都可以同时获得同样的信息。不管是中国、美国、日本、欧洲,所有国家与地区的人都处在同样的信息平台。年轻人唱同样的歌,喝一样的可乐,吃一样的快餐,穿一样的T恤,哪怕是边远山村,年轻人也喜欢同样的球星与名星。文化的趋同,成为全球化时代最大的威胁。也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文化多样性宣言,来强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艺术,要立足于世界,这个世界,不再是排除了中国的世界,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包括所有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都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都是我们今天进行艺术创造可以吸取的元素。重要的不是元素取自哪里,而是重新创造的艺术有没有新的发现、有没有独特的感受、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当年西方对美洲艺术的“重新发现”,丰富了我们今天的视觉形象,高更对塔希提岛的描绘,增加了异域风情与对原初大地的崇敬。这些艺术创造,无一不成为今天的艺术可以汲取的传统养料。
如何看待多样性?不同民族的艺术创造,正如一座座山峰,很难说哪一座更高,就好像唐诗宋词和今天的流行音乐,二者如何相比较?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无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的今天,中国艺术家,如果对西方的当代艺术感兴趣,尽可以去搞观念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只要他有真实的感受,又有独特的表达;如果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情有独钟,也可以从中国丰富的艺术元素中随手拈来,汲取无尽的灵感;既可以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去寻找实实在在的感悟;也可以从异域风情中猎奇,极尽夸张与想像。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无论是自然生态中物种的多样性,还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的多样性。
因此,中国艺术家,完全可以用一种世界的眼光,以文化的自觉,创造出既有独特艺术价值又有最广泛受众的艺术作品。要强调的是,中国的艺术家当然并不是一定要使用中国元素,但要清醒地看到,浸润于中国文化当中的中国人,对于自己耳濡目染的中国文化元素,更能够有深刻的感受。更多地立足于自己的文化,选择可以使用的素材,应当是更适宜的一条道路吧。这一点,从今天众多获得成功的艺术家身上,已经得到了深刻的印证。
价值重建:艺术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
中国人的文化自觉,经由经济的发展,到要求重新看待自己的文化传统,表明了这个时代的必然诉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绩使得许多人认为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模式”,进行了热烈讨论,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而引起的文化阶层、知识阶层的文化自觉的内在诉求,到唤起普通民众的文化自信,这需要文化界、理论界进行大量的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本;从艺术自身发展而言,逐步建立当代中国艺术的评价体系,才能推动艺术真正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西方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价值立场的丧失,一味的崇洋媚外,固然有经济实力不足的原因,也在于长期以来艺术评价体系的缺失,简单地说,理论的混乱,使得许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好的艺术。如果不能建立中国文化立场下的艺术评价体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最终只能是句空话。
因此,如何站在新世纪的起点,站在全球与世界的同一个高度,重新审视中国传统与当代的艺术发展,重新建立当代中国艺术评价体系,就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基于中国立场的艺术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当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当中,上升为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战略,全面建立起对于包括中国独有的民间艺术、工艺美术等在内的中国文化艺术的自信,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才能创造出对人类艺术的最新贡献。
在确认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艺术评价体系和标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价值重建,即指在当代的视野中,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价值与力量;评价标准,不是文字游戏,也不是概念的条条框框,而是在艺术实践与艺术批评的共同努力下,在艺术发展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并完善。任务艰巨并非不可进行,也并非回到构建体系的宏大叙事当中,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出发,在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逐步确立评价标准和体系。例如,将坚持中国立场作为艺术评价的首要原则。这不是意识形态的要求,而是意味着从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出发,中国艺术家有责任去表达所处时代的宏阔生活与澎湃激情,给予现实生活最持久的关注与最深情的热爱,而不是跟随后现代、当代的概念去堆砌苍白的词藻;例如,在私人订制时代,艺术还有没有标准?谁也不能否认,当代艺术也仍然有好坏之分,或者不用好坏这样的概念,也不可否认有品质、有效性、深刻性等等进行判断。例如,表达情感真实与否、表达观念深刻与否、表达形式独特与否、表达方式有效与否,都可以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进一步将思考深入下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再做理论的探讨与交锋,确立艺术评价的标准,然后再回到艺术实践进行检验,在不断探索中真理自明。令人欣慰的是,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重建当代中国艺术评价体系,已经越来越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重视,多次以研讨会的形式,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从浮燥喧嚣回归理性探索,从盲目跟从回归警醒反思,从认同焦虑回归自我确立,中国艺术不仅亟待回归,而且更需要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基础上的价值重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仅仅满足于中华悠久文明传统带来的辉煌,而是以今天的中国人的精神创造,为世界贡献新的价值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