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不同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是否善于从不同意见和不同声音中吸取其合理的、有益的、有价值的成分,是否有容忍不同意见特别是反对意见的雅量和胸怀,对于一个人,关系到他是继续进步、或停滞不前、或落后沉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领导者或领导集团,则关系到事业的成败。这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真正从中吸取教训,引为鉴戒,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古今亦然。
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皇室衰微,群雄并起。经过不断争斗,一些集团壮大了,一些集团衰亡了,究其原因,这些封建军事、政治集团首领的政治智慧、个性特点是个重要因素。《三国演义》对此有精彩的描述。例如,西凉刺史董卓被召入京后,废帝专权,众诸侯接受曹操的建议,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公推袁绍为诸侯联军盟主。袁绍当时是渤海太守,他的弟弟袁术是南阳太守。袁氏兄弟是汉朝名相之后,四世三公,门多故吏,都是很有实力的一方诸侯。但此二人心胸偏狭,听不得不同意见。讨伐董卓的诸侯联军第一仗攻打汜水关,董卓部将华雄连斩诸侯军四员大将,气焰嚣张。这时,关羽请求出战,当听说关羽只是平原县令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时,袁术、袁绍的态度是歧视和排斥。袁术大喝道:“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袁绍说:“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而曹操的态度却是敬重和拉拢。曹操针对袁术的态度,说道:“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针对袁绍的态度,曹操说:“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当关羽斩了华雄,打了胜仗,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道:“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却说道:“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说:“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曹操说:“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众诸侯散去之后,曹操暗使人送牛、酒抚慰刘、关、张三人。
这件事可以看出,袁氏兄弟的骄横无理、气量狭小、见解偏激,暴露出其腐朽、没落的贵族意识,而曹操却表现出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封建政治家的精神风貌。这种个性与后来曹操能成就大事,成为魏、蜀、吴三国中最强盛的一方是很自然的。曹操虽然未能实现三国统一,但为后来司马氏实现三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袖,在民主革命和反抗外国侵略中能赢得人民的拥戴和支持,是与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怕流血牺牲、不谋一党私利分不开的。当日本侵略者侵占大半个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捐弃前嫌,与自己有十年内战血海深仇的国民党蒋介石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将陕甘宁苏区改为中华民国特区,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用国民党军番号,戴国民党军帽徽,接受蒋委员长领导。这是何等的气魄和胸怀!而此时的国民党蒋介石,在全面抗战以后,仍然暗中与日寇勾结,以求妥协,对共产党则实行溶共、防共和限共政策,一心要消灭共产党。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失去民心,越战越弱;共产党赢得民心,越战越强。最终江山易主,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合乎逻辑的变化。
建国以后,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凡是能够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和反对的声音,慎重决策,失误就少些,工作就顺利些。反之,失误就很大,工作就不顺利。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美好的家园,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善于从群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观察群众的思想情绪,倾听群众的各种议论和批评意见,从中发现问题、吸取智慧,以利于避免决策的失误。
(作者:汪涛,全国政协老干部局)【来源:《中国政协》2016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