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杂志社作者、读者恳谈会发言摘登
张新建(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办好杂志,讲好中国故事很重要。首先是要用老百姓的语言,讲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千万不能假、大、空。第二,就是要用非专业化的语言,讲好中国科技进步、文明发展的故事,要突出法治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第三,要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讲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故事,培养国民的国际意识、大局意识。第四,要搭建好平台,让政协委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笔去写中国故事,讲中国故事。要办好杂志,我认为还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能回避现实问题,当你触碰到了民众关心的一些现实问题的时候,读者就会看到,会引起关注。我做了两届的政协委员,感觉如饮甘霖,如沐春风,利用政协这个平台提出了很多建议,特别难忘难得。要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把这个杂志办好。希望《中国政协》杂志继续为委员发声提供更多平台。
王爱军(《新京报》副总编):讲好中国观点,是媒体界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一份杂志不能没有言论,不能没有好言论,这可以说是立报、立刊之本。我们曾经做过一些调查,至少有20%以上的读者,完全是因为评论来看《新京报》的。《中国政协》杂志把言论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我觉得是很对的,很有眼光的。政协作为一个议政的平台,有很多一线的比较权威的信息,这是很难得的一种资源。另外,很多政协委员本身就是可以被媒体聘任的评论员,他们有很多很好的言论,挖掘好这个资源很重要。杂志的言论还要具有专业化,专业的评论就是要由专业的人来写。我觉得要有这样的意识,评论要适当地比社会大众的一些观点更专业化一点,这也是我们做媒体最需要的东西。怎么样去实现专业化的流程?编辑和作者的沟通非常重要,每一篇发表的评论一定都是经过讨论产生的,评论的话语权,议题的选择,编辑要做到心中有数。评论的作者也是需要培养的,通过多次约稿、改稿、沟通后,便会培养出比较成熟的评论作者。评论的形式上可以多元化一些,可以将一篇评论文章改为访谈的形式,宣传的效果也会不错。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杂志言论的宣传也很有必要。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形式,或者利用网站专门开一个评论的栏目,发表杂志的原创作品,和纸质刊物形成一种互补的态势。总而言之,现在马路上围观者太多,围在一块叽叽喳喳的人太多,权威的演讲者太少,这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我想,未来《新京报》和《中国政协》杂志要加强合作,共同把言论栏目办好。
曹林(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如何写好评论,我有三点建议。一是语态。现在我们的评论,在语态上官话、套话、正确的废话比较多。当下我们时事评论有八个毛病:口水化、快餐化,一味地跟热点,经常被反转的假新闻打脸;跟风化,迎合,主流怎么说跟着说;暴力化,很多都是大棒子,道德大棒,动不动就是什么抹黑,不让人平等地交流;还有就是八股化、鸡汤化,具体表现就是生搬硬套,硬凑排比句,面面俱到,硬凑三点、四点,首先、其次、再次,滥用辩证法,“什么东西重要”;灾难文艺腔,“挺住”、“坚强”、“不哭”;思维平乏、语言干瘪,“最美”、“最帅”、“最牛”;充满宣传腔的点赞、鼓掌叫好,张口就来的彰显、折射、暴露;自以为流行的“的确”、“无比”,让人反感的“醉了”、“伤不起”。现在看评论看杂志,只要看到是这样的标题,我就基本上不看了,这不仅是语态的陈旧,更暴露了我们作者思想的偷懒,没有痛点,没有泪点,没有吐槽点,没有新闻点。没有争议,就不能吸引人去读的。二是情怀。我觉得我们很多的评论,文采特别华美,但有时候只有文字上的华美,而没有背后真的悲悯、真的同情和真的情怀。是种伪情怀,或者我把它叫做鸡汤情怀。尤其是发生灾难事故之后,一味的煽情、一味的抒情,一味的去用文艺腔去消费灾难的评论,用大爱、光芒去掩盖对真相的追求,非常不舒服。怎么去表现情怀?一篇好的评论,为什么大家愿意看,能够读得进去?是因为用心去还原,耐心地去尊重读者的判断。评论员要有讲故事的能力,要克制自己动不动去说教,动不动就站在一个高处阐释的冲动。有时候潜移默化的故事,比讲一万个道理会更有效。我们的杂志的血肉来自于哪里?就来自于故事里面的一个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第三个是角度。就是避免我们的评论同质化。作为一本杂志,必读性在哪里?必读性就是总能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这种必读性不仅仅是来源于我们的优势,更源于我们总能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的阐释。评论最大的特点、优势就是慢,能不能慢下来,找到一种独特的视角。新闻媒体要形成自己的气质,第一个要有自己的评论员;第二个要培养自己稳定的作者队伍;第三个就是把新媒体做起来。我觉得《中国政协》抓住这个机会,抓住这个平台,结果会非常好,会很有影响力。
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一句话就是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我们今天开这个会,就是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中国政协》这本杂志很厚重,如何做到权威性,做好评论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我有三点建议:第一是增加言论份量,凸显评论特色。作为主流媒体,应该在信息的选择上,有自己的判断,一定要给读者(受众)权威的解读、权威的数据和观点,这个解读包括深度报道和评论。一方面要做好上级布置的报道选题,也就是“计划工作”,规定动作,这方面要有创新,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另一方面我们对自选动作的报道和评论,要有超前意识。第二是要寻规律,寻什么规律?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新闻报道的规律。这两个规律可以重合,但绝对不是等同的。第三是出佳作。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的改文风,要写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章。要做到这三点,加强策划也很重要。什么叫新闻策划,什么叫策划新闻?我们要把这些概念弄清楚。对于《中国政协》杂志来说,应该适当增加评论栏目的版面,把时评栏目改为思想评论,杂谈可改为畅所欲言,或者叫自由谈。应充分报道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情况,这是你们的优势。每一次双周座谈会,可以选一个到两个委员,或者是进行综合报道,组织专题评论,通过网站发布出去,扩大政协的影响力。
张玉珂(人民网要闻部副主任):中国有6.7亿网民,有413万个网站,包括6亿手机用户。我觉得新媒体下网络评论的特点,实际上跟互联网的特点是密切相连的,主要都是呈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评论的发生速度快;第二是互动性强;第三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经过十几年的网络评论发展,又出现了三个新的特点,第一是网站评论栏目百花齐放,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有评论,商业网站有评论,地方网站有评论。第二是开放性,让评论的作者主体更加多元化。第三就是评论主题的多元化和言论空间的扩大化。现在的评论从质量上来看,参差不齐,有思想性的、理性的观点很少,甚至一些理性、思想性的观点被埋没。从评论的诉求上来讲,可能就是公民有合理追求,也有一些复杂的诉求。所以从舆论工作上,给我们带来了压力。但是互联网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以这些东西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对于如何办好中国政协的言论性栏目,我有四点建议,第一就是在杂志上,线下有声,也要有线上传播,拓展互联网的传播渠道,让更多杂志的优秀评论,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第二就是要充分发挥明星委员的影响力。我指的是有公众影响力,曝光率比较高,而且对自己言论负责,说法比较权威的委员。这些委员有很多真知灼见,再加上他们的社会身份以及专业背景等,使他们的发言、言论更加有分量。第三是多挖掘一些适合评论表达的专家、大家。第四是广开言路,让普通的公民表达诉求,占有一席之地。杂志应传播一些来自基层的声音,包括基层的工作者,普通公民的声音。
刘洪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博士):如何把《中国政协》的评论做好,政协有好的资源,这个好的资源就是咱们的委员,可以用特约作者的方式,发掘他们、培养他们,让他们愿意积极的来表达。这些委员的优势在哪?不仅在于他们有好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他们代表人民,所以政协刊物的评论要想有卖点,选题特别重要。时政评论这部分,应该选老百姓最关心的,现实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咱们的委员都是人民和执政党之间的桥梁。他们特别能把握好分寸,既能够处理好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又能够在表达的时候,掌握好适当的度。在新媒体的阶段,怎么样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我想最好的,最便利的方式就是用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另外,应加强和其他媒体的互动,把其他媒体的评论文章推出来,帮他们扩大影响,同时也吸引自己的读者。
彭俐(北京日报高级记者):我想说三个问题:第一,评论是什么?第二,评论缺什么?第三,评论的可能性。评论是什么?在我看来,评论就是对重要的事情发表看法。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这就看你编辑的眼光。一个没有伟大评论家的民族,没有智慧。所以评论家实际上是国家的智慧的象征,民族智商的标杆。评论真难,在于人才难。评论对评论者素质的要求,超过我们的想象。中国现在的评论缺什么?现在的一些评论,实际上是四有四无:有理无趣、有心无脑、有道无德、有言无文。关于评论文章的可能性。我觉得评论两个字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和民族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评论人不是婆婆妈妈说东家长西家短,我们评论员心中要有国家、有民族。中国的评论家,就有一个标准,你们要做中国的良心,要表达中国的良知,除此无他。所以,我觉得我们评论人的使命感,国家的忧患,民族的前途,中国文化的复兴,我们每天都应该念念在心。约文章要约这样的文章,与有肝胆的人交友,从无字中读书。要抓好选题,选题要选和每个人的生活、生命,物质的生命和精神的生命,有密切的联系的。如果不读你文章,他会有所缺失,有所缺憾。《中国政协》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如果有机会让我们去说话,无论在什么样的范围,有机会让我们去写字,你都应该觉得这是一个恩宠,那么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发的都是人类之声。
翟有林(中国政协杂志社总编辑):今年是《中国政协》杂志创刊15周年,也到了杂志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了把杂志办得更好,我们今年先后召开了几次类似的座谈会,听取了部分省、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地市政协主席以及文艺界有关专家学者对如何办好杂志的意见建议,对推动提高杂志办刊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再次召开杂志社读者、作者恳谈会,不仅是贯彻落实全国政协领导关于发挥政协话语权的指示精神的需要,更是突破当前办刊瓶颈,寻找适合杂志发展的路径,探讨办好杂志言论栏目的新思路新办法的需要。各位专家不仅指出杂志存在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也指出了我们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从技术层面上,教会了我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这些都使我们对今后办好时评栏目更加有信心。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思考问题,力争把杂志办得越来越好。
【来源:《中国政协》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