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中国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的时间里,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人民生活水平还是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都极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判断,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必然有别于以往的发展过程,须更多地从中国现实问题中找经验,在站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吸收国外经济理论中的优秀成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实践,提炼经济发展奇迹背后的中国经验和中国规律。
澄清西方错误 争夺话语权
17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在北京举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经济学动态》复刊40周年大型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等多家中国高校、研究机构的经济理论研究者,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方向”等议题进行讨论。
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副院长蔡昉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既得到了自己的纵向认可,也得到了国际的横向认可。但讨论中国经济问题时,有三种来自西方的观点影响着不少经济学家。
——哈耶克的观点——“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罗纳德•科斯、张五常等经济学者受其影响。过去40年,包括农民、工人、企业家在内的千千万万个中国当事人有意识地参与了改革开放,如果把他们说成是瞎撞,有失公允。
——经济学家钱纳里的观点:一个国家如果看清了体制弊端,并清除这些弊端,即使不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也能实现快速发展。按照这一观点,如果“不具备发展条件”,中国过去30多年如何保证年均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保罗•克鲁格曼和艾尔文•扬不断唱衰中国,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既不是奇迹,也不可持续。他们没有看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总是在讲中国的发展不可持续,那么你们认为(高速增长)多少年才叫可持续呢?
蔡昉认为,对学者而言,不能只是简单地讲(改革开放的)成就,更要从学理上讲清楚原因,要有针对性,要澄清疑惑: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特点,逐渐完善自己的话语体系;把最流行的、最主导别人思想的理论讲清楚,澄清(其中的)错误,站在理论制高点之上,提高话语权;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这一点是具有一般意义的,可供其他国家选择。
同一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直指,过去中国弱的时候,挨打;现在强起来,挨骂。要解决挨骂的问题,就要在世界上拥有话语权,需要有学理和学术支撑,进而引导人的思想、引导政策和舆论走向,这是学术界的重要使命。
中国实践孕育中国经济理论
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瑞龙表示,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将经历一个长期过程。西方古典经济学经过几百年(实践、发展)才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历经40年,只能依靠实践,在实践中琢磨。这需要中国的专家认真做好点点滴滴。
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表示,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规律是不一样的。工业革命以来的几次产业革命,都带来了新的产业和经济形态,古典经济学家根据当时的(情况)对经济规律进行了总结,至今还使用他们总结的规律和基本看法。现在进入新经济时代,有很多全新的经济组织和形态,很多全新的产品是过去二、三百年不曾遇到的,对其中的新特点需要我们去研究。总结中国的规律,要植根于中国正在发生的活动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福前表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足点、基本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还不长,还处在转轨和探索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肯定越来越成熟、成型。在这个基础上,用成型的理论解读中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奇迹。
(作者:赵建华)【来源:国是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