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我们离汽车文明还有多远

发布日期:2017-12-22    浏览次数:1111

曾几何时,拥有私家汽车对普通中国人而言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如今,汽车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一亿四千万,千人保有量首次超过百辆。用国际通用标准衡量,一个国家100个家庭拥有20辆汽车就算进入汽车社会——我们已在不知不觉中迈入了汽车社会的门槛。

然而,相对于高速驶来的汽车社会,我们的汽车文明显然“晚点”。美国国务院给本国公民的一条海外旅行提醒是这样写的:“中国各地法规、规章和环境大不相同,但从一般的经验来看,中国的交通安全糟糕,驾车是危险的。路上乱糟糟,缺乏章法,路权和其他行车礼仪经常被忽略。”

这是一幕幕司空见惯却又令人尴尬无比的场景——

黄灯成了“加速提示灯”,见黄灯就“冲刺”;

不具备并线条件也要强行并线,以不怕撞的“大无畏”精神生生挤进车道,逼得后车只能踩急刹;

进出路口、左转弯,只要有车排队的地方就有车加塞,甚至有人说,不“插队”的不是脑子太傻就是手上太“潮”;

应急车道上走的常常不是应急车,没摄像头的地方,应急车道甚至也堵车;

迎面相遇,“狭路相逢”,都觉得对方该让道,对峙、赌气、鸣笛,甚至吵起来打一架;

行人过马路,常能遇上跟自己抢道的右转弯车,有的还按喇叭催促,行人要是按红绿灯过马路,有时半天也过不去,只好凑够一群人实行“中国式过马路”;

很多人成为“路怒族”,不管是平时知书达理、儒雅风趣的,抑或是美丽优雅、小鸟依人的,只要一握上方向盘,就变得暴躁易怒,“杀气腾腾”。发生在成都街头的“暴力殴打女司机”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因“路怒”引发的极端事件;

……

汽车社会呼唤汽车文明。一个成熟的汽车社会,不仅要在道路建设、城市规划、油料供应、停车场与服务区建设等诸多方面与之相匹配,更必须植根于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则所构成的汽车文明的土壤之中。如果没有汽车文明的保驾护航,汽车与行人的矛盾、汽车与道路的矛盾、汽车与环境资源能源的矛盾将日益突出,随之带来的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能如同脱缰野马,驶向文明的反面。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曾经在《汽车社会》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欧洲的马路并不比中国的宽,但交通秩序相当好,几乎没有酒后驾车、违章行车、抢道等违章行为。在没有红灯的地方汽车总是礼让行人。过去我也曾为中国汽车太多而发愁,到了欧洲才知道,汽车多少无关紧要,关键是有没有汽车文明。”他进而指出,“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汽车梦,但关注汽车文明的人远比想实现汽车梦的人少得多。如果每个人都不关心汽车文明,汽车梦的实现就将是一场灾难,个人的非理性行为将会导致社会的非理性状态。”可见,汽车保有量的爆炸式增长,只是帮助我们从数量上迈过汽车社会的门槛。在汽车文明的养成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汽车文明的构建,有赖于硬件设施的全面建设。刚从美国旅游归来的郭颜女士,最突出的感受就是“美国的交通设计和设备都非常科学和贴心。即使在超级大都市纽约开车,你也不会觉得堵得慌,像它的信号灯就几乎全部进行了智能升级,可以根据人流量的变化而自动切换红绿灯,并相应延长或者缩短人行横道的绿灯时间。不用说大城市,连美国的许多小城市都会分出快速道和慢速道,没有事情可办,你尽可以一直朝前冲。”

反观我国,“道路气派很大,但是没有按照汽车社会的要求进行设计,所有的车都必须经过大道才能到达想去的地方。你想去三公里外的一个地方,但对不起,没有近路可走,你得先到达大路,再绕行一段,还要再离开大路,车上仪表盘可能显示你跑了十公里。”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高抒认为,城市设计要充分考虑汽车社会的特点。“为了汽车能被更有效的使用,应使城市各个部分的连接不再单一地依靠交通干道,一来一去两股道、两边可以各停一排车的道路要大大增加,形成网络。这样,许多车辆就不会进入环线高速了。另外,火车站、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之间的衔接换乘要尽量缩短距离,与私家车的衔接也要到位。这样,人们才更加愿意使用公共交通,进一步降低道路需求。对于已经形成‘摊大饼’模式的城市,应及时改变规划思路,逐步进行调整,补建‘毛细血管’道路。”

汽车文明的构建,有赖于法律法规等软件的周密规范。汽车文明的核心是守规矩,没有规矩的约束,汽车文明就会成为水中幻影。世界许多国家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普遍严之又严。英国规定领取驾驶证2年内被扣6分者,注销驾驶证重考;法国规定实习期为3年,3年来被扣3分就要参加学习,扣6分则要重考;美国利用个人信誉档案管理约束有交通违法行为的驾驶员,警方将公民的交通违法行为及处罚情况一律记入个人信誉档案,一旦被发现有交通违法行为处罚后,当事人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保华说:“酒驾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经过全国范围内一段时间的严格执法,现在醉酒驾车的情况确实少了很多。新交规出台后,对开车打电话、不系安全带等都给予记分处罚,不文明驾驶行为也减少了很多。”

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十年来,为“车轮上的中国”系上了安全带。不过,面对汽车社会的发展,《道路交通安全法》亟待修改完善。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就以专委会的名义提交了《关于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提案》,建议明确各级政府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的责任;科学配置路权、完善道路通行规则,保障道路交通参与者出行的权益,提高通行效率和安全;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法律责任规定。如要区分交通违法行为的主观恶性、行为情节和后果,区分营运车辆驾驶人和一般车辆驾驶人,充分体现过罚相当原则,加大对超速、超员、超载、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法律惩处力度;与《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的实施相适应,调整和规范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执法的有关程序,促进规范执法。

汽车文明的构建,离不开公民道德自觉和点滴细节的积累。在韩国,司机如果发现有人插到前面时,都会闪起应急灯。这是表示歉意、感谢或请求谅解的意思。虽然这不是交通规则中的项目,但人人都认可,已经习惯成自然;在德国,前面有行人的时候,司机就不会按喇叭示意行人让开,而是等待行人觉察后自行闪开,或者在后面慢慢开着,想办法绕开行人。斑马线则是行人绝对的安全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在国外驾车时,深刻感受到国外“重视他人的存在”和“公德意识”与国人的差别。在他看来,中国的汽车公民道德普及才刚刚起步,缺乏与汽车社会配套的道德与文明的体系。比如,占用应急车道,这样可能给别人造成生命财产安全损失。他呼吁,把“汽车公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以应对汽车社会的需要。“遵守交规、文明出行关系着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安全,在交通法规不断完善、道路交通执法愈加严厉的情况下,每个交通参与者亦应强化交通法制观念,自觉遵守交规、文明出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蔡建国建议,在城市主要街道路口、社区等开展遵守交规、文明出行的宣传活动,来提升公民的交通法制意识和观念;强化遵守交规、文明出行亦是遵守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社会纪律的理念,逐步改善行人和车辆漠视交通法规、我行我素的行为;从娃娃抓起,强化学校关于遵守交规、文明出行的教育力度。“很多漠视交通规则的道路交通参与者往往是出于自身从小养成的一系列恶习,因此要从中小学课堂教育抓起,让孩子从小养成遵守交规、文明出行的良好习惯。”

汽车文明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良好的行为规范、文明的驾车习惯,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规则约束之下逐渐养成的。美国的汽车文明也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血的教训之后,逐步完善交规,严格执行规范,加大处罚力度,培养自觉守法的结果。只是,希望这段路程不要太远,因为汽车文明不但关乎文明,更关乎生命。

 

(作者:李香钻)【来源:《中国政协》2015年第15期】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