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警惕“电视问政”成为“一阵风”

发布日期:2017-12-22    浏览次数:881

近日,广西南宁市《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直播现场,面对曝光的公务员上班炒股斗地主、有车一族入住廉租房、盖一次公章“收费”2000元等问题,多名市民嘉宾当场激动抨击指责,其中一名市民还给到场的县委书记们送上苍蝇拍,期盼这些官员能严惩腐败以正风纪。

这些年,电视问政确实“挺过瘾”:各级一把手直面问题,“脸红”与“冒汗”成了常态,民众也能“伸冤诉苦”,不少拖延已久的顽疾,基本都能在问政现场拍板解决。你是骂也好、哭也罢,有直播的摄像机位“撑腰”、有地方主政官员“压轴”,责任领导只能乖乖听着、受着。别说送“苍蝇拍”,就是当真西红柿臭鸡蛋扔过去,估计也不带急眼的——这非官德素养之功,而是上下监督之力使然。

犀利发问、铿锵作答,有矛盾冲突,有戏剧效应,譬如有市民对环保干部下跪的,有村官夸海口说“村子天下是我的”……从电视节目的可视性来看,确实抓人眼球。不过,回头看去,当年风风火火的舆论监督式“电视问政”,除了武汉等部分城市常态化坚持了下来,在全国更多城市,基本是“一阵风”、“一场秀”:要么雷人雷语成了公共事件,要么问政现场“创意”百出,可除了“聊效”、除了点到为止的功夫,并未能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在一些城市,问政“问”出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为严重。可见,再“毒舌”的问政,也并不能“代偿”常态的行政作为能力与水平。

须要厘清的是,“问政”不等于“问责”,尤其是在电视节目上,短短几分钟,想要厘清典型事件的来龙去脉与是非曲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电视问政作为舆论监督的方式之一,有其短平快的好处,但短板也是昭然若揭。至于电视问政里的“火药味”,恐怕更不能当作指数标杆来热炒。

让官员有说话的“机会”,让市民有问政的“能力”,构建更为常态而正常的问政机制,也许比一档看点诱人的电视问政节目更有意义。

 

(作者:邓海建)【来源:《中国政协》2016年第7期】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