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谈论文艺创作的很多,文艺作品也的确很多。这一方面带给我们喧嚣和希望,另一方面种种“怪现状”值得我们深思:当前的文艺创作是真热还是虚火?
且看这些“怪现状”——
“审美距离说”演变为“逃离现实观”“躲避现实论”。题材选择上以与现实保持“距离”为借口,不敢触及当代改革开放的火热生活和沧桑巨变的社会,在故纸堆里寻题材,在改编热中找捷径,在历史剧里翻旧账,没有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作家艺术家那种敢于写当下社会的勇气、锐气,更谈不上当“时代的书记员”和“记录者”。长期下去,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和社会在文艺史中将留下一段空白。口口声声称“与当下生活保持距离”,实际上是创作者思维懒惰、认知乏力、不够热爱现实生活的表现。这种创作倾向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表达类型化”演变为“创新力匮乏”“想象力贫乏”。艺术表达的“类型化”“程式化”“模式化”“结构板块化”,带来艺术语言、形式、情节、细节、人物等创新力不够。艺术创新的源泉不是来自艺术本身的研究,不是字词句、点线面、光影声的简单技术层面的认知与组合,而是毛茸茸的、本真的、日新月异的、生机勃发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实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生活场景、生活故事等的矛盾冲突、内在结构和人物心性。日日维新的现实进程是艺术创新的活水和生命。作家艺术家不仅要深入生活,更要融入生活、扎根生活,在生活场域的体验和真切感受中去获取创新灵感、审美观照能力与新颖表达方式。
“客观叙述说”“零度写作论”演变为“思想不在场”“价值零度感”。作品是冷静客观呈现还是融入作者思想情感,是创作主体隐退幕后还是彰显主体意志,是概念观点明确表达还是通过艺术形象传达作者所思所感所悟,历来是创作理论纠缠不清的话题。但不论哪种艺术主张,都主张作品要有思想。作品的思想性,是艺术的软实力。没有思想的作品,犹如苍白无力的僵尸、平淡寡味的凉水,难以征服人心。当下作品缺乏思想穿透力、生活洞察力、社会认知力、真理探求力,是一大通病。我们所传达的社会主流价值不够丰满、不够生动、不够温度,是难以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也是难以征服接受者的。
再是,一些作者以片面、偏激、极端的创作视角和猎奇心理甚至是阴暗心理看待社会个别现象并将其放大为普通问题,以貌似的思想深刻来传递虚假的、错误的看法和态度。把个别现象、个别问题,甚至违背起码人性、伦理道德的问题纳入诗中,传达的是一种非常阴暗的不满的情绪,却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大趋势大变化视而不见。这种创作倾向是令人担忧的。
繁荣下面的虚火,容易蒙蔽双眼,贻害无穷。去虚火,务实功,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如何实施文艺普及工程,扩大文艺消费人口,提高人民群众审美鉴赏能力和水平;如何支持文艺社团活动,鼓励大众文艺创作;如何创新艺术生产机制,激发文艺创作活力,鼓励和奖励作家艺术家勇于为人民抒写、为时代记录、为民族放歌;如何加强创作交流研讨,形成自由抒写氛围,彻底改变“文人相轻”的恶习;如何加强传播载体建设,发挥“二度创作”效益,满足人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知觉等多种感觉的文化需求和审美体验;如何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引导创作健康发展,彻底抛弃“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每一步都是文艺繁荣的涓涓细流。有一点无可置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文艺创作真正热起来,我们必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作者:李明泉,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来源:《中国政协》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