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是对文艺作品和文艺家的深度勘探,是对社会奥义和人生真谛的扫描解读。文艺批评家的角色就是鲁迅所说的那样,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这就要求文艺评论秉持严肃公正的艺术良心,坚守正确的价值判断,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如此才能形成有利于文艺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反观这些年来的文艺批评,当然也有黄钟大吕、启人心智的绕梁之音,但瓦釜雷鸣、混淆视听的刺耳杂音,却时常摇唇鼓舌、招摇过市。一些文艺评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把思想性、艺术性等重要评判标准抛到脑后,把销量、收视率、点击数、票房收入作为唯一依据,分辨和判断作品的高下优劣。一些新闻媒体也乐于炒作作家、书家、画家、演员的版税、片酬和出场费,甚至不断推出作家和艺术家的收入排行榜,使文艺领域不同程度地陷入“以财富论英雄”的泥沼。其实,文艺作品虽然具有商品属性,但绝不能等同于一般商品。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清楚,他一再告诫“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艺作品在被人消费使用时,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与一般商品主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判然有别。它是给人真善美的滋养,还是假恶丑的危害,或是低俗媚俗的麻醉,就成为文艺批评工作者必须首先面对和考虑的问题。如果我们在这一点上丧失正确立场,不仅是文艺批评自身的沉沦,还会对市场“异化”、“腐化”文艺创作推波助澜。
曾读过一篇评价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评论,通篇对小说赞赏有加外,也谈了一点不足或者说建议,即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新政改革比较支持,如果将李太后与张居正这条线加以扩充,进一步写出两人男女关系的私情及纠葛,小说肯定会更加吸引读者眼球云云。这样的评论观点,不是在正确引导创作,而是将创作引入歧途,其根源就是当市场经济的洪流席卷文坛艺苑时,一些人确实产生了信仰缺失和导向迷失的问题。
面对繁复多变和取向多元的社会生活与文艺创作,我们的文艺评论不仅明显呈露出批评精神淡化、批评锋芒消退的现象,而且出现招致普遍反感的批评庸俗化的流弊。我们的文艺评论,一方面常常在低级趣味、低俗思潮、错误思想面前噤若寒蝉,不敢或不愿发声;另一方面“人情批评”、“圈子批评”、“红包批评”却喧闹不止。后者多半挂“批评”之名,行“表扬”之实,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好话唯恐没说足、吹捧唯恐不到位。人情和利益这些“看不见的手”,除了能对“评论者”乃至“评论家”招兵买马、调兵遣将外,还能对许多文艺报刊和出版社攻城略地,使那些吹捧文章时常占领显要版面,以至连篇累牍地昭示天下。
市场经济大潮与世俗功利主义相结合,使一些文艺评论家心浮气躁、心猿意马,有意或无意地违背艺术良心,降低人格和文品,不同程度地在市场化、工具化写作的浪潮中随波逐流。面对如此现实,文艺评论工作者尤其要高扬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挺直腰板、抵制诱惑,高标立世,慷慨放歌。文艺评论只有恪守宝贵的独立品格,删除心灵屏幕上种种花里胡哨的诱惑和杂念,真正做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才能写出文艺评论的风骨来,写出自己的尊严和风采来。
(作者:钱念孙,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来源:《求是》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