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互联网如何才能真正改变教育?

发布日期:2018-01-03    浏览次数:939

在历史上,从来也没有任何一项技术能像互联网这样,如此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教育方面也不例外。

70年前,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时,心理学家斯金纳发明了一种教学机器。这个机器的构造包括输入、输出、贮存和控制四个部分。他把教学材料分解成由按循序渐进原则相互联系的几百甚至几千个问题框面组成的程序。每一个步子就是一个框面,学生正确回答了一个框面的问题,才能开始下一个框面的学习。如果答错了,用正确答案纠正后再过渡到下一个框面。框面的左侧标出前一框面的答案,成为对该框面问题的提示。一个程序学完了,再学下一个程序。

斯金纳为他的教学机器提出了四条原则:一是积极反应原则。即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二是小步子原则。即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的小步骤,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三是即时反馈原则。即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四是自定步调原则。即允许学习者按各自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

细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与现在的慕课(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已经非常接近,可惜当时还没有互联网,他的这些思想与技术也没有真正改变学校的教学。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转折。非学校运动的代表人物伊凡伊里奇认为,现代学校不仅阻碍了真正的教育,而且造就了无能力、无个性的人,还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化和新的不平等。因此,应将学校连同课程学习及其观念一起废除。他呼吁废除学校对教育的垄断,应该使受教育者享有选择教育的权利,成为积极的消费者,应该为每个人创造一种将生活的时间转变成学习、分享和养育的机会。要实现这一理想,就要建立一个教育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人可以通过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而学习知识和技能,并且直接应用于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被置于学习者的主动控制之下,使学习成为自我创造式的教育。教育的网络确定了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新的与世界联系的方式,而非仅仅通过教师、课程和计划的准备而进入世界。

可见,在伊里奇的教育构想中,已经有了现在互联网教育的模样。但是,由于当时互联网技术还没有公开问世,不仅学校没有消亡,教学格局也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

1969年,互联网正式诞生,1991年,商用Internet正式成立,Internet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互联网的惊人影响力,已经毋庸置疑。一是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二是互联网的应用非常之广,在商业、交通、金融、生产等领域,互联网已经和正在颠覆传统的模式。如淘宝网作为全球最大、中国最受欢迎的网购零售平台,已经拥有近6亿的注册用户数,每天销售额达50亿元。

那么,互联网究竟能不能改变教育呢?

在教育领域,曾经有一个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世界上所有的政府加起来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是所有行业中无人能匹敌的,但是为什么没有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率?投入和产出为什么如此不成比例?

事实上,淘宝只是2003年才成立的一家公司,到现在也不过十多年的时间,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其实比它早得多,最初就是从军用转向教育科研领域的。虽然互联网出现以后,教育也在变化,但是这种变化非常小,在互联网运用最为发达的美国,也只有25万人在网上学校学习,而淘宝为什么可以颠覆商业模式?

对这个问题,美国联邦前教育部长邓肯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他指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工具和技术的变革(如PPT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二是教学模式的改变(如慕课),三是学校形态的改变(教育结构的变革)。我们恰恰在学校形态与教育结构变革上停滞了、中止了。

所以,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最主要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必须颠覆传统的教育结构与模式,对学校形态进行新的设计。要想真正利用互联网来改变教育,我认为应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变革。

第一,要努力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社区。

我们现在整个教育体系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的,它主张大规模,强调效率优先,主张以知识传播为主要目的,这些一直没变化。而这个东西不变,教育的“淘宝”是无法登场的。必须把以知识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

现在的学校,不管学生住在哪里,都必须早上按时按点到学校来,准时学同样的内容。为什么要把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习惯的人强制性地安排在同一个教室呢?未来的学校,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通过团队来学习,在家里学习,在图书馆学习,自己来解决学习过程中大部分的问题。一人一张课表,随时调整内容。在未来,无论你在哪所学校,无论你在城市还是乡村,都不必按部就班地学习各门课程,而是基于个人兴趣和解决问题需要而进行自主性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学生可能不再需要我们为他提供一个非常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在完成自己最初的知识结构以后,通过自主的学习,建构能够满足自己学习需求的个性化的结构。这种模式要打破了,国家只需要给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可以了,学分、学历、学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学到了什么、分享了什么,你建构了什么、创造了什么。

第二,建立教育的国家标准和国家教育资源库。

首先要建立国家教育标准。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学习内容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越是自由,越是定制,越是个性,越是需要建设高效优质的学习中心,越是需要国家力量的整合。教育是文化的选编,教育首先要传授我们这个国家、民族所崇尚的价值观。如何选择,国家是有责任的,必须建立国家标准。这个标准要科学,应该更个性,应该有最低限度的要求。

定了标准以后,提供什么教学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应该举全国之力,把全世界最好的资源(包括国内外民间教育机构甚至个人开发的各种最优秀的资源)整合在国家的教育平台。现在一方面教育投入不足,一方面又有大量的浪费。每个县、每个学校都去建自己的教育平台,都建自己的资源中心,都去开发自己的课件,那么多的投入,太浪费了。这就需要国家组织专业团队,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把资源整合起来,使死资源变成活资源,把静态的课程变成动态的课程。

第三,要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

什么算好的教育?什么算真正掌握了知识体系?怎样才算是真正有用的人?怎样检验和评价学习的成果?这就需要用评价去推动改革。评价和考试是我们改革发展的风向标,现在我们评价的技术太落后了。中国目前没有一所大学真正具备了判断人才水平的能力。什么是好学生?真正把自主权交给学校,没有校长敢要。这就是我们没有好的评价机制。我们的评价不是为了改进,而是为了贴标签,是为了选拔,为了淘汰。这样一种考试评价机制要有变化。

未来的评价主要不是为了鉴别,而是为了改进。在学习的早期过程,可以用大数据的概念,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在记录过程的同时,要发现这个学生的知识点缺陷,及时帮他改进。同时,未来的考试评价会更加重视实际能力而淡化文凭学历。未来的大学也可能出现全新的模式,可以不用限制上大学的地点,也不用管在什么地方上大学,只要能够通过严谨而且经过国际认证的评估,来证明你自己对某一理论的精通和理解,就可以进入社会找到工作。如果这样的话,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未来学校的竞争将不是学校品牌的竞争,而是课程品牌的竞争。互联网已经提供了这种可能,一个课程可以一百万人同时来学习,学校的优劣集中体现在课程的优劣。

我相信,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改变一切的时代,如果这三个问题得到解决,教育一定会发生一个让我们自己也会非常惊讶的变革,一种全新的学习中心将会像今天的淘宝一样出现,一个新的教育世界,将会孕育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来源:《中国政协》2016年第16期】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