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本专辑纪念杨丹程先生,并同时致敬各位正直、善良,热爱自由与生命,有情、有义、有爱的仁人志士和朋友们
今天,1月8日,是好友丹程离世的第三十五天,即世间习俗祭奠逝者的“五七”日。据说,“五七”这一天,离世的人会从天堂回到人世与亲友相会,若真是如此,这不正是在人世的我们所期待的吗?但愿。在此,特呈上本纪念专辑,以示对丹程的祭奠与哀思。愿丹程在天堂一切安好!
阿根廷著名诗人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应该就是图书馆的样子。我相信诗人的说法。丹程,你已在天堂,一生喜爱读书的你,尽可以在最美的图书馆里安静地博览群书,不会再有尘世的嘈杂与喧嚣来干扰你了;你还可以把你的文字种成一棵大树,让树上结满你智慧的果实,留给后来者品尝……
本专辑收录了本人的九首诗作,以及丹程的亲人和诸多同学、同事、邻居、朋友的深情留言和赠语,还有于海锦先生撰写的《虽在江湖 却难相忘》、吕音女士撰写的《难以忘怀的朋友》、丹程侄女杨圣洁撰写的《放下,多好》和外甥朱祺翔撰写的《趁早,也罢》,另外还有杨迅安先生撰写的《青葱回忆》、沈立安律师撰写的《初识丹程兄》,最后是上海作家协会会员陈连官先生撰写的《落叶为他盖棺》和我本人撰写的《悼丹程》,专辑中还穿插了丹程生前的照片和他所喜欢的音乐。从这些留言、赠语和文章里不难看出,大家表达的除了对逝者丹程的追思和祈愿外,更有对正义和善良的认同,对理想与信念追求者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精神的肯定与颂扬,我想,这也正是我们纪念丹程的意义之所在。
丹程,你走得匆忙,都来不及与大家告别,可大家并没有忘记你,你就安心坦然地定居在天堂吧!天堂有你敬仰的先哲和前贤,你有足够的时间与他们谈古道今,纵论天下;爱酒的你,更可以斗酒十千恣欢谑,百醉方休!
▋智慧树
他是一棵长在荒原上的树
终日与风霜雨雪为伍
但他茂盛
但他隐身恍若虚无不存在
他远离常人视野
即便孤单也要王者姿态
他不停生长智果
构筑一个多彩的精神家园
他通过果实与别人交谈
不舍昼夜
夕阳把他的身影拉成长线
这线似乎通往未来
▋升华与涅槃
爱鸟鸣 爱绿树红花
蜗居小楼时
也爱字里行间的春华秋实
迫于严冬的极寒
他常常将感情的火候
调低再调低
完成从明火到暗炭的转换
而这所有的一切
恰是生命的升华与涅槃
▋殉道者
他们深藏自己的宏愿
从不哗众取宠地在嘴上显摆
他们宁愿以梦为马
纵情驰骋理想的天地间
跋涉危远的万壑千岩
世界有时会陷入长久的黑暗
但仍会有殉道者燃举火把
照亮同行者的路线
他们不奢求世俗的馈赠
只钟情于闪光的文字和语
远古之书
Bandari - Sunrise Hill
▋与病共舞
恶病是魔
但被他等闲视之了
在与病痛的鏖战中
他以一杆土枪抵抗千军万马
生死的边界线上
他以无畏抢占了制高点
结局当然是惨烈的
可胜负早已被他置之度外
重要的是能鼓盆而歌
与病共舞
▋旅行
人生是一场环球旅行
每个人都是生命列车上的乘客
一旦到达自己的站点
愿意不愿意
谁都必须下车
其它的乘客
则仍将继续随车前行
早下车的早到目的地
别样的风景或是生命的本义
▋超现实
有些人注定想超越现实
尘世太不够完美
花不够红硕
树不够翠绿
燕鸣莺啼不够委婉动听
夜也太长太黑
星光微弱能见度太低
有些人注定要超越现实
心中建一块飞地
再架一座无形的悬梯
每日举目向上
脚印留在空气里
只有在攀爬中
他才能获得足够快意
有些人注定会超越现实
圣火
Bandari - Emerald Valley
▋安心做上帝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
所以在天堂的你
就安心做你的上帝吧
想读书时读书
想喝酒时就慢品或豪饮
去世外桃源拜会渊明
或与庄子共舞逍遥
若有空闲
别忘了把曾经的痛苦烦恼
从记事本上一笔勾销
▋努力过好每一天
诸多的淡定
是有些事你还没遇上
故尽可以轻蔑地视之谈之挥洒之
可一旦遇上
你也会茫然颓唐不知所措
比如绝症
比如死
注定的人性让我们是人
更注定我们
要努力过好每一天
▋至人无己
无己之己
无我之我
道也
法也
人之至人也
▋虽在江湖 却难相忘
——写在杨丹程离世五七之际
文/于海锦
“与其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挚友丹程多年前患病后每每见我对其关心且担心时,用以劝导我的庄子之言。此言不仅表达了他的处世哲学,也显露了他的铮铮傲骨。三十余年的交往,我深知他热爱生命却不愿苟活;盼有用武之地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拒绝友人的关爱却不愿被当成弱者怜悯……
但我虽久处江湖,却一直未能做到他所希望的“相忘”,仅仅减少了点登门的次数而已。去年春节偕友探望后,本拟于中秋佳节再行约聚,殊不料因家母去世重孝在身而延后。未及冬至给母亲落葬,竟在境外闻其病故的噩耗!当时热泪盈眶,不能自已。除了未能在其临终时见上一面的遗憾,更多的是难以言表的感伤与失落……
时光无情,不觉丹程离去已值第五个“七”了。往事历历,“不思量 ,自难忘”。如今我终于可以说了:我没达到老庄那个境界,让你失望了丹程!说因你卓尔不群也好,抑或彼此惺惺相惜也罢,今生今世已断难将你忘怀!——忘不了你风华正茂时的潇洒俊逸,忘不了你针砭时弊的慷慨陈词,忘不了你博学多才的随意发挥,更忘不了你为我生日而去无偿献血的义举,当然也忘不了你“与病共舞”的勇气与达观!天赋秉异却又天妒英才,痛乎惜乎难忘乎!……
让你失望了丹程:多少年多少次,我俩时常为某人某事某个问题而辩论,针锋相对各不相让,以至于有时我悻悻而去。但是你在我心中的分量却从未因此而减轻丝毫。这是我俩的缘分,更是你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功力所致。你非伯牙我非子期,却也算得上是高山流水,知音难忘……
让你失望了丹程:多少年多少次,每当我晚上如约前往,远远瞥见402室的灯光,心头就满是温馨与慰籍。一杯清茶在手,或让乐曲绕耳心旷神怡,或让思维穿越时空纵横捭阖。你的所谓陋室,曾几何时已成为多少朋友的精神百花园。无论春夏秋冬,总有花果可供采撷和观赏。如今,你竟舍我们而去!从此阴阳两隔,物是人非,往日的灯光不再亮起,世界多了一片荒芜,唯有你的音容笑貌永存我们心田!再说“相忘于江湖”,你于心何忍?让我、让我们情何以堪?……
丹程,请不要失望!
于海锦 2018年1月7日零点51分写于浦东御桥路
▋难以忘怀的朋友
文/吕音
2017年12月5日晚9点左右,正准备洗漱睡觉,杨老师的朋友老徐来电话,说东海护理院来电话说丹程正在抢救……因为肠道不适产生的厌食,前几天去护理院探视时他已经虚弱的很,可还是没想到他会走的这么急。
多年前他得了一场病,后来是得到他赠予的《与病共舞》后才知晓,若不是他跟我说因为化疗引起的植物神经紊乱,走路像踩棉花上的感觉,看他侃侃而谈绘声绘色的描述著书中的人物故事的样子,怎么也联想不到这病是生在他身上,嗓音依旧洪亮有磁性。后来,我该干什么干什么,偶尔惦记时发个信息,倒是他经常关注我的QQ,时不时发些短消息过来关心一下……现在我拼命的在QQ上、邮箱里搜索他,也难觅踪影。好在手机上尚存一些痕迹,就查我当时有没有回复,如果认真回复过就安慰些,否则就会后悔半天。
“健康的活着,有尊严的死去”,这是后来他住院前对我说的一句话,他感觉这个夏天过的很不好,胃口极其不佳,肠道也感不适。因为自身强烈的个性,知心朋友寥寥,约我见面一是告诉我一些身体近况,二是推荐我一些书籍,让我养成阅读的习惯,而后,就是表达了他自己的抉择:“到那时,我人可能已经无法给自己做出决定,但请谨记,让我有尊严的死去,不要花无用的钱和精力去挽救什么,花在更需要救助的人身上比花我身上要值些,我不相信那种远程关爱,去关心帮助身边的朋友就可以了……”那刻的他,依然坐在背对着阳台门原先一直坐的位置,身体四周是发光的……
其实近些年与杨老师很少音信,对我来说,这跟他走了有什么不一样?他不走,也恐怕永远想不到联系。不,还是不一样,一个你会牵挂的人,可能从来不联系,但你需要一种以为他还好的感觉,或者幻觉,就能放心。他突然没了,反而放不下了。那天在护理院见了他的遗容,就像是睡着了一样,这也是第一次,我不能接受一个人的死亡。好像他还应该交代些事情,好像我还要请教他很多问题。
现在杨老师人已经走了。没办法,我也知道我必将再一次淡忘他。每个人都在跟各自记忆里的杨丹程告别,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杨丹程。他生前留下了大量的写作文稿,我向您推荐。这只对我们有用,他什么都不需要了。
(作者吕音系丹程的同事和朋友)
▋放下,多好
文/杨圣洁
印象中,大伯的眼睛是瞪得圆圆的,他的脑门是亮亮的,他家的门上有许多弹痕,据爸爸说,那是二伯无理取闹,惹大伯生气,用弹弓打的,想来他也一定是个很难让人亲近的人。不过这都是我少的可怜的关于杨家人的印象中,对于大伯的模糊印象,也许并不准确。
我工作后,偶尔有一次妈妈说起父亲家那边的事,得知在我小的时候(那是当时妈妈在生活上最困难的时候),大伯曾帮到过妈妈……。像听故事一样听到这个家上一辈的恩怨,虽然妈妈只说了几句(妈妈几乎不说父亲那边的事),我还是觉得大伯应该是个仗义的人。
再一次碰到大伯,是在爷爷葬礼的筵席上,忘记大伯对我说了什么,感觉他当时的口气好像是带了点讽刺的调调,不过向来神经粗的我听过,也就忘了。
一别经年,这次却是因为大伯的离世,让我重新对他有了新的认识。先是收到表哥信息,得知大伯过世,那时自己只是叹了口气,并没有太多感想,应该是对大伯太陌生了的缘故吧。接着接到姑姑的电话,说大伯有份遗嘱,遗嘱执行人需要我到场。从徐伯伯口中,听到大伯对于自己身后事的处理结果,感觉他是个很有理性、不会对死亡悲切的人。而他对于自己房产的处置,我想他对于家人间的恩怨,也是放下了,只是已经没有机会亲口告诉家人了。
大伯三七那天,听牧牧妈妈讲了很多关于大伯的往事,他的意气风发,他的爱书如痴,他的聪明,他打赢的诸多官司,他生命最后一段旅途中的点点滴滴……不过牧牧妈妈没有太多说起大伯的怪脾气。对这些,我虽然了解不多,但还是大概知道的,大伯的个性是很固执的。也许,他的朋友们也都已经放下了对他过往的些许负面印象,而留下更多美好的记忆……
姑姑很难过,说大伯最后的那段日子,身边一个亲人也没在。我倒觉得大伯是幸福的,大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身边仍有一群可以信赖的朋友在关心、帮助他,并会替他完成所托付的身后事。
这次去了大伯的房子,书架上空荡荡的,他最宝贝的书应该都妥善安置了。仔细看了大伯的遗像,觉得他不再是我印象中那个总是瞪着眼睛教训人的伯伯了,不知是我在与大家的交流中放下了成见,还是因为照片上大伯充满英气的面容感染了我。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有很多执念,有些放不下钱,有些放不下权,有些放不下那口气…… 死亡,让死者不得不放下,也让生者学习放下。很多人世间的悲剧在于放不下,尤其亲人间的恩恩怨怨。面对大伯的遗像和遗嘱,我祈望上一代长辈们之间的恩怨早早的化解。
这世间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人,需要我们去感念、去探寻、去赞美、去记忆,那就把那些烦扰、怨恨、痛苦统统都放下吧。
(作者杨圣洁系杨丹程的侄女)
▋趁早,也罢
——悼念我的大舅舅杨丹程
文/朱祺翔
2017年12月6日 微信留言来自冬之花雨:
杨丹程先生,因病复发医治无效,于2017年12月5日22:35分在上海东海老年护理医院谢世,终年62岁。遵先生遗愿,遗体捐献上海医科大学,一切从简。
今天中午母亲转发了上述消息给我,说是来自大舅舅的好友。读后心中怅然。自己的感觉是少了点悲伤,多了点唏嘘。之后给母亲打了电话,电话中母亲的声音几度哽咽,为大舅舅的病逝而悲伤。
对大舅舅的去世,母亲觉得是一种解脱。我认为大舅舅自己一定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悲观自傲的人,甚至有点愤世嫉俗,不近人情。
不记得多久前了,应该是我女儿出生前一年,我有打算想去看看大舅舅。心中有期许,但行动上也有犹豫,我担心大舅舅还是像之前一样孤傲不羁,冷面待人。至少我最后一次见他仍然是那种表情。那是在我外公葬礼后的饭局,好像是大舅舅给亲戚朋友和小辈派发了他写的书。当时不记得太多细节,也没和大舅舅交流太多。想去看他的想法留存了几天,之后就被自己生活的步调打散了,未付诸实施。
说句心里话,我喜欢我大舅舅,而且是带着一丝崇拜的。大舅舅是我成长过程中遇见的最有学识、最聪明的长辈,他家里书架上总是排满一些难懂的、有深度的书,每个月还买不少新书来看。都上了年纪,又自学了法律,当了几年的律师。大舅舅有很多层次不低的好友,常有来往,最后的时间也是托付给了朋友。
小学时候我和大舅舅一起生活了好几年,很多有意义的回忆都在那时发生。兵器知识杂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集邮,天文望远镜,军用指南针,美国电影,培根文选,小霸王学习机……。可以说,大舅舅是我成长过程中一位重要的导师和慈爱的长辈。我觉得大舅舅一直是很疼爱我的。考上大学还给我买了第一个三星手机,还送了我瑞士手表。印象中大舅舅好像不太喜欢我们那时养的小狗。
我母亲老说我像我大舅舅,长相或者言行。看照片,确实有一点,思维的方式也是,缜密的逻辑,冷静的分析同样,我妈还说绝情的样子也是,但我不认可。相比较来看,我的际遇和成长环境比大舅舅好了许多,所以我的内心多一些宽容,大舅的心底多一层埋怨。
大舅舅性格中的两面性比较明显,对于我,他更多的展现的是善意阳光的一面,而对待有些问题,如与朋友和家人争执的时候,又多了苛刻自负的一面。这样的性格,导致有时会和家人朋友打长时间冷战。还好我不是那种人,我的问题应该是懒和托。虽然有点后悔没有去看望下大舅舅,但是罢了,本是清静地,无需染尘埃。就是不知大舅舅最后有没有挂念他这个不算孝顺的外甥。
刚翻出大舅舅写的《与病共舞》一书,看了几节。觉得我还是能看清楚大舅舅的为人的,那是一本有哲理的书,希望日后细细读来,更多的了解这个值得尊敬的长辈。
人们常说,想好做一件事,要趁早,世上没有后悔药。扪心自问,后悔吗,伤感吗?肯定的,不过都是淡淡的,像大舅舅留的话:一切从简。因为后悔和伤感治愈的只是自己,不能传达给已经离开的人……
摘录下大舅舅书里最后一段话:“大地载我以身。生使我劳作,老使我安逸,死使我安息。故善生者,也应善死。”——《庄子》
我想再摘录几句佛经的句子:“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一个愿意遗体捐献的人,我觉得称得起“圣人”。缅怀我的大舅舅,希望他最后找到了自己的佛国清静地,也放下了心里一直放不下的对亲情的念想。
大舅舅,我想亲人们都会想你的,就像此刻的我一样……
2017年12月6日
(作者朱祺翔系杨丹程胞妹杨丹婷的儿子)
▋青葱回忆
文/杨迅安
四十七年前的1971年春,我与丹程同为南中七二届学生,我在6班,他在5班,因来自同一小学的惠南镇小学,同龄同姓,本来就比较熟悉,加上同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我们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当时国家还处于“文革”时期,南中为顺应时代潮流,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小分队”,由包括我在内的我们这一届初中与七四届、七五届高中的三十多名喜欢文艺的同学组成,音乐老师姜任难任艺术指导,陆一鸣老师辅之。
此时的南中有一学生组织,称红卫兵团,丹程是“团首长”之一,他参与了队员的选拔和推荐,小分队组建后,他就担任该队政治指导员,负责掌握队员们的思想动态。在我们排练节目、外出去军营、学校、农村等演出期间,他努力克服腿脚残疾带来的不便,尽量参与或随队前往。丹程的这种亲历亲为的举动,对鼓舞全队的士气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当时的我们,也就十五六岁,懵懂而幼稚,青葱而羞涩,但总觉得丹程就像大哥,甚至是师长,思路敏捷,言谈举止得体,少年老成,我们都自愧不如。与此同时,因为经常与他在一起,也让我们耳濡目染受其影响,一步步的走向成熟。
1972年夏天,我们作为应届毕业生一起离开了小分队,新入校的同学们成了这支队伍的新鲜血液。老队员虽然先后离队,但队员们、师生间凝聚的深厚情谊并没有随时间而消淡。
2016年5月,小分队全体队员在分开45年后重新聚会举办联谊活动,组委会邀请丹程出席,当时丹程因健康原因不能前来,但他还是向大家发来寄语,表达了他发出自肺腑的祝愿:“希望各位老师、同学保重身体!”
如今,丹程已先走一步,我们“南中小分队微信群”全体群友都十分怀念他,并为他的早逝感到惋惜和痛心,在这民间祭奠逝者的“五七”祭日之时,我谨代表当年南中小分队的同学们以此短文缅怀丹程!
(作者杨迅安是丹程的同学和原学校文艺小分队的队友)
真我的风采
刘德华 - 真我的风
丹程是个航天航空迷和业余军事分析员。本图是丹程原先收藏的
▋初识丹程兄
文/沈立安
因我并不是从小在惠南镇长大的,对曾经叱诧南中的风云学生之一杨丹程,我在结婚之前一直没有什么交集。
几次听说到丹程兄,是在我姨姐陆鸣口中。原来他们是志趣相投 、不定期聚聚,比较聊得来的好友。为跳脱于世俗的男女有别和年龄大小,他们一律称彼此为某某兄。因为陆鸣兄的一次引荐,我算正式认识了丹程兄,虽然我比他小了六、七岁,他也照律称我为立安兄。
初识丹程兄,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有着深沉的爱国情怀,做人又很真。所谓爱国,不是自我标榜的如何如何,而是他极其关心我国的国防工业发展,尤其是他在获知我大学学的是航空金属材料,直接为制造军机搞研发的时候,尤为感兴趣。我们俩谈起我国军机现状时,没有任何的距离感,仿佛彼此都是在航空工业战线上工作过的同事一样。
后来经我了解,丹程兄是一名民间的航空爱好者,他时刻关注着国家军机方面的发展,哪怕是点滴的突破。事实上,他也为这个爱好付出了许多,除了订阅、购买军事航空方面的期刊书报,他还数次拖着残腿跨越千里,远赴深圳、珠海参观航展。丹程兄这样做,殊为不易。一是路费巨大,而他的工资收入又很有限,听他说,常常需要早早地存钱,存够一年才能凑足过一次观赏航展瘾的钱。他为我改换行业感到惋惜,说为什么不在航空工业战线上继续发挥特长。他说这话时语气里带了些许的责备,我知道这是出自他对航空技术的偏爱和对祖国航空事业发展的期待,这都是发自他内心的。他的话,曾经使我有点惴惴不安,甚至有些汗颜。是呀,国家培养了我,我却做了航空工业战线上的逃兵。
丹程兄自己没有子嗣,却对小孩格外喜欢。有次我带儿子去他家玩,看到我年幼的儿子挺乖巧的,他便十分慎重地拿出珍藏的《航空手册》,送作见面礼物送给的儿子。我想丹程兄此举,是想在我的下一代身上撒上一颗种子,继续寄托他对航空强国的梦萦和情思吧。那天聊了一会儿,我儿子就又兴致勃勃的缠着丹程兄,用他的天文望远镜,兴趣盎然地观看起璀璨夜空了。
我初次见到的丹程兄,不需要深聊,便知道他是个兴趣广泛兼具爱国情怀的一位兄长。肢体的残,一点也没有影响他的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反而更激发了他进入更深的思想领域进行探索。
以上聊聊小文,谨以纪念丹程兄。
(作者沈立安为丹程的好友陆鸣的妹夫,执业律师)
▋落叶为他盖棺
文/陈连官
2017年的这个冬天,那飘落的叶,纷纷扬扬地为一个凋落的生命盖棺。这个生命的飘落,拨动着许多人的情感之弦。
这个生命名叫杨丹程,62个春夏是他岁月的年轮,2017年12月5日他走不过这个冬天,在晚上10点35分的夜色中去迎候第二天的黎明。
那晚,落叶缤纷,在与癌症抗争九年八个月之后,他在东海之滨的潮起潮落中,安静地睡了。
1
2017年的最后一天,我写下了这一年的这篇悲情文字。我沐浴着暖暖的冬阳,桌前的缭绕龙井散发着清香。我远望窗外的万物生长,在感受着生命美好的同时,感悟着“生命”的深刻命题。
杨丹程离世的消息是在“华夏书院”的微信公众号上获悉的。那天,翻动着悼念他的文字,他的音容便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
1988年,当时我在南汇县委宣传部工作,因为组织“振兴中华”的演讲比赛,便和他相遇在春天里。
只记得丹程是拖着残疾的腿前来的,演讲稿是他自己所写,文釆极佳,很有思想的深度;他的演讲声音很动听,有质感有穿透力,如经受了岁月的风霜那么地浑厚。后来,他得了上海市“振兴中华”演讲比赛的一等奖。再后来,不常见到他,但一直记着他的名字。
前些年,相识丹程的妹妹丹婷,问起过他的近况。我在写中国爱国实业家、他的外公穆藕初时,便也会想到丹程。一直不见,以为丹程很好,想不到他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叶的飘落中已经远行。
人与人的相遇相知,不在于相交时日的多久。与丹程只有几面之缘,便深刻内心,相必是他的才识所致,让现在的我,在暖暖的冬阳里为他哀泣。
许多人说他是孤傲的,我并不这样认为。回望丹程的一言一行,他有着对生命的本真认知,更有着对生命的豁达从容。
2
在丹婷纪念她哥哥的文字中,我读到了丹程对生命的无畏。
丹程十几岁时,因游泳时不慎细菌感染到血液,生命垂危。是当时在南汇巡诊的一位姓宣的老教授挽救了他的生命,但腿便留下了残疾。
因为残疾,他不能参加高考,在自学中增长才知;因为残疾,他进了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单位;因为残疾,他常常与爱擦肩而过,直至四十岁时与一个叫苏宁的女子结了婚,因为妻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膝下无一子一女。
2008年5月,丹程被确诊为肠癌。而在这之前的一年里,他的大便出血被医生误诊为痔疮。
命运对于丹程而言,有着太多的磨难和苦难。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中,他有足够的理由,去抱怨生活的不公,怀揣着厌世之情去橫眉怒目于人间世象。但丹程不这样,在入住上海瑞金医院治疗期间,他笑谈人生,宽慰病友。在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出院后,便开始了长达九年与病魔的抗争,与生命的赛跑。
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丹程一直在新媒体写着他的文字,同时做着法律援助工作,匡扶正义。
180万字一千余篇文章和《与病共舞》便是他人生的书写。
因为对生命的挚爱,丹程生前有好多谈思想谈文字的友人。我,仅是他一个或许不知姓甚名谁的过客,但这不妨碍我对他的揖拜,为他远去的背影作深长的遥祭。
3
人,总是要远行的,丹程远行得坦然和从容。
在“华夏书院”推送纪念丹程的专辑中,我得知丹程生前喜欢《送别》、《星空》、《Until the Last Moment》(直到最后一刻)、《Forever Love》(永恒的爱)、《Before I Go 》(我离开之前)、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等音乐。
我就这么地播放着,在音乐的流淌中,与丹程作着心灵的对话。
翻阅着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丹程随笔集《与病共舞》,分明是翻阅着丹程的人生华章,读到了他对生命的敬畏。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篇《我最后的叮嘱》中,他这样书写:
一、如发现病灶已广泛转移,请医生只作最简单的手术。
二、如陷入脑死亡或接近脑死亡,则坚决中止“抢救”、“治疗”。任其消极“安乐死”。
三、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家属不得向医院提起诉讼。
四、若死亡,尽快通知上海红十字会遗体捐献部门,随身衣物鞋袜即穿即可。这远不是一个浪费钱或是礼仪的问题,请务必尊重。
五、不必通知亲朋好友到场告别。遗体送走,清静最好。
六、“小灵通”通讯合同,年底终止。也可提前终止。如有不知情的亲朋故旧询问,请简要说明情况并代我致谢。
七、我录《庄子》之言,赠与关爱我的每一个人:“大地载我以身。生使我劳作,老使我安逸,死使我安息。故善生者,也应善死。”
默读,是无言的伤悲;静读,是心灵的潮润;注读,是一个生命的起舞。
早在2000年1月17日,丹程和他的妻子苏宁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
这是他们夫妻生死与共的相约,是对生命淡然坦然的契约。他们成为上海第一批遗体志愿捐献者,践行着“生者善死”的人生最高境界。
2003年,丹程之妻去世。我想,丹程是很平静地送走了苏宁。这种送别,有着人生通透般的纯净。
和丹婷交流,大哥遗体何时火化?丹婷回复,遗体捐献,哪有火化!
丹程的远行,没有人告别。只是,在一年之后,将在浦东临港陵园里遗体捐献者的碑上,刻上杨丹程的名字。
秋冬的落英纷扬,与丹程的思想化作春泥。春天里,便是怒放。
2018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生者负暄冬阳,辞去旧岁,面朝大海。
哀呼,记取。一个平凡者的无字碑,刻在我们的心灵。
(作者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悼丹程
文/朱延华
丹程离世当晚,我就获悉噩耗,可因为远在千里之外,更主要的是印象中或眼前浮现的都是豪情万丈、意气风发的丹程,故几乎没有半点他已不在人世了的感觉,时过一月有余,至今仍是。
人生大事,莫若生死。丹程生前对生活的达观,临近生命终点时对死亡的那份坦然,决非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这或许就是生命的高度和厚度吧!
丹程这次离开得突然,因为遗体捐献,故也没有举行任何世俗形式的告别仪式,但却仍有无数的亲朋好友在缅怀、追忆他,这是非常难得的。有朋友形容丹程和他久居的小楼,是有思想、有追求者们的精神园地,我以为也是很贴切的。
丹程的记性出奇的好,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就是智商高。比如遇到事情,丹程因为记性好,可能会很长时间一直放在心上;同此情况,特别健忘的我,却很快便会忘记。因为健忘,我读了许多的经典,可是能记住的内容和细节很少,这也是我常常苦恼的一件事,可是也没有办法,只能顺其自然。但好记性的丹程就完全不同,博闻强记,引经据典,从来都是那么的挥洒自如。
丹程的一生是平凡的,虽才高八斗,能文善辩,可他一直甘于待在最基层,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努力与付出,以自己的文字和行为影响着周围的人,从而贡献社会。而这,我认为正是他最难能可贵,或者说是最伟大之处。丹程光在离世前的三年多时间里,就写下了一千一百多篇政论类文章发表在网络新媒体上,这对于一个一直在被癌症折磨的病人来说,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毅力呀!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想,中国虽然需要史诗级的大英雄,但更需要像丹程这样有理想、有追求,既努力学习,又勤于思考,并还能忍辱负重、坚韧不拔地去付诸实践的平民英雄,这才是真正改变中国和世界的力量。而像丹程这样的所做所为,其实我们每个普通的健康人若能稍加努力的话,也是可以做得到其十之七八的。
社会需要众多的平民英雄来加以改变,有丹程这样的榜样在前,我们何不也努力为之,从而来体现我们每个人自身真正的价值。与此同时,我们不也就改变并提升了自己吗?!
今天是丹程的“五七”祭奠日,草就此文,以表达对丹程的一份缅怀和敬意。丹程,愿你在天堂一切安好!
2018年1月8日
(作者:Z.Y.H)【来源:华夏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