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无数的圣贤哲士们都在探究和思索:人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知道,人的生命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于物质的追求包括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享受生活的安全与便利,以及知识与经验的日臻完善;对于精神的追求是指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以达到内心的充实和喜悦。在世界上的万般物种之中,只有人类面临着这种特殊的挑战——怎样使精神主宰物质,按照良知指引的方向生活。
正是由于人类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追求,所以人类的文明成果也同时凝聚了这两方面的成就。人类的精神追求带来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在此领域人们求索生命的意义、善恶的标准、伦理道德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寻求解决内心冲突和人际冲突的最佳途径,借以达到内心的充实与宁静;人类对物质的追求则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了解物质世界的特性和自然界的法则,从而使人类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增加、日臻完善。这两方面成就构成了当今世界的文明,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以这样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有两个相对应的层面:对应于人类物质需求层面的是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的智慧与才能,着力于满足人精神层面的需求的是帮助人们体现其精神价值、获得人格与心智的成熟。
一方面人们需要通过知识、技能和运动的教导和训练,增强体质,增长智慧,发挥创造才能。另一方面,人格教育借助于伦理道德的教导和训练,使人达到内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让我们的孩子获得心智能量。
在教育的两个层面中,人格教育理应居于优先地位,这一点可以从心智与身体的关系来体现。人对于心智的追求在于精神上的满足,要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人的身体则不断寻求着物质上的满足,要过得舒适、安全和便利。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在社会和群体中发挥作用,与他人愉快相处,并从人际交往中彼此受益,就必须要让心智的追求驾驭身体的欲望。换句话说,人类的心智与身体之间应当建立起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先后有序关系。当处于主体位置的心灵能够引导处于客体位置的身体时,人才能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眼前的物质欲望,努力满足他人或群体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由此实现共同利益。
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处于主导地位,就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私利、及时行乐和肆无忌惮的不道德行为,从而在社会和群体的人际关系中造成种种问题,最终也会使自己陷入孤立、痛苦、空虚和失望当中。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就曾经这样说:“教育一个人的知性而不培养其德行,就是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危险。”因此,如果教育者只传授科技知识,只注重孩子的智育和体育,而不重视培养孩子的良知和人格,就会给孩子带来问题,也会殃及社会。
(作者:包丰源)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