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清平市场里平凡却有代表性的“创梦”故事,年轻姐弟传承40年小店

发布日期:2018-01-23    浏览次数:710

        第一代

   从流动地摊到固定租铺

   第一次见菁菁,我问她:你间店开了多久?她说:我间店是我妈妈开的,40年前我外婆就在清平路一带摆地摊了。是外婆带领一家三代踏入这一行的。

   我迫不及待地说:我想见见你妈妈。

  我妈在马来西亚呢。

  旅游吗?

  不是,我家在马来西亚有一间鳄鱼肉加工厂,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我妈要过去那边打理。

   40年?三代人?地摊?店铺?外国开厂?这些字眼吸引着我,我知道这里面一定有故事。我写美食专栏多年,美食是活化石,吸引我的,往往是美食背后的故事。一席菜好与不好,技术只占小部分,我感兴趣的,是主人公的人生阅历、对食材的理解、做菜的观念。美食要有温度,既有薪火相传的风俗传统,也应体现亲情及个人命运。

   果然,从菁菁口里,我听到了一个药材干货行的传奇故事——

   菁菁妈妈叫伍丽少,外婆叫刘雁甜。她们家原来是顺德杏坛镇龙潭村人。刘雁甜最初在广州长堤一带当走鬼卖虾米,连个摊档也没有。还在读中学的时候,伍丽少和妹妹就已经不时跟着妈妈来广州卖虾米干了,卖得最多的一次,得了7块钱,她们兴高采烈,感觉已经发了一笔财了。

   卖着卖着,刘雁甜母女们渐渐在清平路一带固定下来。听说干货、中药更好卖,于是她们便开始少量进些低价的来试,赚取批发与零售之间的差价。19793月,清平路药材市场复苏,刘雁甜母女们获得了一个合法的摊位,只有1平方米,每月租金15元,后来增到30元,再后来是60元。原来的摊位没遮没拦,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清平市场搭起了铁架,上面加了盖,变成铁棚架。随后,摊档快速繁殖:从五六十档急增至2000档。这里零售为主,兼做批发,率先实行五不限:不限所有制、不限价格、不限地区、不限品种、不限交通工具。很快,清平药材市场成为广州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成功样板,成为广东对外展示中国经济开放的标志性成果。


   第二代

   从独立开店到国外设厂

   正是这个时候,外婆刘雁甜提出分家。据伍丽少回忆:我妈说,女儿迟早要嫁人的,早点分家会公平一些。于是她把这些年赚来的钱2万多元全部拿了出来,分成5份。她功劳最大,独占2份,我得到1份,有5000元。妈妈对我们说:这些钱是我与你们辛苦赚回来的,归你们自己处理。如果你们觉得要孝敬父亲,就给他一些,如果你们不愿意,也可以不给。多年之后,伍丽少还能清晰地回忆母亲刘雁甜的这段话。

   我听了被深深震动:刘雁甜,一个来自农村、可能没读过多少书的女人,竟然深谙公平原则,又没有违背伦理孝道!这一点对丽少日后的做事原则影响巨大。

   伍丽少把5000元分了两份,给了父亲1000元,自己留下4000元。就靠这笔钱,伍丽少在清平路上租了一个独立摊位创业,那是1982年。到1990年,清平路露天摊全部拆掉了,重建了一个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室内市场。伍丽少也登堂入室,生意越做越大。

   几十年来,伍丽少入货严格,不允许自己行差踏错。不同的货有优有次,价钱不一,但绝不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她对孩子说:我们这样的定点店,来拿货的人都有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交情,我们绝不能假,否则一次买卖就断送几十年的信誉了。

   后来,竞争的人多了,生意不好做了,许多原来一起干的人转行的转行,出国的出国,但伍丽少和妹妹却一直坚守。2000年前后,伍丽少发现有人卖东南亚来的鳄鱼肉干,有潜在的需求量。于是,她辗转打听,亲自到马来西亚开了一家鳄鱼加工厂。从此,伍丽少从单纯的批发商华丽转身成为生产商兼批发商。每年有将近半年时间,她都会到马来西亚蹲点。她吃住在厂里,条件简陋,没有娱乐,言语不通,但她依然靠着一个当地华人翻译,扎扎实实地经营着。厂里雇了10几个缅甸和印尼工人,最多的时候雇了40多人。由于质量保障,订户渐多,慢慢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产品更是远销美国和加拿大。

  

第三代

   从实体门店到网络经营

   约菁菁采访那天,她一直电话不断,都是订货的。她告诉我,每天晚上她要忙到2点才睡。昼夜不停地从微信上接单,抄地址,白天在店里面除了卖货,就是按单发货。她的朋友圈有3000人,有30个二级批发商,每一笔订货都反馈到她这里,由她制单并发货。有些客人凌晨一两点才在微信上订货,而她几乎是一刻不误地做单。由于发货量大,快递员甚至把他们店作为收货点,每天早、午、晚三次收货。除了春节的常规歇市之外,菁菁和家人几乎全年无休。

   有一天晚上,我在微信上向她征询,阿胶糕有什么效用,卖什么价,她马上把疗效发我,价钱及快递费,一笔一笔列清,训练有素。我把钱划给她,5分钟后,她已经抄好了地址,拍张照片发来给我,并说,明天你就可以收到货了。

   我问她,为什么不请一个人来代你接单发货?她说,交易金额大,基于安全考虑。另外,每批货价不一样,一般人是搞不清楚的。为什么不买一台打印机,代你手抄地址?她说,店面的桌面太小,放不下一台打印机。

   除了维持妈妈开创的店铺,菁菁和弟弟更重视传承和创新。在不断钻研中挖掘品牌产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她的手制阿胶膏,她隔天就要做一批。

   从前菁菁不吃阿胶,嫌它有一股腥味。但经过不断研发,发现把阿胶粉、核桃、桂圆、红枣、黑芝麻、枸杞、客家黄酒这7种东西混在一起做成的糕,特别好吃。菁菁的手工阿胶糕坚持几个原则:一是零添加(不用防腐剂和凝固剂等);二是熬糕过程中不添加一滴水,只用客家黄酒熬制;三是不添加一粒糖(牢记妈妈的吩咐,不放糖的阿胶糕,糖尿病人都能吃);四是每一块都用真空独立包装,务求把营养锁紧。

   制作阿胶膏是个繁重的工作,菁菁更愿意到她妈妈在番禺的那个家进行,一来那里有一个宽敞的大厨房,二来这种做法最初是妈妈教的,在妈妈家做似乎更得心应手。

   首先要把一块块的东阿阿胶打成粉末,然后加上去核红枣、去壳核桃、黑芝麻、枸杞、桂圆。备好了料,菁菁要在煤气炉上架一只大黑铁锅,倒入以上7种材料,用一只木制的锅铲,一边煮一边搅拌,分秒不停,一直到煮开,改为文火,再小煮一会儿才能停火。此时锅里的材料已经凝固成了糕状,把它倒入一只陶瓷海碗里面,让阿胶糕自然冷却,几小时后把它放入冰箱。第二天取出来,用刀把大糕切成大薄片,放入食用胶袋里,装好压缩。再切成正方形的小片,每一小片都有独立包装。菁菁坚持亲自主理,所幸她的丈夫乐于在后面帮手,揽下了切阿胶的力气活。

   2016327日,我参加了顺昌店的一个庆典:这天是菁菁弟弟顺昌的儿子的满月宴。这一天,顺昌四代同堂,太婆刘雁甜来了,奶奶伍丽少来了,国内外的亲朋好友,还有交往几十年的老客户都来了……融融乐乐,济济一堂。

   置身这热闹欢乐的人群之中,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电影里面的回放镜头:一位中年妇女领着两位小姑娘,背着箩筐,走出了杏坛镇龙潭村,闯入省城,从沿街摆卖到登堂入室,从异国办厂到产品远销大洋两岸……百感交集。

   三代人的40年,见证了清平市场的血汗与繁荣。见证了广州药材、干货行业的发展和传承……

   或者,每一个在旮旯角落里坚守的小店主,都有一个撼动人心的创业梦吧?


(作者:钟洁玲)【来源:南方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