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乡愁,回归心灵家园

发布日期:2018-01-24    浏览次数:802

——评央视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赢得全社会普遍共鸣。今年元旦起,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百集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再次牵出人们对生我养我的故乡的无比眷恋,各界反响热烈,一些专家学者对此专门撰写文章抒发内心感想。现摘录4篇,以飨读者。


寻找共同的文化根脉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贾新奇)

乡愁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自从有了故乡的概念,乡愁就成了人类心灵中的一种情愫。

简单地说,乡愁就是因向往故乡却不能如愿而产生的愁绪。首先,乡愁是生活在异乡的人所特有的情感,与始终未离故土的人无涉。其次,乡愁意味着精神上的漂泊状态:离开故土的人们,尤其是那些自愿离开故土的人们,原本是要到外边的世界追寻更好的生活,但结果发现外边的生活并非完美,而遗留在故乡的人与物对于造就完美生活不可或缺。是什么被遗留在了故乡?或许是我们的亲人,或许是某种生活方式和观念,或许是自己熟悉的山川草木,又或许是往昔生活的足迹。对人们来说,这些通常是不可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愁乃是人与自己的根脉相分离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再次,乡愁不是单纯消极的东西,它标示着人们对某些人与物的珍视与眷恋,以及以某种方式回归故乡、接续自己根脉的冲动与可能。

从以上方面来理解,央视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所讲的,正是关于当今中国文化根脉的断裂与接续的故事。在这里,镜头对准的是从中国数以百万计的村落中精心选取的一百个。这一百个村落的样貌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在那里生活的人们坚守着优秀的传统美德。透过镜头,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生动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这些鲜活生命和生动故事所承载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不是书本上的传统,不是已走入历史的传统,而是生机盎然的活着的传统,是我们应该珍视和接续的根脉。

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走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路上,而近几十年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尤其迅疾。但是,我们究竟追求怎样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既事关重大,又难以明确回答。这就像一个人,由于不满意于原本的生活而离开故土,到外边的世界寻找更理想的生活。可是,怎样的新生活才是真正好的生活?这种好的生活与故乡的一切有怎样的关系?面对这些问题,他不可能不颇费心思。

毫无疑问,一个多世纪特别是近几十年的现代化历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成就。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足,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整个社会的蓬勃活力,所有这些都是百年前的中国难以想象的。但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拿普通人的切身感受来说,我们的生活节奏过于紧张,没有闲暇来品味生活、充实自己;我们过分热衷于支配自然、战胜自然,而失去了对天地的敬畏,以至严重破坏了环境;我们沉迷于物质,而内心越来越空虚与迷茫;我们越来越强调个人和自我,以至相互之间日渐疏远,甚至充斥了许多冷漠和敌意。在这种大背景下,回望所走过的道路,就会发现,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巨大代价,遗落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一个在异乡奋斗的人,一旦体会到漂泊感,对故乡的珍惜与眷恋就会与日俱增,一句话,乡愁将引领他回归故土,寻找并接续自己的根脉。一个人是这样,一个社会同样如此。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的中国社会就是这样;更加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社会的文化根脉并未断绝,至今仍深深扎根在那些古风犹存的乡村,扎根在那些纯朴善良的民众当中。《记住乡愁》所展现的就是这一存在于乡村和普通民众当中的文化根脉,而它出现在今日中国的电视荧屏上,本身就反映了中国社会回归和接续自己文化根脉的强烈愿望。

对于以上的说法,一定有人持不同意见。不管这些不同意见具体是什么,根本上大都归结为这样一点:传统文化毕竟是传统的,因此不可能凭借它来构建现代文明。这话部分地正确。假如传统社会及其文化一切皆好,我们就没有必要走出传统、走向现代,如同一个人对故乡的生活心满意足,就不会自愿地离开故土、到外边的世界去闯荡。既然一个人自愿选择离开故土,就说明故乡的生活不够完美;既然一个社会决定了要从传统转型为现代,就说明传统有其局限。很清楚,仅凭借传统文化,永远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但同样真实的是,现代文明的构建应该基于传统。因为基于传统,才表示出一个民族尊重自身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珍惜并善于利用民族的文化遗产。

对于怀有漂泊感的异乡人来说,可取的做法不是忘却乡愁,也不是在乡愁的促使下迁回故土,而是通过回归故乡,从故乡汲取灵感和力量,最终把异乡建设为新的故乡。

 

珍视民族历史与传统

(作者: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包路芳)

从今年元旦开始,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百集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让人回味无穷,它像一只温柔的手,触摸到人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无法释怀的乡愁萦绕脑海,不能不回想起遥远的故乡、老家的乡音乡情乡味。一个接一个的古村落展示,已经不限于表达古老的沧桑、奇特的布局,或者特殊的人和事,而是每一集都试图提炼出一个主题,一个村庄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传递,一个表层生活后面的文化逻辑,物质表层包裹下的人类灵魂。看得多了,竟然连成一片,所有的村庄故事,表达的正是剧烈变化的中国。这些变化代表着中华文化变迁,所有村庄的文化都似曾相识,有着高度一致的文化内涵,整体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图谱。

百集故事刚刚展开第一季的成果,就已经让人感觉到中国村落文化的多姿多彩。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黄土地的依山借势、北方大院的严谨布局、南方山地的人杰地灵、水上居民的渔歌唱晚、多民族村庄的和谐宁静……我们祖国地大物博,自然环境千姿百态,辽阔的大地上资源丰富,人们以自己的智慧开发和利用自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活形态及文化传统。

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中国人的精神结构和社会结构是完整而且互相配合的,文化变革缓慢而平稳。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精神结构主体,以忠解决个人与国家的“公”关系,以孝解决个人与群体间“私”的关系,很好地规范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可以说,那是一个缓慢平和的时代。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经历了自满、自足到失落、回归的曲折过程。我们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通过精耕细作和儒家文化的维护,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基础上养活了比别人多得多的人口。到了近代,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攻开中华的大门,中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历史不堪回首。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开始回归。

《记住乡愁》要挖掘的是民族文化之根,要记住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乡愁”里反省和发掘中国文化的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尤其是,要在世界文化比较的坐标下,审视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面对21世纪的文化挑战,我们坚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有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站在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坚实基础上,放眼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潮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乡愁让我们再出发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 徐 平)

走在忙碌的都市,总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似曾相识,却又陌生。就像一首歌的歌词说的那样:城市的柏油路太硬,留不下脚迹。我经常要靠看照片,才能确定这一年去过什么地方,依稀画出人生的历程。每天早晨起床,总有一种疲惫未去,焦虑又来,没完没了,循环往复,生活富裕了,却找不到宁静的感觉。好似席梦思床垫太软,托住了我们的肉体,却难以安放灵魂。只有在睡梦中回到贫穷但快乐的童年,回到偏僻但温暖的故乡,那山那水那情那味那音……才能让我们找回片刻的安心。这或许就是我每天期待百集系列片《记住乡愁》的原因。记住乡愁,好一个“愁”字了得。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和国家有过我们这样的独特经历。五千年文明史,漫长而悠久。很多国家和民族,犹如灿烂的流星,辉煌过后就立即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则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古老的农业文明,在经历了近200年的工业文明狂风暴雨洗礼后摇摇欲坠,却在飘摇中重新站立起来,爆发出无比巨大的能量。实现民族独立之后,伟大祖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改革开放以后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快速发展。童年饥饿的记忆犹新,憧憬起手表、自行车、电风扇、收音机的三转一响老三样很快被冰箱、彩电、洗衣机的新三样”替换,进入新世纪后,购车、买房、旅游为代表的“新新三样”成为主流。三十多年时间,中国人走过了其他国家二三百年的历程,变化之大让人惊讶。

以农村建房史为例,改革开放初拆祖先的房盖新房,八九十年代拆父亲的房,新世纪前后拆自己的房,而新生代农村子弟干脆进城买房。中国人的家庭规模从过去的五世同堂、四世同堂到现在小家庭为主。从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到现在城市化率53%左右,产业结构的三角形倒了个,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了数千年安身立命的乡土,汇聚在陌生而快速成长的城市。不过,在感觉物质丰富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感到精神孤独。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和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表明一个不平静的时代和资本独霸世界的到来。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中国文化转型,他极力倡导文化自觉: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理论得到海内外的广泛响应,成为当代重要的文化思潮。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感受到国家的巨大变化和自身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很多人也感觉越来越不踏实,不仅有人自认为“屌丝”,更有人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记住乡愁》不仅是一种文化寻根,更是一种文化反省,那些历经千百年的古老村庄,给我们的不仅是沧桑历史,更有着中华文明千年不败的内在文化基因。

21世纪的世界,谁主沉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味着给世界文明以新的贡献。那么,我们拿什么奉献给新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记住乡愁》绝不仅仅是文化回归,更是一场文化自觉,我们要找到文化之根,从这里重新出发。面对全球化的世界,从老根上长出更加壮实的新枝,让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在世界之林里更加根深叶茂。


守住价值原点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 范玉刚)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

乡愁是一碗水 乡愁是一杯酒

乡愁是一朵云 乡愁是一生情

这是大型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主题曲的歌词。它唤起的不仅是人们儿时的记忆,更是整个民族的文化寻根之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如何“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价值传承,更是一种现代人的心灵叩问。

当下的中国,城镇化的脚步轰隆作响,乡村的面貌也在快速改变,伴随高楼的拔地而起,人们越发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愈发怀念自己的故乡。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过年费尽周折返乡的那张火车票,是记忆中家乡那淡远的山、青黛的河、年味的风俗,抑或家乡的一棵树、一口井,甚至就是传承久远的家谱家风或者美食的飘香。乡愁是有根有灵魂的,是一抹文化的根脉。

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通过展现传统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之物、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梳理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传承千百年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讲述那些体现着孝道传家、讲和修睦、积善成德等生长于斯的本土本乡的故事,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旨在探索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文化的基因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原本延续的文化根脉,以及深藏在文化基因中的家风祖训、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行进在现代化途中的中国人,如何安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就是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当下价值所在。

记住乡愁,就是踏上中华传统文化的寻根之路。乡愁不仅是一种个人的情绪,也不仅是一代人的共同情结,同时还蕴藏着无比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100集《记住乡愁》,其实是一张乡土文化列表,乡土文化的价值就隐藏在乡村家家户户的楹联上,隐藏在村民代代相传的故事中,隐藏在那些逢年过节才郑重示人的祖训家谱里。如同隐秘在秀美山川背后的敬畏之心,那是对天地与自然的敬畏、对祖先与传统的敬畏。每一个村落和村落中的故事所表现出的淋漓尽致的传统和这种传统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追求,都让人动容。

在对乡愁诗意回望的传承中,人是古老文明活的“载体”,它让我们理解什么叫师道尊严、什么叫商道贾德。晋商成功不全在经营里,徽商成功不全在谋略里,在最根本上是做人。乡村舞台上年年上演的老剧目,戏里戏外诉说的都是成人的故事,信守承诺、善待家人和相邻、忠勇传家等等,其实他们传的是人心,而人心就是最大的价值,正是人心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

记住了乡愁,就知道了我们是谁,将向哪里去。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文化之根,记住心灵的家园。《记住乡愁》所传递的价值是教会人们如何安心——安顿现代人日益焦虑的心灵,如何铸魂——守护民族文化的根脉。《记住乡愁》使我们懂得,承载着乡愁的乡村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体现了天、地、人三者的统一,张扬了中国人家国同构的情怀。这正是中华文化的根本,也是中国人的价值原点。


【来源:经济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