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提醒你注意十大用药误区

发布日期:2018-01-25    浏览次数:766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办的全国安全用药月活动启动。中国药学会指出了10大安全用药误区。这些用药误区涉及保健品、抗生素、非处方药等多种类型,是公众误识率较高、潜在风险较大、行为矫正较难的错误用药行为和观念。其中,关于中药的使用误区尤其应当引起老广的重视。

 

◆◇误区一:保健食品当药吃

案例:据武汉晚报报道,52岁的资深糖友李女士以为吃保健品,就可以不用吃药和打胰岛素控制血糖了,结果血糖不降反升,最后还引发并发症,左眼几乎失明。

解读:类似李女士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不少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长期服药,担心有毒副作用,又误认为保健食品对疾病有直接疗效,就拿保健食品当药品服用。

事实上,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而药品从研发到临床需要科学严谨的论证和试验,被证明安全和有效才能上市。保健食品根本不能替代药品。

专家提醒,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目前还没办法根治,需要长期服药。患者不要迷信保健食品、降压降糖仪器等可以替代药物使用,以免引发多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如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可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而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血管造成严重损害,引发心梗、脑卒中等,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误区二:多种药物叠加用

案例:据东方网报道,感冒的小王为了尽快缓解症状不影响面试,随意搭配了三种感冒药吃,结果导致血尿,确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

解读:很多人认为生病了多吃几种药,疗效会更好,病好得更快,其实不然。专家指出,消费者要注意含同种成分的药品不要重复服用。有不少中成药表面看是中药,但实际是中西药混合制剂。如降糖药消渴丸含西药成分格列本脲,与其他降糖药联用时,剂量叠加,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药师梅清华告诉记者,类似感冒清、新复方大青叶片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均含有非甾体抗炎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合并使用其他类似的药物,可导致肝功能异常,或消化道出血风险大幅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用1种药能治的病就不用2种药。老年人共病现象普遍,一次可能要服用多种药物,应该找医生帮助选择。

 

◆◇误区三:随意换药调剂量

案例:据生活时报报道,有多年的高血压病史的七旬老人赵先生,服药总是断断续续,甚至擅自停了药,结果竟突发脑出血,差点儿要了命。

解读: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是普遍现象。不少病人平时一般不吃药,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后才服药,症状一消失马上停药,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危险。

专家指出,大部分降压药物要达到其最大疗效一般需1周左右的时间。突然加量或换服其他降压药物,容易导致血压波动变大,忽高忽低的血压,反而会增加中风、心肌梗死、肾损害等风险。故高血压药物需要在血压计监测的情况下规律地使用,使高血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平稳的波动范围。

抗菌药的使用也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有的患者使用某种抗菌药一两天后症状没有明显好转,就随意加量或换用其他抗菌药物。据悉,抗菌药物的药效依赖于有效的血药浓度及药物疗程,如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及药物疗程,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治疗难度。

 

◆◇误区四:药品存放太随意

案例:据大河网报道,一对4岁的小姐妹因在家中玩耍时误服药物,昏睡不醒,紧急送到儿童重症监护室救治,经过一夜抢救,才将两个孩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解读: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2013年急诊科收治的各类中毒、异物病例中,误服药物最多,占到32%。家庭药品存放太随意是造成儿童误服药品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儿童药品为了掩盖苦味通常会添加甜味剂,目的是方便儿童服用,但是由于口感较好,易被儿童当成饮料服用;糖衣片、胶囊剂颜色一般较鲜艳,易被儿童误当成糖果服用;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看到家长吃药,会下意识地模仿。

因此,家长在选购儿童药品时要首选配有儿童保护盖的药品,这样不容易被孩子打开;务必要将药品存放在儿童看不到、够不着的地方,最好能锁起来。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吃错了药,一定要就近就医,以免错过治疗的时机。同时不要忘记将孩子吃错的药和药瓶带上,以供医生采取应对措施。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科主任朱翠平提醒,很多家长会在孩子误服后急忙催吐。但年纪太小如3岁以下的孩子并不适合催吐,否则呕吐物吸入气管更加麻烦。

 

◆◇误区五:盲目相信OTC

案例:据楚天都市报报道,一位女士被蚊子叮咬后涂抹风油精,结果症状反而加重,半边脸都肿了,经诊断,患者属于过敏体质,风油精引起了过敏反应,导致接触性皮炎。

解读:非处方药就是可以不凭医生的处方,直接从药房、药店购买,而且不用在医生指导下就能安全使用的药品。但非处方药本身也是药,不是绝对没有不良反应。

例如,常用的胃动力药多潘立酮片(吗丁啉),尽管长期服用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大部分患者可放心服用,但对于胃肠道出血、机械性肠梗阻的患者是禁用的,因其可加重病情,选择药物时应注意。

若患者服用了三五天非处方药后,病症仍没有明显改善,或者病情还有加重迹象,抑或是出现了皮疹、瘙痒、高热、哮喘及其他异常现象,应立即停药,到医院就诊。

 

◆◇误区六:滥用成瘾类药物

案例:据中新网报道,刘女士20年里养成服用安眠药入睡的生活习惯,一次意外停药竟然口吐白沫,四肢抽搐不省人事,经诊断,患者长期滥用安眠药物导致成瘾,而这次出现的急性癫痫持续发作和精神病性障碍都是突然停用安眠药所导致的。

解读:一些家庭常备药物也含有能使人成瘾的成分,如常用的镇咳药复方甘草片由于组成物中包括阿片,久服可能上瘾,一般最多连续服用五天必须停药。专家提醒,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处方或药品说明书来服用药物,不要反复地加量服用,以免导致成瘾。

 

◆◇误区七:不敢服药恐伤胎

案例:据环球网报道,26岁的程女士被诊断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医生建议用药治疗。但她担心药物对胎儿有害拒绝用药,强撑一段时间后突然腹痛不止,不得不紧急剖宫产取出胎儿。术中发现她的羊水、胎盘和胎膜全都被染成了墨绿色。

解读:准妈妈到底能不能用药呢?目前我国对孕妇的用药借用了美国药物和食品管理局制定的标准,按药物的不同危害分级如下:A级药物:对孕妇安全,对胚胎、胎儿无危害,如适量维生素AU2CDE等;B级药物:对孕妇比较安全,对胎儿基本无危害,如青霉素、红霉素、地高辛、胰岛素等;C级药物:仅在动物实验研究时证明对胎儿致畸或可杀死胚胎,未在人类研究证实,孕妇用药需权衡利弊,确认利大于弊时方能应用,如庆大霉素、异丙嗪、异烟肼等;D级药物:对胎儿危害有确切证据,除非孕妇用药后有绝对效果,否则不考虑应用,如硫酸链霉素(使胎儿第8对脑神经受损、听力减退等)、盐酸四环素(使胎儿发生腭裂、无脑儿等)等是在万不得已时才使用;X级药物:可使胎儿异常,在妊娠期间禁止使用,如甲氨蝶呤(可致胎儿唇裂、腭裂、无脑儿、脑积水、脑膜膨出等)、己烯雌酚(可致阴道腺病、阴道透明细胞癌)等。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药物孕妇都不能用。孕妇用药的最危险时期是妊娠开始的前3个月,此时胎儿正处于发育形成期,最易受药物的攻击,如引起胎儿畸形、流产,因此,在此期间尽量不用任何药物。

 

◆◇误区八:中药无毒常进补

案例:据青年时报报道,浙江一中年女子10年间痴迷自己购药治病,自认为选的都是中草药或中成药,不大有副作用,结果导致多器官损伤、衰竭。

解读:近年来,中药养生逐渐成了一股潮流。很多人以为中药安全、没有副作用,因此喜欢自己购买来保健治病。尤其是广东一带,民间使用中药的风气非常流行。专家提醒,擅用中药易因辨证不准、重复用药、超量滥用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病症加重。

广东省中医院临床中药师向俊介绍,比如附子是冬季一道很好的“暖身”药材,常被用来与温阳的狗肉搭配,但用量稍有不慎则易中毒。每年秋冬季节,各大医院不乏因误食附子中毒而求诊的患者。“研究发现,附子的毒性成分主要为双酯型乌头碱,对人体有剧毒,主要表现为心脏毒性。但是双酯型乌头碱有个特性,随着加热时间延长,可逐渐水解为毒性较低的单酯型乌头碱和无酯型乌头碱,因此,附子无论是药用还是食用,都必须通过久煎来减毒。”向俊还提醒,不同产地的附子毒性成分也有差异,有研究发现,云南腾冲所产附子较四川产附子毒性大18倍。

秋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病高发季,不少人追捧“救命神药”安宫牛黄丸,甚至每年都要提前吃上一两颗,以此预防中风。其实这也是误区。向俊药师指出,中医认为,安宫牛黄丸都是药性寒凉的药材,只适用于痰热蒙蔽清窍引起的中风,如果痰热症状不明显,或者是体质虚寒之人,服用安宫牛黄丸只会适得其反,甚至加重病情。

此外,比如有些人一觉得有点腰酸背痛,就吃六味地黄丸补一补。其实六味地黄丸只适合阴虚患者,肾阴不足的人,特别是中年人适宜服用。年轻人或者肝脾湿热、肺热的人服用六味地黄丸,不但会加重湿热,还会导致口舌生疮、小便发黄等现象,还可能越补身体越不适。

牛黄解毒片被很多便秘、痤疮的患者用来泻火清毒,但长期大量服用,却可能出现皮疹、剧痒、发热、哮喘、胸闷、心悸、腹泻等不正常现象,这是过量服用牛黄解毒片发生的不良反应。专家提醒,牛黄解毒片服用不要超过三天,否则会引起慢性砷中毒,重者危及生命。

 

◆◇误区九:用饮料送服药物

案例:据搜狐新闻报道,32岁的刘女士因工作忙,为了省事就随手用1杯咖啡送服布洛芬,结果导致急性胃出血,幸亏被同事及时送到医院。

解读:专家提示,布洛芬等解热镇痛类感冒药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一般胃病患者使用时,应当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而咖啡中的咖啡因则更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布洛芬对胃黏膜的副作用,这样非常容易诱发胃出血、胃穿孔。

也有人在服药时嫌苦用饮料或牛奶代替白开水服药,这也是不正确的。许多研究表明,西柚汁会抑制肝脏中的代谢酶,使药物浓度升高,从而可能产生毒性反应。因此,绝不能用西柚汁送服药物。其他果汁虽然较少有明确的研究表明会影响药物代谢,但由于其多为酸性,可能导致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及磺胺类抗菌药物提前分解;增强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氢氧化铝等碱性药,会因酸碱中和而使药物完全失效;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等磺胺类药物,则可因酸性环境造成溶解度降低,引起尿路结石。

而牛奶中的蛋白质和钙离子,可能与某些药物结合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因此不建议与药物同服,除非一些明确说明可以用牛奶送服的药物,如胃黏膜保护药磷酸铝凝胶等。

 

◆◇误区十:发烧就用抗菌药

案例:据现代快报报道,一名6岁女孩最初只是感冒引起的发烧,却因滥用抗生素引起药物热,辗转4家医院,病越拖越久,被高烧缠了一个多月。

解读:身边很多人在感冒发烧时都会自行使用抗菌药物,但发热不等于感染,更不等于细菌感染。

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感冒一开始就服用抗菌药物,不但对治疗无益,还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感冒后出现咳嗽频繁,伴黄稠粘痰、发热、咽疼等继发细菌感染的症状时,应到医院检查,医生会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来源:南方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