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处事原则的相互包容,既是人类的善良本性,也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种发展模式的包容性发展,则是源于当代的经济学研究,是包容性增长的拓展和升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包容性发展的拓展和深化。
一、包容性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现实选择
包容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结构方式的变化,使包容性发展成为需要。社会学研究认为,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同质性结构向异质性结构的转变过程。社会越是多元化和多样化,就越是需要包容性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化所导致的社会游戏规则的变化使包容性发展成为可能。富裕阶层与贫困群体、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核心国家与边陲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再是你输我赢的关系,而应该是或可能是合作共赢的关系。
包容性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面对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社会现实,承认并尊重这些差异,既是社会生存与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前提。因此,包容性发展是基于社会发展现实的理性选择。对内构建社会和谐,对外推进“一带一路”,是中国选择包容性发展的具体体现。
二、“一带一路”是包容性发展的升级版
包容性发展的基本涵义是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所有地区乃至所有国家,特别是惠及弱势群体、落后地区及落后国家。中国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不仅坚持了包容性发展的基本理念,而且是一种超越发展程度、超越社会制度、超越价值观念及宗教信仰的合作共赢,是旨在促进各国间的经济融合、政治互信和文化包容,进而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发展,是包容性发展的升级版。
首先,“一带一路”是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截至2015年3月,“一带一路”共包括65个国家和地区,44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63%,GDP总额超过20万亿美元。其中,有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有落后国家和地区。相对来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及落后国家和地区占比较高,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及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其首要任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其次,“一带一路”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在“一带一路”所涵盖的国家和地区中,不仅存在发展程度的不同,而且存在社会制度的差异。中国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摒弃并超越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区别,寻找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利益,兼容并蓄,包容互鉴。
再次,“一带一路”是不同价值观念及宗教信仰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不仅尊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而且尊重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沿途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增进了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及希腊-罗马文化等不同文化和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不同宗教信仰的交流和融合。当今中国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传承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基本精神,在文化观念和宗教信仰方面,以相互平等代替彼此的高低之分和优劣之别,以相互包容代替彼此的对抗或冲突,将世界整体的多样性和世界各国的差异性转化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作者:刘祖云)【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