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以中医之道阐述治国理政方略

发布日期:2018-02-07    浏览次数:2183

——习近平总书记中医用典举隅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药学不仅可以治病救人,中医文化的精妙内涵亦可以治国理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多次对中医药学做出评价,对中医药工作做出指示。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中医药的文化属性和中医药的科学性给予高度肯定,对中医药造福人类的未来贡献给予很高的期望,还经常运用中医药理论和中医学术语阐述治国理政方略。

 

“辨证诊治、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固本培元、壮筋续骨”

2012127日至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改革也要辨证诊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都能够发挥最大功能。”习近平总书记运用中医理论术语对深化改革顶层设计、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做出了精辟论述。

           “辨证诊治”又称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特殊方法。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临证信息,辨明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然后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就是根据诊断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当今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怎样全面深化改革?借助中医的说法,就是要先辨证后论治。采用实地观察、访谈、会议、问卷、抽样、统计、文献等多种调查方法,通过考察、调研、咨询、讨论“四诊合参”,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发现问题,辨明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源、性质,做出明确的诊断,找出症结之所在,区分出哪些是表面的“标证”、哪些是引发源头的“本证”。  

诊断之后,就要确定治疗方案,进行“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努力做到全面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

          “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固本培元,壮筋续骨”这四个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辨证诊治的基础上开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药方。这四个词分为两组,相比较而言“养血润燥,化瘀行血”重在治标,“固本培元,壮筋续骨”重在治本。习近平总书记用了“既要……又要……”这一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表明要标本兼治。“养血润燥”是运用滋养、滋润药物治疗血虚燥热证的方法,“化瘀行血”是用活血祛瘀的药物治疗血瘀证、促进血脉流通的方法。用于改革决策,“养血润燥”既指采用引进外资、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以解决内在动力不足、运行不畅的问题,又指从内在着手增强自身活力、培养人才、开源增效、节支降耗以解决自身机制体制问题。“化瘀行血”重在破除各种机制体制中影响改革发展的因素,通过整纲肃纪、建章立制、简政放权来激发活力、提高效率。   

          “固本培元”是中医用调补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脾的药物来增强和恢复元气的方法。“壮筋续骨”是用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的药物治疗筋骨损伤、骨折脱臼的方法。用于治国理政,固本培元是治本,这个“本”就是立国之本,不仅指国家的体制机制和执政党的党风政风,而且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国家意识形态。国之“筋骨”不仅指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而且指支撑国家的软硬实力、综合实力。以“四个自信”为例,“文化自信”就是“本”,“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只有立国之“本”巩固了、元气充足了,国家的筋骨才能强壮。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201611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坚定不移破解区域互联互通瓶颈。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互联互通让亚太经济血脉更加通畅。”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句中医俗语,意思是说如果气血畅通就不会疼痛,如果疼痛就说明气血不通,源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人身经脉中的气血,是周流全身,循环不息的,一旦寒气侵入经脉,经血就会凝滞不通……脉气不畅通,就会突然作痛。最早明确提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是明代李中梓。  

由《黄帝内经》奠定的中医学构建了治病、治人、治国的有机体系,治病、治人、治国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通”。

从治病角度看,“通”原本指气血的通畅,而气血运行的通道叫经络,所以“通”也就是经络通畅。这个生命通道“不可不通”。一旦不通畅,就会发生病变。一旦病变,就要想法疏通。气血“不通”是疼痛乃至百病的根本原因。中医对疼痛等各种疾病进行治疗与康复的基本原则就是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通畅。经络气血只有通畅,其所流经的五脏六腑才能受到濡养,脏腑功能才能正常发挥,从而抵御外邪,达到阴阳平衡,身体健康。

从个人角度看,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不可能不和他人沟通,一个不善于沟通交流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枯燥而又黯淡无光的,与别人之间一定会产生各种矛盾、不和谐、不愉快。相反,一个善于并经常跟他人沟通交流的人,善于与他人分享成功喜悦,善于与他人倾诉失败痛苦,那他一定是快乐的,人与人之间是和谐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从国家角度看,一个国家的体制机制也要理顺、畅通,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就国与国的关系而言,也要互联互通,摒弃逐利争霸的旧模式,走以制度、规则来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用这一中医术语说明只有互联互通才能让亚太经济血脉更加通畅。这一互联互通是全方位的,包括基础设施、规章制度、人员交流互联互通。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20136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的身体有了毛病,就要看医生,就要打针吃药,重了还要动手术。人的思想和作风有了毛病,也必须抓紧治。如果讳疾忌医,就可能小病拖成大病,由病在表皮发展到病入膏肓,最终无药可治,正所谓‘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出自范晔《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是丁鸿写给汉和帝奏疏中的话,意思是说:在萌芽阶段抑制不良之事很容易,等到酿成大祸时再来挽救就困难了。  

中医治病十分注重疾病的预防,《黄帝内经》就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治未病”的重要意义。《灵枢·逆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提出“治未病”的针刺方法。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则将医生分为上中下三等,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最高明的医生是治疗尚未发病之时的“未病”,次等医生是治疗即将发病之时的“欲病”,最末等的医生是治疗已经发病之时的“已病”。《鶡冠子》记载了扁鹊三兄弟的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回答:“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问其原因,扁鹊说:“长兄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中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之时;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

中医说的“未病”不是没有病,而是指身体已受邪但还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的阶段,高明的医生能发现这些细微的症状,然后采用防治手段阻断其发展。在疾病的三个阶段中,“治未病”成本最低,也最容易;“治欲病”次之;“治已病”成本最高,也最困难。

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的毛病也可以分成这三个阶段,首先要在刚刚露出错误苗头的“未病”之时防微杜渐,阻断其发展;其次要在快要犯错误的“欲病”之时悬崖勒马,立即止步;最后在已经违规犯罪的“已病”之时,采取有力措施,找准“病症”,对症下药。


(作者:张其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来源:《中国政协》】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