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学术与思想辨析

发布日期:2018-04-04    浏览次数:796

学术与思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近年来学界流行“八十年代重思想,九十年代重学术”的说法,体现的就是思想与学术的不同取向与迥异旨趣。一般而言,思想更注重“应然”,学术则侧重“实然”。

就学术与思想的逻辑关系而言,很多学者习惯于将两者相提并论,认为学术成色等同于思想含量。但从科学意义上讲,学术与思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近年来学界流行“八十年代重思想,九十年代重学术”的说法,体现的就是思想与学术的不同取向与迥异旨趣。一般而言,思想更注重“应然”,学术则侧重“实然”。如果依照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关于“立法者与阐释者”的二元结构来划分,从事“思想”创建的人对应于“立法者”,其使命在于指出这个世界“应当”是怎样的;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则对应于“阐释者”,他们的职责在于指出这个世界“实际上”是怎样的。例如,作为儒学肇始人的孔子,其原创性观点属于思想范畴,后世儒生对其学说进行整理、解释和阐述,由此形成的论断和阐释当纳入学术领域。所以,《论语》是典型的思想文本,而关于《论语》的解读则构成学术文本,这就是思想与学术的最大不同。当然,思想与学术绝不是非此即彼、泾渭分明,事实上,二者不能也无法截然分开。

学术是用来表达思想的,任何巍峨的思想大厦都是以深邃的学问为基石的。当20世纪90年代有人提出“思想淡出,学术凸现”时,笔者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些学人自我欣赏的策略而已。诚然,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除了一些当时闻所未闻的新名词还在不断鼓荡着人们的神经外,思想上总的来说并未溢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厘定的“启蒙”范围,许多所谓“惊世骇俗”的学说大都在“五四”时期被人提及过了,甚至还不如那时言说得精辟抉发得透彻。彼时人们来不及审视文化遗产、顾不上盘点人文资源,学者们之间也很少进行理论上的争鸣与交锋,唯一急于追求的是制造“热点”,并使之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关注的中心。随着各方纷纷介入“人文精神”大讨论和“国学热”,20世纪90年代的学术逐渐呈现出向内退缩的趋势。

中外思想史表明,学问与思想合二为一的历史时段经常出现,学者与思想家兼为一体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但即便身兼学者与思想家双重身份的人,依然具有某种鲜明特征。康德、黑格尔、卢梭、郭尔凯廓尔、尼采、维特根斯坦这些西哲无疑是典型的思想家,但从他们的煌煌著作中,基本找不到系统研读别人著作的更多信息,甚至在著述里经常以揶揄口吻和批判态度对待往昔学者。他们不像学者们那样,一俟离开别人著作就写不出半句话,一旦缺少他人著述就处于失语状态。笔者把维特根斯坦、尼采、爱因斯坦式的思想家称作直接与上帝对话的人世间代表,或者干脆称为上帝派来的使者,他们读书也是为了更坚实地构筑自己的理论大厦,书籍充其量是他们思想的磨刀石。正是由于他们如此卓尔不群如此高迈超拔,以致于超出他们所置身的时代。这类思想家是人类寰宇的孤星,只要出现一个,不但其思想的影响力将超出千年以上,而且以他们的思想为母体和温床,将会孕育出诸多大学者与大思想家。从智力上来说,当下学者也许并不比古人聪明多少,我们所能想到的,前人可能早已想到了,今日学者之所以能够超越古人,并不在于智商的超常和禀赋的奇崛,而主要在于今人有条件站在古人肩膀上,对世界对事物看得更为深远更为细微。


(作者: 刘金祥,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源:深圳特区报】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