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青石化百态 神狗冠雷州——“南方兵马俑”文化历史的见证

发布日期:2018-04-04    浏览次数:1340

行走在湛江雷州的乡间,每逢遇到路口或者是拐弯处,就会看到一隻石狗蹲坐。在村庄深处的老巷子里、庭院中、屋顶上、门口前,井边庙旁,也总会看到石狗的身影,或兇狠、或慈祥地望着前方……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人喜欢把自己儿子叫做“狗哥”、“狗仔”、“狗生”、“昵狗”等,给孩子戴“狗仔帽”、穿“狗弄衫”,石狗是雷州人一直以来对信仰的寄託,他们相信这样孩子就能得到石狗的庇佑,健康平安长大。

雷州石狗文化,始于南蛮族的狗图腾崇拜。“图腾(Totem)”一词,源自印第安语atotem,意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图腾崇拜”是土著居民的宗教性的迷信之一,“他们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图腾,即自己所钟爱的精灵,他们坚信这精灵始终守护着自己。”而对于湛江雷州地区的先人来说,石狗就是这样一个守护神。

南蛮发祥地爱狗成俗

湛江雷州是古代南蛮族的发祥地,据《雷祖志》记载,雷州“旧有瑶、僮、侗、僚与黎”等少数民族聚居。由于生产能力的落后,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古人喜把希望寄託在图腾神兽之上;各个土著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猫、狗、蛙或其他动物。但随着生产水平提高,农耕和狩猎的发展,狗成为人们越来越亲密的伙伴。它的机灵、忠诚、勇敢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最终成为土著人心里共同的图腾。

雷州石狗最早以民间雕刻美术的形式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唐朝时多放石狗在祭祀的庙宇,到了宋朝扩展到田野、池塘、宅门、街道上;发展到明清时期,码头、商舖、干道,甚至拴船的石墩也成了狗的形状。而现在石狗仍在雷州习俗中佔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中原地区人们用传说中的龙来祈雨求安,但在广东雷州,人们却用石狗游坡求雨。

雷州境内现存的古石狗约有二万隻左右,年代较早的石狗是南北朝时期古雷州州治旧址附近“石狗坡”的石狗,距今约有一千四百多年。目前,仅湛江、雷州等地博物馆收集到的石狗已有一千多隻。它们大小不等,有的咧嘴含笑,有的憨态可掬,有的面目狰狞,有的鼻大耳肥,或坐、或蹲、或伏,形态各异,年代久远,世界绝无仅有。雷州石狗是土著文化、楚越文化、闽南文化、海洋文化、中原文化交融发展的见证,记载了雷州的歷史发展轨迹,在200712月,“石雕. 雷州石狗”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祈福消灾  各司其职

“石狗是被神化的形象,当人们需要祈祷什么,它就具有什么能力,法力无边。”雷州市博物馆馆长陈锐向记者说道,“石狗崇拜至今在雷州仍盛行。”记者看到在一些石狗跟前有着烧香拜祭的痕迹,仔细观察这些石狗的纹饰,还可以看到楚文化文物特徵之一的凤鸟图案,与石狮样式融合和渔网等图案,而带着领带的清代石狗,则是当时雷州与海外交流的反映。

在雷州,石狗的摆放可是有一定的说法:放在村头、巷口的石狗如司仪迎宾,是“司仪神”;放在房前屋后的是一个右脚踩着葫芦,一个左脚踩着铜钱,再加上一个额头突起的石狗,是“福禄寿”,用于祈求官爵、财富、长寿,保护家人平安;身披水波纹、脚踩船橹的石狗,多出现在田间、河边,是保护农民渔民的“丰收之神”;笑容可掬,怀抱小狗的,是“送子石狗”……形态位置的摆放意味着各个石狗有着不同的职责,它们寄载着雷州人民的希望屹立在雷州的大街小巷守护着这里的人们。


30年雕刻不断  只为文化传承

在雷州市郊一公路旁边,隐藏着一个石木雕刻厂。步入其中,只见各种形状的石头散落四周,透过飞扬的尘土,一位雕刻师正半跪在地上,手拿墨水笔在一方青石上绘图,80秒后,一隻活灵活现的“狗”出现在石面上,举锤下凿,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让记者忽视了周边简陋的环境,专心欣赏起来。

雕刻师叫陈应葵,师从舅舅吴其林。吴家是当地有名的石狗雕刻世家,到陈应葵已经传承到第五代。时至今日,能娴熟雕刻石狗的石匠师傅已寥寥无几,陈应葵是其中之一,他已经雕刻石狗有30多年了。

造型直观,刻工粗犷,千姿百态,是雷州石狗的特色。一片空地,几间板房,是陈应葵工作的场所。不够舒适的环境和日晒雨淋的辛劳,阻碍了很多年轻人拜师学习的脚步。不过,这一切都与陈应葵无关,他单纯热爱着雕刻,呆在工作间,琢磨每一隻石狗的形态神态,对他来说都是充满乐趣和挑战的事情。 陈应葵告诉记者,“雕刻石狗是一个体力活也是精细活。”在石头上雕刻出狗的雏形,特别是遇到雕刻体形较大的石狗时,举锤下凿都十分耗费体力;当刻画面部表情、身体纹饰,更多需要巧劲与奇思妙想。

陈应葵回忆,曾经逢年过节,乡民会给石狗刷漆、挂上大红绸缎,香炉前敬拜的人络绎不绝。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雷州石狗在不断流失,石狗雕塑在不断风化,石狗信仰已经大不如前。幸好,随着近年文化建设大受重视,除了农村如今一些新建的楼盘小区也会向陈应葵定製大型石狗,这为他的生计和石狗文化的传承都提供了一个新机遇。

 

相伴岁月长 图腾变萌宠

人类在数万年前就和狗相伴,中国作为狗最早的驯养之地,留下了无数关于狗的诗词歌赋、神话传说。在2018的戊戌狗年,全国各地多个地方都推出“狗”主题展览,在那些文物和故事中,可以窥见狗从图腾到宠物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就有以犬为图腾的“犬封国”、“犬戎”的记载。自商始则有墓葬随葬狗牲的习俗,从目前出土的歷史文物陶狗、画像砖石、书画以及文献中频频出现的犬类记录,可见当时自上而下的尚“犬”之风。

“六畜兴旺”一词最能体现古代农耕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早在汉代,狗就是人类的好朋友,帮助人类来守护六畜。在扬州的宝应县原天平乡汉墓,曾出土一组东汉时期的六畜陶瓷中,陶狗形象精干,竖耳瞪目,虎视前方,牠以一副警觉之态守护着牠的主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狗不仅作为守护者的角色存在,牠在人类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唐代是个开放多元的朝代,在那时犬的地位也随之升高。在王禹的《固陵犬赋》就详细描绘了宫廷畜狗的豪华场面。“嘉彼御犬,既良且驯”,“绣饰以炜炜,金铃奋起而振振,饲以公庖彭泽之鱼兮”,从文字中可窥见“皇犬”所享受的优厚待遇和地位。

到清朝晚期,皇帝后妃和王公贵族享乐之风日盛,豢养犬类作为宠物。宫廷画家郎世宁曾为皇帝作《十犬图》,分别是“霜花鹞”、“睒星狼”、“金翅猃”、“苍水虬”、“墨玉璃”、“茹黄豹”、“雪爪卢”、“蓦空鹊”、“斑锦彪”和“苍猊”,从那当中可一睹当年皇室名犬的风采。

 

清犬“享美差” 尾巴摇俸禄到

现代人爱狗、养狗,狗已经成为不少家庭的重要成员。不过与晚清时期生活在皇家的御犬相比,现代的狗地位还有所不如。御花园里曾经出现过上千隻狗一起嬉闹的“奇景”,慈禧给自己养的京巴们每个月发俸禄,摇摇尾巴,吃吃睡睡,还能领工钱。

要说晚清爱狗第一人,慈禧当之无愧。她爱狗如痴,曾在御花园里养了上千隻狗!她生前最喜欢养的狗是“京巴狗”,每个月还要给自己养的京巴们发俸禄。众所周知,生活在宫廷里的人由太监伺候,为了自己的爱犬慈禧还在后宫设置了“养狗处”,由专门的太监来伺候这些狗,而狗住的地方叫“御犬殿”,狗吃的东西都是精美的牛羊肉等,饭后还有加餐水果甜点。

其实,清代爱狗的不止慈禧一人。从清朝的老祖宗开始,满族人好打猎,身边时常都会带条猎狗。据说,努尔哈赤曾在战乱中被狗救过,因此他规定满族人不得吃狗肉。入主紫禁城后,不论是皇帝还是后妃依旧爱养狗,据史料记载,雍正皇帝就曾给皇宫中的狗亲自设计过狗圈。如今的故宫博物院里还保留着当年“御狗”们穿过的衣服,那用料和造工,完全胜过普通人穿的!


(作者:黄宝仪)【来源:大公报】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  |  中立()  |  反对()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