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二十一世纪已进入“后女权时代”,彷彿男女平等早已实现,世界大同了。但去年以来“我也是”(#MeToo)运动愈演愈烈,曝光女性多年来在职场或其他领域遭受的性骚扰,如美国奥林匹克体操队的“御医”奈沙(Larry Nassar)因性侵至少一百五十名女性获刑一百多年。这些都充分证明女性谋求平等、自由、发展的道路还漫长得很。
加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琼威廉姆斯(Joan Williams)与耶鲁大学法学院在读博士瑞秋丹普斯(Rachel Dempsey)这对母女合作,整理、分析对一百多名成功女性的採访,于二○一四年出版了《职业女性成功须知》(What Works for Women at Work)。此书揭示了美国大学生百分之五十三为女、都市单身女性的中间收入超过同类男性的百分之八、希拉里.克林顿希望入主白宫、貌似天下太平的情境中,职业女性面临的四种困局。
被採访者包括世界五百强公司的经理、企业家、畅销书作者、律师、科学家等。即便不是穆克尔或希拉里那样的“超级明星”,她们也都登上了各自行业的顶尖地位,是站在事业顶峰的女性。然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她们一路行来经歷的艰难、挑战中,最突出的是四种根深蒂固的成见:一是“再证明自己”,二是“走钢丝”,三是“妈妈墙”,四是“拔河”。
男性因为“潜力”被重视、提拔,女性就需要实打实的绩效。男人成功被归功于能力,女性则被视为“靠运气”。职场上,男性犯错被原谅,女性却被严苛对待。女人的水平不但要超过男同事一点五倍才有望获得相当待遇,而且需要一次又一次重新证明自己。有位变性的教授说,他从女转男后,别人对他更尊重,认为他的学术水平远超“他妹妹”。女性打扮、言行太女性化会被当“花瓶”,不受重视,太男性化又会被骂“碧池”,女人像走钢丝,进退两难。上司总认为女人要结婚生子,缺乏事业心。她们休完产假,会发现原来的职位、待遇一去不返。她们不要孩子,又会被目为异类。
至于“拔河”,说的是女上司、女下属间的复杂关系。因为年龄、经歷、地位不同,同在一处工作的女性有时会发生矛盾,不但不互相支持,反而相互攻击。不过,两位作者的研究发现,女性内斗很大程度上被媒体夸大、戏剧化,其实反映了男权社会认为女性都会因鸡毛蒜皮大打出手(catfight)的刻板印象。
不过,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不光在勾勒出女性在职场遭受的歧视,更在于总结成功经验,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如,面对“重男轻女”的上司,女职工平常要仔细记录个人业绩,收集口头、书面、实体、电子版证据,以便加工资、晋升机会到来时呈现。要是男同事开会时“摘桃子”,冒领功劳,也要及时又委婉地指出主意最初是自己想出来的。工作有专长,在某一领域表现特别出色也是女性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女人要讨人喜欢才能成功吗?也不尽然。特别是在美国,当权者总招人恨,过分温顺则会让人觉得软弱可欺。前辈指点:女人得像男人一样努力工作,积累业绩,也要利用女性独特优势,比如善解人意,情商高阶,恭维有术,长袖善舞,样貌迷人等特质取得他人支持。也就是说,既坚持原则也灵活机动,刚柔并济,丝绒手套里还是铁腕一双。
为母者要对上司表达事业心,并与配偶协商合作,谋求事业和家庭的平衡。不同辈分的女同事要相互理解。老一辈要懂得年轻人身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待人接物的标准早已发生了变化。年轻人也要理解前辈的观点、做法来自她们曾为女性权益奋斗的过往。如,琼觉得工作面试时女人应当穿上不分性别的正装,比如西装、西裤,瑞秋却认为服装显示女性特徵没啥大不了。总之,女上司应该对女下属多加鼓励、支持和指导,下属也应当尊重、理解上司。
书中还描述了性别、种族交错,造成少数民族女性在职场面临“双重风险”的现象。前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丈夫参与竞选时被视为“愤怒的黑女人”,就因为她声称奥巴马被提名让她“首次为美国自豪”。但进入白宫后,她马上改变作风,一面表露母性,关注儿童健康、民众饮食,另一面又展示女性美,成为时尚代表。亚裔女性面临的“双重风险”有所不同。与非裔、拉美裔女人相比,她们似乎是“模范少数民族”的成员,专业水平、职业道德都受到认可。但亚裔又普遍被认为情商较低、不善言辞,缺乏社交、领导能力。最后,如果现任僱主实在令你难以忍受,可以考虑跳槽,但要保证人脉可靠,新工作在望,辞职不会造成经济困难。
本书的事例通俗生动,分析清楚有序。但看到最后,让人不由再次感慨职场女性的艰难。正如两位作者所说,社会对男人远比女人宽容。男人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哪怕情商欠奉也有很多其他途径能取得成功。但女人缺乏待人处事的“悟性”(savvy)就不免处处碰壁了。
(作者:冯进)【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