åe,g\ýVvGYù
发布日期:2018-07-17 浏览次数:1232
一个国家在自然资源匮乏、地震灾害频仍的先天缺陷下,仍然凭藉後天努力,证明了人定胜天并非遥不可及。该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瓦砾废墟上,以战败国的残破之躯,重新崛起并曾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正是四面环海的日本,创造了岛国奇迹!
地处板块交界地带的日本,位於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震带之上。自称“太阳神後裔”的大和民族,似乎并未得到上苍的眷顾。资源贫瘠、地震高发,“日出之国”自古便饱受天灾之苦。据说,世界黎克特制六级以上的地震,有逾二成发生在日本。
秩序文化印象犹深
多灾多难的日本,既无先天优势可以仰仗,反而劣势不绝,唯有後天将勤补拙。正所谓危中有机,祸兮福兮。地缘与天灾,好似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由灾难所激发的忧患意识,早已融入大和民族的骨血,积澱成顺天知命的底蕴,乃至交织成人定胜天的亮色。事实上,如若坐享得天独厚,一切水到渠成,自然也就无法称之为“奇迹”了。岛国的奇迹,正是脱胎於物质困境的精神盛放,是人类对无情大自然的一场成功逆袭。
岛国的奇迹,实际是日本人的奇迹。且看七年前,突如其来的311大地震、大海啸与核辐射,连环重击日本。面对史无前例的浩劫,日本人应变之冷静、镇定、沉着、从容、坚忍,令人叹为观止。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惊慌失措,没有争先恐後,更没有趁火打劫。自然灾难之後社会失序的次生灾害,在日本几属绝迹。即使是在重灾区的避难所,也是秩序井然。灾民守规、合序、有礼,排队领取食水,限时手机充电,接受体检,甚至连垃圾弃置,都依然分类处理。
在日本学者芳贺矢一的《国民性十论》中,分别从十个不同面向,阐释日本国民性:忠君爱国;崇祖先,尊家名;讲现实,重实际;爱草木,喜自然;乐天洒脱;淡泊潇洒;纤丽纤巧;清淨洁白;礼节礼法;温和宽恕。专著曾经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国民性大讨论,堪为近代日本人自我塑造的一次尝试。
此次日本之行,体会最深刻的,亦是日本的国民素质。从抵达东京成田机场的一刻,便已感受到日本的秩序文化。偌大的机场,繁忙却不嘈杂,一切都在安静中有序进行。在机场开往市区的地铁上,满座的车厢竟是鸦雀无声,不仅没有人通话,甚至没有人交谈,以至於初来乍到的我们,在无声的静谧中,意识到发声亦是一种罪过,自觉噤声。除了车轮碰击铁轨的声音,彷彿一部默片正在上演。
敬业乐业令人叹服
有研究表明,日本人与中国人虽然同属注重人际关係的“间人”,但日本人以团体为本位,偏向於讲究因缘际会的“缘人”,而中国人则是以家族为本位,偏向於讲究血亲天伦的“伦人”。对於群体的高度依赖,令克己从众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公共场所,日本人都遵守社会行为準则,因此形成了发达的秩序文化。
对於日本人的敬业乐业,亦不乏感触。在鎌仓的酒店,职员曾经不止一次热情表示可以免费提供私家车服务,即使几度遭婉拒,却依然锲而不捨。离酒店之际,忽闻身後急促脚步声,回头一望,竟是一位六旬开外的清瘦日本妇人。她见我们停步,立刻快跑上前,用英语说可以开车送我们离开。盛情难却,唯有答允并致谢。妇人展露笑容,温柔的眼波透过金丝边眼镜,蕩漾如水善意。她示意我们稍等,随即转身小跑着去取车。她的斑驳白髮,在午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好似绲着金边儿的麦浪。一路上,从我们来自何方,到鎌仓风土人情,相谈甚欢。当到达目的地,妇人先行下车,认真地为我们的後续行程指路,并微笑着鞠躬道别。由头至尾,自然而然,毫不矫揉造作。在老龄化社会,不少日本长者仍然要坚持工作。已届退休年龄的妇人,以一颗敬业乐业之心,为业已离开的客人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彼情彼景迄今历历在目,注定成为脑海中无法磨灭的印记。
日本的铁路系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对於初入境旅行者而言,恍若迷宫。讬铁路迷儿子的福,我们竟可以穿梭自如,毫无差池。但却也因此错失了体验日本铁路职员周全服务的机会。据友人口述,当年一家人在东京铁路购票後走错方向,售票职员竟然连追三条线,将迷路而不自知的三人截停,并带返正途。自此,对日本人敬业乐业之感慨,不由得又上升至一个新高度。
临别之际,无意间又目睹感人一幕。周日的清晨,一队义工携带着清洁工具鱼贯而行。成员多是家庭组合,父母子女一齐利用假日走上东京街头,小心翼翼地捡拾行人路上的垃圾。其实,日本的街巷十分整洁,目之所及,绝无垃圾可言。但义工们却仍然一丝不苟地“寻宝”,用细长的夹子将几不可见的小石子和小碎叶一一夹起,收落入袋,再继续前行,令人击节讚叹!
百闻不如一见。当脚步在街头巷尾丈量,当目光在市井之间游移,一个真实的日本,渐次成形……
关东之行的最大惊喜,非鎌仓莫属
如果你对闻名遐迩的京都和奈良已经审美疲劳,那麽不妨一试小清新鎌仓。作为日本第三大古都,地处东京都市圈的鎌仓,是关东地区唯一的古都。虽然从未得享国都尊荣,但鎌仓却是幕府统治的发源地。鎌仓幕府开启长达六百八十二年的武家政治,在日本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公元一一八五年,年仅三十八岁的武士源赖朝,挟歼灭平氏之显赫战功,在鎌仓成立幕府。此後,透过议奏制和御家人制等一系列制度操作,建立起以将军为首、以武士为主的武家政权。聪明的源氏深谙名正言顺之道,并未步平氏後尘独揽朝政,而是自称“忠贞奉公,继家业守朝家”,表面以臣子自居,实则利用天皇象徵性权威,凭“征夷大将军”身份号令天下,似乎颇得中国“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真传。从此,京都的天皇沦为虚君,一切实权则转移至鎌仓枭雄之手。在刀光剑影中上位的源氏,却决非一勇之夫,他有勇有谋,在名与实之间游刃有馀,从实用主义出发,创造性地发明天皇与幕府并行的虚实权力架构,成为幕府政治的最大既得利益者。
鎌仓号称“武家的古都”,自然有别於长期积弱的天皇的古都。自古成王败寇,一将功成万骨枯。“武家的古都”,经历了几多万里长征,几多折戟沉沙,造成了几多骨肉分离,几多生灵涂炭!然而,从樯橹灰飞烟灭中走来的,不只是战神的古都、武士的古都,更是智者的古都、佛徒的古都。漫步鎌仓,感受到的,并非金戈铁马杀气腾腾,而是闲情雅致馀音袅袅。
搭乘百年历史的绿黄相间复古电车“江之电”,在海天之间赏景、寻古、思幽,绝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体验。当电车缓缓驶过美丽的湘南海岸,碧海蓝天下,波光粼粼、白帆点点,定格为记忆中的经典画面。当电车在叮当声中,与毗邻的密集民居擦身而过,恍若穿越了一段悠长的昭和时光。
古都信步,与历史对话。久经沙场的武将,深知命运之无常,因此对神明愈加敬畏。源赖朝大兴土木重建鹤冈八幡宫,虔诚供奉作为武神和战神的八幡神,以此作为源氏的守护神社。可惜世事难料,鎌仓幕府三世而亡。宿敌的传记《平家物语》似乎一语成谶:“骄奢者不得恒远,彷佛春宵一梦;跋扈者终遭湮灭,恰如风前微尘。”沧海桑田,昔日的武士守护神信仰中心,而今变身关东地区民众的守护神社。作为鎌仓地标,游人如织,信众如云。置身其间,武家古都的气息扑面而来。高大的鸟居、小巧的拱桥,壮丽的上宫、秀美的舞殿,古老的银杏、苍翠的庭园,朴拙厚重的石阶、波光潋滟的池水,花木扶疏的人行参道、光彩夺目的彤红古建……尘封着一段并不如烟的前朝往事,祭奠着一幕叱咤风云的光辉岁月。
除鹤冈八幡宫外,鎌仓大佛是古都的另一地标。坐落在净土宗高德院的鎌仓大佛,与奈良大佛并称日本国宝。历史上,鎌仓大佛几度险象环生,在公元十五世纪末,更经历了一场超震撼的大冒险。海啸将宏伟大殿一举冲毁,只有大佛屹立不倒,几百年来,栉风沐雨,成为一尊“火焚而不毁,雨淋而不朽”的“永恒之佛”。一如老舍赋诗所言“十丈庄严百炼身,几朝劫火泪成尘。”慈眉善目的大佛,以无比慈悲的目光,颔首关顾苍生,倾身悲天悯人,在武家的古都,别有一番深意在心头。
话说鎌仓幕府时期,天灾人祸频仍,在动荡的社会,百姓愈发渴望心灵的安宁,於是,治心的佛教大兴。鎌仓是禅宗东传的最早落地点之一,鎌仓时代则成为日本佛教的黄金时代。唐风宋韵的寺院星罗棋布,构成古都的一道独特风景。对於信佛却不求甚解的我而言,无论何宗何派,根本无意追本溯源。真正感动我的,是了无烟火的清凉境界,是几不染尘的清净信仰。建长寺的东渡佳话、圆觉寺的卫国史诗,长谷寺的观音圣像、光明寺的海天美景,明月院的窗外乾坤、极乐寺的光影印记,净智寺的暮鼓晨钟、净妙寺的枯山枯水,报国寺的孟宗竹林、成就院的紫阳花海,圆应寺的往生审判、寿福寺的现世祝祷……不正是修行者心心念念的佛国净土与极乐世界吗?
与非主流的瑞泉寺邂逅,是鎌仓寻幽的最大硕果。穿街串巷,兜兜转转,看似漫无目的,实则心有所属。当走过长长的林荫参道,当爬上高高的青苔石阶,幽深庭园终於映入眼帘。人迹罕至,却不由得心生欢喜。远处层林尽染,近处落英缤纷,与古旧的亭台楼阁浑然一体,几株花叶凋零的枯树兀立其间,一种草木有情、时光不老的感觉,油然而生。
鎌仓是武家的古都,是佛法的古都,亦为文士的古都、艺术的古都。夏目漱石曾在圆觉寺参禅人生,川端康成曾以烟足轩创作小说。从小说《千羽鹤》、《野山茶》到动漫《灌篮高手》,从电视剧《倒数第二次的恋爱》到电影《海街女孩日记》、《四月是你的谎言》,古都的文艺气息如春风拂面。大海、夕阳、电车与花火,热血、青春、温情与纯爱……鎌仓的浪漫情怀,似乎总有一种神奇的治愈力。
导演是枝裕和藉《海街女孩日记》说:“很多人说生活没那麽简单,可是生活本就是一餐一饭,一生专心做好一件事,守着亲人留下的宅院,缝缝补补,在四季风物的更替里缓缓前进的。”
(作者:沈言)【来源:大公报】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