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南京中山陵的历史变迁

发布日期:2019-08-01    浏览次数:1227

192961日“奉安大典”后,孙中山长眠南京中山陵

1925312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其灵柩并没有立即被迎葬到南京,而是先被移往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供民众瞻仰遗容,举行治丧活动;到42日,其灵柩才被暂置于北京西山碧云寺石塔中。

192544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推定张人杰、汪精卫、林森、于右任、戴传贤、杨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叶楚伧、林叶明、陈去病12人为委员,组成“葬事筹备委员会”,决定将孙中山遗体暂厝西山碧云寺,待南京陵园建成后,再正式安葬。“葬事筹备委员会”即着手到南京兴建中山陵。418日,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以下称“葬事筹备处”)在上海正式成立,推定杨杏佛为主任干事、孙科为家属代表,办理孙中山遗体迎葬的具体事宜。

19254月中,宋庆龄、孙科与葬事筹备委员会的陈去病等人到南京东郊紫金山下踏勘。他们看到有一山峰隆然矗立在紫霞洞左,气象雄伟,视景开阔,高兴地说:“是佳城也!”墓穴遂选定于紫金山中部小茅山南坡,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中山陵所在地。

不久,葬事筹备处就在全国征求陵墓图案。在众多的应征者中,著名的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陵墓图案获首奖。筹备处即聘吕彦直为陵墓设计建筑师,主持计划、建筑及监工事务;又登报征求陵墓工程建筑承包商,以姚新记获选。

中山陵从19261月开始兴工建造。312日孙中山逝世一周年之日,举行奠基典礼,奠基石上刻有“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二日中国国民党为总理孙先生陵墓行奠基礼”大字。虽然当时南京还处于北洋军阀孙传芳的统治下,但由于孙中山的崇高威望与中国各界人士的热烈拥护,以及世界许多知名人士的支持,中山陵的建造还比较顺利。1927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中山陵的建造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历时3年多,至1929年初,中山陵的陵墓主体工程次第落成。

1929526日凌晨1时,孙中山灵榇奉移典礼在北京西山碧云寺举行。下午435分,载有孙中山灵榇的9组专列火车,由孙中山的家属宋庆龄、孙科和迎榇专员林森等人护送,从北京启程,开往南京。528日上午10时正,专列到达南京浦口车站。灵车过江后,在中山码头登岸,然后沿新修成的迎榇大道缓缓而行。下午315分,灵车抵达湖南路的国民党中央党部,灵榇移入祭堂——中央党部礼堂。529日至31日为公祭日。61日,国民政府举行隆重的“奉安大典”。此后,孙中山先生就长眠在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南京城风景如画的东郊风景区,在挺拔秀丽的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坡,前临平川,背拥青嶂,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这片雄伟庄严的蓝色琉璃瓦屋顶的建筑群,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景色秀丽,气势雄伟,面积约两千亩。陵园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其全部建筑轮廓巧妙地构成了一座平面结构的“自由钟”(也称“警世钟”)图案: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掩映在一片林海和花丛之中,象征着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敲起自由钟、唤醒民族魂、反抗专制、拯救国家的崇高理想与辉煌业绩。建筑材料主要是苏州与福建产的花岗石以及云南产的大理石。陵墓入口处是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鎏金大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平面距离700米,上下高差70米,暗喻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喻示革命道路艰辛坎坷。祭堂为中山陵的主体建筑,祭堂大门上方有“天地正气”匾额一块,祭堂正中为4.6米高的用汉白玉雕塑的孙中山全身坐像,逼真生动,由世界著名雕塑家保罗·阿林斯基雕刻而成。祭堂四周用大理石镶嵌的壁上,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祭堂后是墓室,有两重铜制门,墓室正中是圆形大理石塘,围以栏杆,石塘正中央是长方形墓穴,下面安放着中山先生遗体,上面安放着仪态安详的中山先生大理石卧像。

“奉安大典”之后几年,南京国民政府又在中山陵四周继续营造了一系列纪念建筑,直至1933年初,包括牌坊、陵门、碑亭、围墙、卫士室等各项工程才先后竣工。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雄伟壮丽的中山陵建筑群体。


南京沦陷中的中山陵

“奉安大典”后两年多时间,1931918日,日本军国主义处心积虑地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地区,炮制出伪满洲国,并进一步将进攻矛头指向华北与整个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全国抗日救亡热潮不断高涨。

孙中山先生的爱国精神永远是对全国人民不屈不挠抗战救国的巨大激励!19351226日,爱国心切、救国无门的续范亭将军来到中山陵前剖腹自戕,想以死来唤醒国人抗日。他在《告民众敦促抗日绝命书》中写道:“余北方之鄙人也。革命三十载,半生颇自爱。慨乎国已不国,我犹醉梦,愧无以对我同胞,更无颜见我总理。此次入都,而谒陵园,忧愤交并,拔剑穿胸。然犹冀领振臂,万众敌忾,为世界打不平,为人类争人格,和平之神,自当降临,有以救我民族之万一焉。余今已绝望,故捐此躯。愿同胞精诚团结,奋起杀敌,无效余之怯馁。”他还写了《祭总理文》:“呜呼痛哉!民气将尽,国已不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而上焉者犹自私自利,下焉者犹醉生梦死,只知个人利害,而不顾国家之存亡;至今寇已深入,汉奸遍地,惨杀我青年,摧毁我民气,势已不可再忍,再忍则唯有一致投敌,岂不为天下笑?耻莫甚矣”。“人心不死,四万万人不能俱尽也!为民族争人格,为世界打不平,全在此举”。“今日陵国(园?)之血聊当秦庭之泪”。续范亭剖腹后,被守卫中山陵园的卫兵发现救起,送往医院。现场救护人员还在他的衣袋里发现了五首《绝命诗》,其中一首写道:“谒陵我心悲,哭陵我无泪。瞻拜总理陵,寸寸肝肠碎。战死无将军,可耻此为最。腼颜事仇敌,瓦全安足贵?”续范亭的友人于右任、徐永昌等,以及张学良和杨虎城,都先后来医院看望他。报纸刊登了续范亭躺卧病床的照片和剖腹前五首《绝命诗》手迹,立即引起举国震惊。

19377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其后,日本战机开始对南京进行野蛮的空袭,持续了近四个月。中山陵职工在中山陵建筑上披上伪装草,采取种种措施进行保护。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撤离南京前,特地到中山陵,对负责留守陵园的卫士说:“总理遗体不能移动,你们要保护好总理陵墓。”80名卫士在“与陵墓共存亡”的誓言书上庄严签字。

193712月初,日军向南京猛攻。蒋介石为避免中山陵受到毁坏,下令中国守军从中山陵附近主动撤离,使这一地区没有发生大的战斗。19371212日,日军炮轰中山灵堂,炸毁了陵园新村等多处设施。守卫中山陵园的警卫大队与中国守军一道,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有26人战死或被日军屠杀。

南京沦陷后,中国军民没有忘记安眠在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先生。193857日,是中国人民不能忘记的“五七”国耻日。当天下午,中国空军第三大队第二十五中队的中队长汤卜生,奉命驾驶单翼美式侦察机1架,从汉口机场起飞,飞抵南京,冒险低空绕中山陵盘旋三周,“绕着粉蓝的牌坊、祭坛、灵堂盘旋了三圈,带着举国的沉痛在灵堂上空摇翅致哀,一捧洁白的玉兰自空中飘洒而下”,以示谒陵。在日军屠刀下的南京人民看到了自己国家的飞机,看到了正浴血奋战的中国军民仍坚持在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到中山陵谒陵,不禁热泪盈眶、满腔悲愤。3个月后,汤卜生在衡阳空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周恩来、刘伯承与中山陵

19458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1946430日,国民政府在重庆发布“还都令”,宣布55日在南京举行“还都大典”。

194653日上午11时,蒋介石、宋美龄从武汉飞抵南京。下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邓颖超、陆定一、廖承志,秘书长齐燕铭、王炳南,《新华日报》总编辑章汉夫等以及随员45人,共同乘马歇尔的专机,从武汉飞抵南京。

194655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隆重的“还都大典”。上午9时,蒋介石率约5000多名军政官员到中山陵举行“纪念孙中山先生建立广州革命政府25周年典礼”,进行谒陵、献花、默哀等活动,告慰九泉之下的中山先生。

194656日,《中央日报》对前一日的“谒陵仪式”进行了如下报道:

55日,南京举行纪念孙中山先生建立广州革命政府25周年典礼。典礼于上午9时在中山陵举行。这里到处旌旗招展,聚集了文武大员及各界人士约5000多人;100多名中外记者赶来采访。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也派出代表4人参加……9时整,在军乐声中,典礼开始。地上101响礼炮轰鸣,天空飞机散发传单,场面甚为壮观。

在那一天,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与各界代表一道,参加了谒陵、献花、默哀等活动。此后的几个月,他们与国民政府当局举行了艰巨、曲折的国共和谈。

在南京谈判期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曾多次晋谒中山陵。19461120日,在和谈失败、中共代表团即将离开南京前夕,周恩来及中共代表团成员共30多人,又一次特地集体前往中山陵谒陵。他们在沿途亲手采集了鲜花,扎制成花圈,敬献在孙中山的灵前。献完花圈后,周恩来并没有立即走开。他发现身后一直跟着个人,就问:“你是什么人,做什么的?”身后的那人回答:“我是看护中山陵的,叫范良。”周恩来微笑着和范良握手,亲切交谈。谈话结束时,周恩来先掏出自己的名片,送给范良。接着,他又拿出40万元纸币交给范良,说:“你把这40万元,分到每一个守护中山陵的战士手中,让他们尽职尽责地保护好中山陵。”周恩来的这个举动感动了许多人。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1949121日,蒋介石被迫第三次下野。离开南京前夕,他在儿子蒋经国的陪同下,最后一次拜谒了中山陵。

19494月,人民解放军即将跨越长江,解放南京。担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的孙中山独子孙科,在离开南京前,对担任总理陵墓代理拱卫长的范良说:“毛泽东、周恩来对孙中山总理是很尊敬的,你们不要跑开,他们是不会为难你们的,枪可以交掉。”

果然,解放军在1949423日渡过长江时,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给先头部队写下了“保护中山陵”的手令,并派人送到中山陵。中山陵守陵人员把这条手令用镜框装起来,放置在中山陵的陵堂里。1949424日清晨,解放军的一个营部队来到中山陵,和平接收陵园。此后,原陵园的卫队便和解放军一起站岗护陵。

南京解放的第二天,1949424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中央军委致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张震的电报中,特别指出:“请刘(伯承)、张(际春)、李(达)注意保护南京的孙中山陵墓,对守陵人给予照顾。”

1949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管会发布保护中山陵的布告:“为严密保护孙中山先生陵园起见,无论军民人等,前来游览,不得损伤一草一木,违者严惩不怠。”

南京解放后,中共南京市委首任书记兼市长刘伯承,很想去早已向往的中山陵谒陵。一天早晨7点,他带着警卫员来到了中山陵园门口,但见陵园大门紧闭,一打听,才知道按规定,陵园要到上午8点才开门。当时在场的游客见到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承市长,都激动地要陵园管理人员提前开门。可刘伯承说:“不碍事,不碍事,大家都要遵守这里的规矩,我不能例外,不能搞特殊化,在这里等一等是应该的!”就这样,刘伯承和警卫员在陵园大门外等了近一个小时,等到开园后,他才与游客们一道,步入中山陵谒陵。

后来,刘伯承特地派人从云南、贵州等地调来2万多株梧桐树、杉树的树苗,带领军队官兵,种植在中山陵园四周,使中山陵园更加美丽庄严。


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山陵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人都先后到南京中山陵谒陵瞻仰。

19532月,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来到中山陵谒陵。因当时谒陵的群众很多,有关方面从安全保卫的角度考虑,为毛泽东拟定了一条秘密谒陵路线,从旁边开辟一条小路进入陵门。毛泽东听后,笑着说:“堂堂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祭奠革命先辈,走小道成何体统嘛,我就要走大道!”随后,毛泽东在众人的簇拥下,大步走向陵园正门大道,登上了中山陵。

1961年,中山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岁月中,周恩来总理以他的威望和才智,全力保护了中山陵园。

邓小平同志生前曾三次到过中山陵。

邓小平第一次视察中山陵是在1975422日。当时正处“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期间,邓小平刚刚恢复工作不久,就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过人胆识,领导全国开展整顿工作,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医治“文化大革命”的创伤,很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这期间,周恩来总理病重住院,邓小平同志以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身份,陪同金日成率领的朝鲜党政代表团访问南京,并到中山陵谒陵。邓小平的出现赢得了谒陵群众的阵阵掌声。江苏省委书记彭冲、外交部部长乔冠华陪同谒陵。

19832月初,邓小平同志第二次来到中山陵。198523日,邓小平以中央军委主席的身份视察中山陵园。这是他第三次来到中山陵。那天,风和日丽,中山陵园景区里,中外游人如织。上午9时,邓小平乘面包车,身着深灰色中山装,在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以及江苏省、南京市负责同志的陪同下,首先来到园区内的灵谷寺一带,健步走向无梁殿。当时担任中山陵园管理局党委书记的郭浩等人忙迎上去,紧握小平同志的手。他们指着无梁殿内的“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9个大字,告诉邓小平:“无梁殿建于明代,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将它改为国民革命军烈士的祭堂,殿内各面墙上镌刻着1926年至1931年阵亡将士姓名,其中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将士里,有很多是共产党人。”邓小平边听边看,炯炯有神地望着陪同人员,微微颔首。邓小平到了中山陵“博爱”石坊前,郭浩正要介绍,邓小平笑着说:“我知道。”郭浩等人听到这句话,心中感到十分欣慰。随后,邓小平庄严肃穆地进入中山陵堂,拜谒了中山陵。


中山陵成为连接海峡两岸与世界炎黄子孙的纽带

在改革开放的岁月里,中山陵每天都迎来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及国内外游客。198611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117日,港澳各界人士中山陵参谒团130多人来到中山陵举行谒陵仪式,由时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的霍英东任团长。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恢复,台湾各界人士争先恐后地来到南京中山陵谒陵。2005427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中山陵,举行拜谒仪式。这是自1949年两岸分隔56年来,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人首次来到中山陵谒陵。200961日,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由台湾飞抵南京,主持国民党自1949年后在大陆首次操办的孙中山奉安80年纪念大典。

20161031日上午,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为寻求海峡两岸的和平与发展,率中国国民党访问团,再次到南京中山陵谒陵。据新华社报道,洪秀柱在敬谒中山陵后,与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吴政隆午宴。她在致辞时表示,和平是非常可贵的,两岸应坚守“九二共识”,共同携手,为两岸人民创造和平繁荣的未来,这不只是为这一代,而且是为了中华民族子子孙孙的未来。

“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先生这一崇高的愿望已与中山陵一起,共同成为连接海峡两岸以及世界各地炎黄子孙的纽带。


(作者:经姗姗)【来源:《炎黄春秋》2016年第12期】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0)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